19世紀末,曾經強大的大清王朝在面臨外來壓力、內亂頻發、戰爭失敗的情況下瀕臨滅亡。朝政被慈禧太后操縱,軍民渙散。一些大國如俄羅斯、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都出現在中國,虎視眈眈。
清朝無力抵抗外來的壓力,只顧著維持權力和收刮民脂民膏,民不聊生。當時老百姓對外國列強的滲透極度不滿,最終導致了義和團的成立,這是一群憎恨外國人的團體。
1899年,義和斗組織了一場反對外國人的大規模起義,并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反對外國侵略,打擊教會勢力。義和團成員謀殺了許多外國人,包括基督教傳教士。
當時的慈禧太后和朝廷武將無法鎮壓義和團的叛亂,在最初還支持義和團行動。其實在義和團興起之前,西方列強就相互結盟,形成了所謂的八國聯盟,包括:俄羅斯、德國、英國、法國、美國、日本、奧匈帝國和意大利,企圖瓜分中國。
1900年6月,清軍和義和團成功襲擊了俄羅斯人在東北三省的華東鐵路,圍攻了數百名外交官所在的外國駐北京大使館,義和團成員雖然在數量上具有明顯優勢,但在戰斗力上卻遠不如八國聯軍。
八國聯軍以營救外交官及其親屬為由,在攻占位于海河口的天津要塞后,直接瞄準了中國首都北京,那里約有30,000名士兵守衛。此時的侵略者約1.98萬人,其中日本士兵9000人,俄羅斯士兵5000人,美國士兵2000人,法國士兵800人,英國派出的印度士兵3000人。
面對軟弱,搖擺不定的清政府,八國聯軍把對北京的進攻當作一場比賽,看哪個國家的軍隊可以率先攻入北京城。原本按照計劃,俄、美、日、英四國從不同的大門進攻北京。俄軍攻打北門,日軍攻打南門,美國人攻占東門,英軍攻打南門。
沒想到俄羅斯軍隊向北京開了第一槍,率先攻擊北京。1900年8月14日凌晨 3 點,由俄國參謀長雅羅斯拉夫·戈爾斯基率領的連隊攻擊了東門,這里是北京防御工事組成部分,清軍雖拼死抵抗,但也是無濟于事。
俄國士兵攻入北京燒殺搶掠,并在墻上懸掛俄羅斯國旗,北京淪陷。
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后,相互競爭。對人民、清軍和太平軍成員進行了焚燒、搶劫,屠殺。死者滿路,生者無處可住。八國聯軍隨后相互指責對方實施了這些暴行。
8 月 15 日,在美軍炮轟過后,八國聯軍攻占了慈禧太后的紫禁城。包括圓明園內的許多清朝珍寶也被搶走,毀壞。北京城內一片狼藉。
1900 年 9 月,出逃途中的慈禧太后轉而命令清軍消滅義化團的成員。她還將北京的控制權交給了西方大約一年時間。
在整個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攻占天津,出兵最多、帶頭建立租借地的是俄國;下令攻打北京,召集軍事會議、搶先攻打東便門,搶掠財物最多的是俄國;在《辛丑條約》里獲取賠款百分比最大的,還是俄國!貪婪的俄國人在掠奪成功后,籌措滿志,繼續向東北三省推進,霸占了整個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