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有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內閣制、軍機處。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供大家參考。
1、分封制
產生朝代:西周時期
簡介:西周建立后,分封自己的子弟姻親和異姓貴族,到指定的地點建立起西周的屬國,統治當地的部落和人民。這叫做“封建親戚,以藩屏國”,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分封制。
意義和影響:正面:加強了周王室對四方疆土的控制,明確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使國家朝著統一的方向前進了一步。負面:蘊含著分裂割據的因素,到了春秋時期,終于釀成諸侯割據、列國紛爭的局面。
2、宗法制
產生朝代:西周
簡介:宗法制指的是周王、諸侯還是卿大夫、士都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長子為大宗,其他嫡長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為小宗。大宗與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如諸侯對于周王為小宗,但在本國為大宗。其目的是為了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意義和影響:宗法制是分封制得以實行的理論基礎,保證了嫡長子繼承王位;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諸子、諸弟的繼承權爭端;確保了周天子天下大宗和政治共主的地位。
3、禮樂制
產生朝代:西周
簡介:禮樂制是區分社會等級,維護高低貴賤秩序的制度。是西周是維護等級的工具、是宗法制的抓手。
意義:維護政治的安定,保證社會的和諧,有深厚、久遠的文化影響。
五禮:吉、區、嘉、賓、軍五類。吉禮,祭祀鬼神,祈求福祿之禮,兇禮,喪葬兇荒之禮;賓禮,迎定朝聘之禮;嘉禮,飲宴婚嫁之禮;軍禮,興師動眾之禮。
4、三公九卿制
產生朝代:秦朝
簡介:秦朝統一全國后,在中樞機構中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為三公。丞相是“百官之長”。輔佐皇帝處理全國的事務,太尉協助皇帝掌管軍隊,是全國武裝部隊的首腦,御史大夫掌“監察”,監察“百官”。三公之下設九卿,主要有奉常,掌管宗廟禮儀;郎中令,掌管宮廷警衛;太仆,掌管宮廷車馬;衛尉,掌管皇宮保衛;典客,處理少數民族事務及外交;廷尉,負責司法;治粟內史,掌管全國財政稅收;宗正,掌管皇族親族內部事務;少府,掌管全國山河湖海稅收和手工業制造來供皇室需要。
意義和影響:秦朝設立的三公九卿制度,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以后歷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深遠的影響。
5、三省六部制
產生朝代: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三省體制;隋唐確立完善了三省六部管理體制。
簡介: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確立于隋朝,從唐朝開始正式設立的中央政權體系,分別為:尚書省——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門下省——審議機構,負責審核政令;中書省——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尚書省下設有六部,分別為:吏部,負責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員;戶部,負責財政、國庫;禮部,負責貢舉、祭祀、典禮;兵部,負責軍事;刑部,負責司法、審計事務。具體審判另有大理寺負責。重大案件組織刑部、御史臺、大理寺會審。謂三司審。工部:負責工程建設。
發展沿革:在宋代,雖然三省名義始終存在,但是已經混同為一省。同時由于樞密院、三司的設立,宰相的軍權、財權被剝奪,三省制度名存實亡。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尚書省時置時廢、門下省不復置。明初,朱元璋時期,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徹底廢止,以六部尚書任天下事。清延續明朝的制度。
意義影響:三省六部職權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從而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削弱相權,加強了皇權。
6、行省制
產生朝代:元朝
簡介:行省制是13世紀以來中國的主要行政模式,在地方上,元朝設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
意義和影響:限制了蒙古貴族在封地范圍內自行派遣官吏的權力,從政治上保證了國家對地方的控制,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上有了保證,這是我國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要變革,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元代特殊機構:宣政院:負責宗教,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中央機關。從此,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澎湖巡檢司:負責臺灣及澎湖群島的事宜。
7、內閣制
產生朝代:明朝
簡介:明初為加強中央統治,廢丞相,仿宋制設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為皇帝顧問。明成祖時,殿閣臣僚入職文淵閣當值,參與機務,稱為內閣。明仁宗之后,內閣的權位漸高,入閣者多為尚書、侍郎,但實際掌握宰相權力
意義和影響:強化了君主專制制度。
8、軍機處
產生朝代:清朝
簡介: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雍正七年(1729),因與準噶爾部作戰為了緊急處理西北軍務,設軍機房,挑選內閣中謹慎可靠的中書辦理機密事務。1732年,又改稱軍機處。乾隆以后,成為定制,并漸漸成為最高中樞機構。
意義和影響:標志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