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上分析,為何印度永遠無法成為世界性大國?
談到國際局勢,最繞不開的問題是:誰是世界性大國,誰有世界性的影響力甚至控制力?
今天,咱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很明顯,世界歷史上能夠稱得上“世界性大國”的,只有這四個:
1,蒙古帝國。
不說,疆域多大控制人口多少,這數據拿出來太嚇人了。一句話概括蒙古帝國就是:當時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民族都聽到過他的威名或者遭到過他的打擊。
這一點來看,蒙古帝國實現了對當時已知全世界的征服和威懾。
當然,還有一點,蒙古帝國讓整個亞歐大陸連成一體了。后來西方人不適應沒有蒙古帝國的世界,只能繞道去開辟新航路了。從這個角度看,蒙古帝國是新航路開辟和經濟全球化的先驅。
2,大英帝國。
19世紀的英國,尤其是19世紀后半葉的英國,對全世界擁有主宰作用。1840年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此時雖然美國已經從英國獨立出去幾十年了。但英國卻通過蒸汽機等先進技術手段和強悍的生產能力,成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當時世界上,幾乎每一個貨船都裝著英國貨,插上英國國旗的船只,海盜都不敢碰。這就是影響力,這就是控制力。
當然,英國當時所屬的版圖也非常驚人,1900年前后,領土面積達到了3467萬平方公里。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則是1877年以繼承印度莫臥兒王朝的法統為名,加冕為皇帝,于是就有了“大英帝國”的稱號。
3,蘇聯。
很多人瞧不起蘇聯,認為蘇聯沒有世界性影響力,其實這種想法太淺薄了。確實,蘇聯的商品在冷戰時期確實競爭力遠不如美國商品,甚至還不如歐洲商品和日本商品。但是,蘇聯的社會主義、人人平等的思想,傳到了全世界。很多美歐日的政府高層、知識分子等高端人士,都身在曹營心在漢,源源不斷向蘇聯輸送本國機密和個人積蓄。所以,蘇聯表面上是地跨歐亞的2300萬平方公里的現實帝國,但實際上也是把思想傳遍全世界的影子帝國。
試問,蘇聯時代的那么多資本主義國家,誰不擔心第三國際支持的政黨推翻自己?哪個資本主義國家恨蘇聯恨得牙癢癢,卻對他毫無辦法?
4,美國。
美國在1900年就成了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但是真正加冕為超級大國,已經是二戰勝利之后的1945年。相比歷史上的另外三個超級大國,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是全方位的。美國擁有蒙古帝國那樣的控制全球的軍事實力,甚至尤有過之。美國擁有英國那樣的世界性經濟影響力,全世界都需要使用美元進行國際貿易。美國還擁有蘇聯那樣的全球人才影響力,無數基督徒把美國當成山巔之城上帝應許之地,不是基督徒的也是無數人把美國當成移民之地夢想之地。
當然,美國真正的強大之處在于,他制定和維持了一整套國際規則,作為維護自己軍事、經濟、文化霸權的護城河,甚至把這種不公平的霸權秩序試圖合法化。從這個角度去說,美國的霸權,要比另外三個超級大國的霸權更難被打破,更難被取代。
好了,我們說回印度,為何印度永遠無法成為世界性超級大國?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雖然印度并沒有傳承古印度的任何歷史文化傳統。但印度在文化,歷史上不可避免的受到其歷史影響。印度的歷史,就是不斷被征服的歷史。據統計,從公元前1750年開始,印度被征服了30多次,先是雅利安人來了,隨后波斯人來了,亞歷山大也不請自來,還有巴克特里亞、唐朝、吐蕃、古爾王朝、貴霜王朝、突厥帝國,最后英國把堅船利炮直接頂在印度的腦門上,強行從蘇拉特港登陸印度,開啟長達300年殖民印度的歷史。
這種不斷被征服的歷史,給印度人民族性格中留下的最重要財富就是——要服從,要聽話,要服務好主人。所以,從經濟上看,印度人可以成為很多世界五百強的職業經理人和高級管理人,卻無法創建更多世界五百強。數據顯示,印度的世界五百強企業僅有7家,而排第一的中國卻有143家。很明顯,將來中國的大企業也可以放心雇傭印度人當CEO。
不斷被征服并不可恥,可恥的是,不斷被征服還不能實現統一。這才是最可怕的。印度歷史上就沒有統一傳統,大多數印度境內的小邦國都是小富即安的狀態,稍微有點成績就停下來了。也沒有雄心壯志的某位征服者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所以,到現在印度也還是一盤散沙的狀態。內部無法高效整合,自然就無法發起對外擴張。
印度歷史上沒有過對外擴張的軍事戰績,所以未來印度想要實現海外駐軍等操作,可以說是難于登天。印度唯一可以吹牛的地方就是跟著英國主子打過兩次北京,一次少了圓明園,一次搶了頤和園。后來印度只要派兵出國,全部鎩羽而歸。派兵到緬甸,結果被國民黨殘兵全殲;派兵到中國西藏,被中國一波平推;還有斯里蘭卡,也失敗告終;就連阿富汗還印度還搞滲透,最后輸得精光。
印度的國土不大,但處于東半球的中心位置。印度可以向北可以到達中亞、東亞、北亞,向西就到達西亞和阿拉伯世界,向西到達東南亞。理論上說,如果印度措施得當,可以成為很有影響力的亞洲國家。但是實際卻不行。
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印度的北部山地直接連通平原地帶,這就讓印度人一直都缺乏安全感。這一點和三國里面的蜀國非常相似。諸葛亮六出祁山不斷出擊以守為攻才能給蜀漢續命。同樣,印度也是不斷在北部山區用兵,最終就是這些山區國家全部被印度得罪。而印度有沒有相應的反制手段,最終,本該打通的山區道路,反而因為地緣關系徹底封死。
地圖上看,印度東面是緬甸山區,印度和緬甸的領土糾紛到現在沒有解決,甚至時不時發生軍事沖突。印度北面是中國的青藏高原,如果印度想開點打開外貿打開跨過道路,雙方是共贏的結果。可印度卻非要對實力遠強于自己的中國有不切實際的領土幻想,最終結果就是,軍事上被死死壓制,經濟上無法翻身。東面的巴基斯坦,本來是親如一家的兄弟,可印度非要執著干仗,最后兩家都搞出來核武器,誰也弄不死誰還不停戰搞貿易,結果通往西亞中亞的路全斷了。
印度在海洋上的區位優勢可以說相當大。印度向東就是東南亞,越過馬六甲海峽就能聯系中日韓,印度向東南就是澳大利亞,向西則可以溝通阿拉伯世界和非洲,越過好望角或蘇伊士運河又能溝通歐洲和美洲。這樣好的航運條件,簡直是美國人都羨慕的流口水。可印度就是無法成為海權強國。
為什么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
客觀原因比較明顯。印度大多數地區海岸線比較平直,缺少足夠的優良海港。即便是有好的港口,也會因為管理不善疏浚不及時用也不能用。
印度內河航運不發達,無法與海運形成強勢互動互通互補。你看中國、美國、荷蘭這些航運大國,哪個不是內河航運極其發達,與海運相得益彰?可印度,對這一切似乎完全不關心。
主觀原因,那就更致命了。印度的海港普遍存在管理落后、技術滯后、設施老舊的問題,但是印度的政府和航運公司又無力進行改進。印度行政效率低下,比如,印度政府內具有管理港口職能的單位就超過20個,此外還有40個機構和部門有輔助監管的權限。這樣的管理體系,要是能建設大港口才是見鬼了呢。當然,印度的港口工人工會也很強勢,如果采用大規模港機作業,會讓他們失業,他們一定會起來進行游行示威。
所以,途經印度洋的國際船只,一般不會選擇價格高服務差的印度港口進行中轉和補給,而是選擇服務更好的斯里蘭卡。甚至,印度本國的大規模航運,還需要通過外國港口進行。數據顯示,通過斯里蘭卡轉運的貨物,超過70%與印度的進出口有關。
海上航運尚且玩不明白,還搞海軍?那不等于是不會切菜就去殺豬,很容易把自己捅死了的。
印度不會成為超級大國,這不是一個價值判斷,而是事實判斷。永遠都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