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浪子哥
三千年中國行政區劃的歷史是一個復雜的逐漸演變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商周的國邑分封制、秦漢晉的州郡縣制、唐宋的道(路)州縣制、元明清的省府州縣制、現代的省市縣制等5個時期。
一.國邑分封制(商周)
1.1分封制(商周): 商周時代,王都附近的地方由天子直接進行統治,其它地方分封給貴族和功臣,亦即諸侯國。諸侯又將所屬土地分給卿、大夫,作為采邑。這種管理方式主要分為國—邑兩級。
1.2郡縣出現(東周):春秋中后期,大國常常將拓土開疆新征得的土地,不再進行分封,設郡—縣2級由國君直接統治。
二.州郡時期(秦到隋)
2.1郡縣制(秦):秦始皇統一六國,廢除分封制,在全國推行郡—縣2級制,最初將全國分為36郡,后來增加至48郡。漢初,郡縣制和分封制并行,七國之亂后逐漸改為郡縣制。
2.2州郡縣制(漢晉南北朝):漢武帝時在郡上設置州,做為中央派出機構,全國共13州。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州由監察區逐漸成為行政區,形成州—郡—縣3級體制。兩晉南北朝,沿用州—郡—縣3級體制,不過州和郡的數量大為增加。
2.3州縣制(隋):隋統一后,廢除郡,改為州—縣2級,郡退出歷史舞臺,全國190個州,1255個縣。隋朝的州與秦朝的郡其實是一個意思,只是換了個名字而已,從秦到隋完成一個歷史循環。
三.道路時期(唐宋)
3.1道州縣制(唐):唐太宗時,在州上設道,全國分10道,唐玄宗改為15道, 道—州—縣3級制逐步形成。唐朝的道大致與漢朝的州類似。唐朝的道—州—縣與漢朝州—郡—縣其實還是一個意思,歷史又在重復。唐朝時開始出現“府”,與州同級,如:京兆府、太原府等。
四.省府時期(元明清)
4.1省路州縣制(元):元朝由于疆域較大,在路上設行省(簡稱省),全國共12省,省作為最高一級行政區劃沿用至今,形成省—路—府—州—縣制,實際上存在多種跨級管理的情況,3級或4級的居多。
4.2省府州縣制(明清):明代廢路改府, 實行省—府—州—縣制,路退出歷史舞臺。明清的省大致等于北宋的路,歷史又經歷了一次輪回。
五.省市時期(現代)
5.1省管縣市(1912--1978)
1912年廢府,散州改縣, 1928年廢道,從此道、府、州退出歷史舞臺,形成省—縣2級制。
1932年在省和縣之間設置了行政督察區,作為省的派出機構,1949年改稱專區,1970年改稱地區。
1921年廣州市成為全中國第一個市,后來又陸續建立了一些市(市分為直轄市和省轄市兩類),形成了縣市并存的情況。形成直轄市1級、省—市2級、省—(地區)—縣3級等三種體制并存的情況。
5.2市管縣(1978--至今)
改革開放后,進行了一系列行政區劃改革,目前市共有3種:直轄市、地級市、縣級市。
撤地設市、地市合并、撤縣(市)設區:撤銷地區,將所在城市改為地級市,目前地區僅剩7個(新疆、西藏、黑龍江),地區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地區作為一級行政單位從出現到消失經歷了不到100年的時間。市由狹域市變成了廣域市,省—(地區)—縣3級演變成了的省—市—縣3級。同時,為了城市化需要,擴大城區范圍,將直轄市/地級市所轄的縣或縣級市改為區。現在市的管轄范圍與清朝府的管轄范圍重合度較高,但城市化程度已大為不同。如今已經出現了一批不管轄縣或縣級市的市,比如: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南京、武漢、廈門等。
撤縣設市、省管縣:縣改為縣級市,縣直接管轄鄉鎮,不分區,但仍隸屬于原地級市。與地級市距離較遠的縣級市,難以納入城區范圍,未來是否會改為由省轄呢?這可能要看未來幾十年城市化程度來決定。目前只有新疆、海南等少數縣級市或縣是由省來直接管轄的。
可以看到,行政區劃是隨著政治和經濟需要,不斷演化的過程。層級在2級到4級之間不斷調整,行政級別有的被廢棄不用(郡、路、道、府、州、衛、監、地區等),有的舊名新用(比如:鎮),同時又發明了很多新的級別(特別行政區、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市、區、街道等)。未來也會隨著需要不斷地調整和演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