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大內陸國是哈薩克斯坦,緊隨其后的世界第二,則是外蒙古。
在世界地圖上兩地挨得非常之近,但當仔細對其研究時卻發現,兩地雖然毗鄰,距離只有短短的38公里,但竟然沒有接壤。
那么在清朝時期還互相接壤的兩地,究竟出于怎樣的原因,竟讓中國和俄羅斯擋在中間,成為了被分開的“牛郎織女”呢?
這又與當初蘇聯在中亞的劃界有著怎樣密不可分的聯系?
哈薩克斯坦和外蒙古曾經都被蘇聯“任意擺布”,可是放眼如今它們的地理和地位早就今非昔比。
哈薩克斯坦作為中亞第一內陸大國,跟我國有著漫長的邊境線,這就能看出它的位置有多重要。
而且在能源方面,我們總會說到的西氣東輸就和哈薩克斯坦有著緊密的聯系。多年來,他們都是中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天然氣的重要供給者。
當初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共同建立了長達1萬公里的天然氣管道,這條世界上最長的天然氣管道,就連接著中國境內西氣東輸的總線路。
單從這一點就足以看出,哈薩克斯坦對我國稀缺資源所帶來的不可消磨的重要性。
除了天然氣之外,哈薩克斯坦也是我國重要的原油來源,中哈原油管道是由我國建成的第一條具有戰略意義的跨國原油進口管道。
在多方面綜合之下,哈薩克斯坦對于我國的發展無疑是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戰略意義。
中國憑借著和他們友好的貿易合作關系,極大促成了我國的經濟資源發展,而這些也是其他國家恰恰所不能夠提供的。
反觀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兩者之間更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俄羅斯和它最主要的邊境線比我國還要長,更是一度被稱為俄羅斯最主要的陸上鄰國之一。
從哈薩克斯坦的地理位置來看,它對俄羅斯的工業中心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沒有哈薩克斯坦在中間做著中流砥柱的作用,那么俄羅斯的工業遠沒有現在發展的那么平穩。
但發展起來之后的哈薩克斯坦對中俄兩國其實也有著一個十分“致命的影響”,如果把中俄兩國的地理位置拿來分析,它相當于正卡在中俄的“腹部。”
哈薩克斯坦
這也就意味著,如若哈薩克斯坦出現了一個親美的政府,那么對于俄羅斯的戰略安全無疑會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誰都沒有料到曾經名不見經傳的一個小國,在當今各國之間竟著如此強大的影響力。
如今由于哈薩克斯坦對于中美俄戰略有著非同一般的左右能力,所以有很多西方勢力都瞄準了這個重點的目標。
這也就足以看出哈薩克斯坦早就“混出”了一席之地,已經成為了具有戰略價值地位的國家。
而說到作為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家的外蒙古,就屬于比較低調的存在了。
可即便如此,如今它的戰略資源卻成為了能源消耗大國的關注對象,甚至各國之間早已在外蒙古拉開了“資源大戰。”
其實外蒙古以前與中國之間的關系可謂是十分的親密,歷史上的他們長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并且中國境內的蒙古族更是與其有著相同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
但是自從蒙古國獨立之后,就切斷了兩國之間的聯系,他們有意向當時的蘇聯靠攏,受到蘇聯的影響更多一些。
在中俄之間它更是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價值,所以它獨立發展以來,也成為了大國爭奪的一個“香餑餑。”
單從普通的戰略地位來看,哈薩克斯坦和外蒙古就著如此重要的價值,不得不讓其他各國感嘆此一時彼一時。
可如果要追溯到它們前身的種種過往,遠沒有今天這樣重要的戰略意義。
其實早在清朝年間,哈薩克草原和外蒙古不僅相互接壤,而且來往頻繁,更是相互平衡著穩步發展,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沙俄吞并中亞才得以改變。
1815年到1914年期間,俄國在高加索以及遠東獲得了大量的領土權益。這些收獲讓俄國的身家地位翻了一番,從一個弱者變成了令鄰國矚目的強大力量。
于是在19世紀時,俄國便在亞洲地區發動了規模最大的殖民行動,即是對中亞的全方面征服。當時中亞的北部地區正是哈薩克大草原,居住的都是一些游牧民族。
在短短的幾年期間,俄國勢力就逐漸向草原中心地帶滲透,哈薩克只能夠承認俄國的強大地位,以此想要最大程度的免受殘酷的鎮壓。
在1847年,沙俄與大汗國建立了友好的同盟關系,隨后便開始虎視耽耽的向草原南部的浩罕、布哈拉和西瓦三個封建汗國發起挑釁。
當時南部的三個穆斯林汗國建國時間都不久,壓根兒沒有什么根基,經濟發展水平更是一直處于十分落后的狀態。
俄國勢力挑起的爭戰,將彼此間經常發生戰亂的三個汗國的兵力消耗殆盡,他們完全沒有反擊之力,為沙俄的入侵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1854年,沙俄勢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伊犁河以南建立了維爾尼堡,隨后便出兵占領了伊犁河整個中游地區。
隨著戰爭的愈演愈烈,當時的中亞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俄國的軍事管制區域。
19世紀70年代,第一批俄國人進入中亞,他們更是將本國的政治經濟、管理模式以及生活習慣都帶到了中亞地區。
在19世紀末期,俄國資本和工業也相繼大規模進入中亞地區,由于自身的手工技藝遭受到了俄國工業的波及,導致大量的哈薩克工人逐漸失去了工作,當地群眾的土地更是遭到了當局和移民的不斷侵占。
至此可以看出,俄國對于三大汗國的吞并及對中亞的占領都是十分迅速的。
在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俄國在傷亡不到1000人的情況下就得到了一塊相當于西歐面積的碩大土地。
后來沙俄為了能夠進一步加強對中亞地區的整體控制,便在1867年和1882年相繼設立了突厥斯坦總督局和草原總督區。
兩大總督區的相繼成立,讓整個哈薩克徹底歸屬到沙俄的全面統治之下,大量的俄國移民進入哈薩克地區。
整個中亞地區原本的游牧民族群眾,失去了主導的地位,與誰進行接壤或互通,他們早已沒有話語權了。
一直到蘇俄時期,突厥斯坦總督區才逐漸被改為了突厥斯坦自治共和國,草原總督區也成為了哈薩克自治共和國。
這種種的改變,也標志著沙俄對中亞地區統治的徹底性和管轄的長久性。至此當吞并事件發生之后,也成為了最后哈薩克和外蒙古不接壤的重要原因的起始。
而如果要說到兩者徹底不接壤的最主要因素,則發生在蘇聯的劃界事件當中。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獲得了全面的成功,當時沙俄的統治地位被徹底的推翻,致使蘇聯成為了繼承者,全方面“接盤”了沙俄的大量領土。
哈薩克斯坦當時已經隸屬于沙俄,當蘇聯正式成為“老大”之后,它也就順理成章的歸到了麾下,成為了眾多加盟共和國之一。
可當初在沙俄的統治之下,各個共和國的邊境線可謂是十分的模糊,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劃分。這也成為了蘇聯建立之后所要整改的頭等大事。
蘇聯為了盡快對加盟共和國的邊界進行劃分,可謂是煞費了苦心。對于此次劃分,他們既要使己方得到利益最大化,還必須讓加盟國之間互相制約著平衡發展,進一步加強對他們的統治。
其實在蘇聯成立之初,哈薩克斯坦北部大部分地區都歸在了俄羅斯聯邦的管理之下,也就是說面積遠沒有現在那么大。蘇聯在進行劃分時得知這一情況之后,可謂是頭疼了一陣。
最后蘇聯實在是沒有辦法,不得不大費周章的將民族基礎結構全部打亂,并重新規劃了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土庫曼和塔吉克五大民族。
為了壓制烏茲別克斯坦跟吉爾吉斯斯坦,蘇聯刻意將大片的土地劃給了哈薩克斯坦,這一舉動讓哈薩克斯坦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成為了眾多加盟國當中的贏家。
哈國最大城市阿拉木圖
他們的領土面積在蘇聯的一番操作之下,高達272.5萬平方公里。這個數字比其他幾個中亞國家的領土加起來還要多,這也為哈薩克斯坦后來的整體發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礎。
在加盟的邊界劃分清楚之后,蘇聯就將下一步整改計劃放到了哈薩克與外蒙古接壤的土地之上。
與哈薩克地區不同,外蒙古的耕地遠沒有如此廣袤的地區,全國僅有30%的人口從事著游牧生活。按理來說哈薩克地區地廣人稀,理應讓兩國接壤,以此可以相互促進,但蘇聯卻沒有這么做。
為了讓兩國更加對己方產生依賴,當時的蘇聯將他們的邊界徹底的劃分開來,以此想要對其進行更好的管控和統治。
外蒙古
而且同時,這樣劃界也讓如今的中俄得以接壤,留下了方便交流的窗口,也算是為以后做了一個長遠的規劃。
按照蘇聯的種種做法,他們已經實現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既制衡了加盟國的發展,也為已方的未來留了退路。
可是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在1991年蘇聯卻失去了執政地位,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也逐漸瓦解。
此番重大的變故讓中亞五國迅速得以獨立了出來,作為五國之中領土面積最多的哈薩克斯坦,無疑實現了“躺贏。”
雖然多年的時間里都是處于被領導的狀態,可是對于哈薩克斯坦來說,只要能夠獨立自主的發展,那么它們自身的前景必將遠超其他四個國家。
當時哈薩克斯坦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國土面積大,甚至一度成為了中亞的“領頭羊”。
在獨立出來的短短十年時間里,整個哈薩克斯坦地區在政治和經濟完全混亂的情況下,就逐漸發展成為了一個穩定的共和國家。
不僅如此,當時哈薩克斯坦首任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提出了先發展經濟,后整改政治的原則。
初期依靠經濟,大力發展國家資源,后來在此基礎上又建立了十分完善的民主制度,這無疑將哈薩克斯坦帶上了一條十分正確的道路。
納扎爾巴耶夫
可當時的哈薩克斯坦的發展也并不是一帆風順,他們有著兩處硬傷:一是沒有出海口,二是人口非常稀少。
這兩項重大的問題就為哈薩克斯坦的交通運輸、人力資源等帶來很大的麻煩,可是掣肘也僅限于此,綜合相比下來哈薩克斯坦自從獨立之后,整個國家的運勢也算是節節攀升。
后來的他們更是在國內發現了世界少有的自然資源,原油、煤、鐵、銅等礦產儲量,在他們國家可謂是十分的可觀,這些也成為了他們之后與其他國家產生貿易合作的重要物資,足以讓他們的國家穩步的向前推進發展。
看到哈薩克斯坦搖身一變成為了最大的內陸國家,不禁讓俄羅斯感到后悔不已。
哈總統托卡耶夫與普京會談
當初看似如此精明的抉擇,到最后卻給自己添上了這么一個煩心狀況,用“賠了夫人又折兵”來形容他們當初劃界時的做法,再合適不過了。
只是對于哈薩克斯坦來說,他們與外蒙古的不接壤也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相比中俄之間的交流便捷,哈薩克斯坦和外蒙古就是“最遙遠的鄰居”,這對他們交往而言無疑是十分的不便,可無奈事情已經發生,并不是能夠改變的。
但是不管接壤與否,國與國之間依然需要友好互補的交往。只有如此,才能夠相互促進,為各個國家之間的發展奠定十分有利的資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