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里,曹操一直被刻畫成為了一個奸詐的野心家,通過“挾天子以令諸侯”來完成自己的宏圖霸業。
“挾”是指挾持,“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強調了曹操的政治野心,令他看上去成為了奸臣。
然而《三國演義》只是一篇小說,是在歷史的基礎上加過羅貫中修改的藝術作品,帶有作者本人一定的情感色彩。
“挾天子以令諸侯”看似不忠,實則有大智慧。
曹操,字孟德,沛國譙縣,也就是現在的安徽亳州人。
在曹操還是少年時,他便展露出與尋常人不同的聰慧機敏,而且他頗有才華、任俠放蕩,在家鄉頗有美名。
到了曹操二十歲的時候,作為太尉曹嵩的兒子,曹操被授予洛陽北部尉的職位,之后又參與過鎮壓黃巾軍。
公元189年,董卓權傾朝野,廢除劉辯的皇位,改立劉協為漢獻帝,之后更是仗著兵多將廣,權勢如日中天開始插手朝政,為非作歹,令天下大亂,百姓民不聊生。
在這種情況之下,群雄并起,招兵買馬試圖覆滅董卓的政權。
而曹操也一咬牙,散盡家財,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武裝,與袁紹等人共同討伐董卓。
公元190年,以袁紹為盟主的討伐董卓聯盟形成,被討董軍所擊敗的董卓逼迫漢獻帝遷都長安。
眼見討伐董卓形勢一片大好之際,曹操卻悲哀的發現聯盟內部出了矛盾。
原來,關東諸軍雖以討董為名組成聯盟,卻只有包含曹操在內的少數幾人是真正為天下蒼生而欲將董卓除之而后快的,其余人皆是心懷鬼胎,為了發展各自的勢力,為利益而戰。
在這種不團結的條件之下,關東諸軍發生了火拼,討董卓聯盟土崩瓦解,就此解散。
而曹操也在與董卓大將徐榮的交鋒中失利,若不是被堂弟曹洪所救,差點就因為身死當場。
公元192年,曹操與鮑信聯合進攻青州黃巾軍,以鮑信戰死的代價收服黃巾軍三十余萬,組成新的軍隊改名為青州兵。后曹操率領青州兵幫助袁紹力破陶謙、劉備等軍隊。
至此,曹操的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開始被各路諸侯所看重。
曹操手下有一名叫毛玠的謀臣,以公正清廉而被百姓們所稱頌,早在曹操治理兗州之時便投奔了曹操。
也正是毛玠,不停的向曹操建議擁戴天子來命令不肯臣服的諸侯,來為自己取得發展的時間,最終成就大業。
曹操認為這個建議很好,同時也認為毛玠此人胸有大志,富有才華,轉任他為幕府功曹。
恰巧沒有過多久,因為何進、董卓等亂臣賊子的叛亂,此時的朝廷早已是名存實亡。洛陽、長安兩京傾覆,天子只能跟著近臣十數人狼狽逃竄叛軍的追捕,過著顛沛流離,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逃亡生活。
這種情況之下的漢王朝眼看著就要覆滅——朝廷體系名存實亡、國家職能遺失殆盡、皇權意志無人在意。
公元196年,看到機會的曹操當機立斷,立刻帶兵擊敗亂軍,前往洛陽迎接天子,之后又遷都許昌,令漢獻帝絕處逢生,也令漢王朝得以延續。
之后漢獻帝便在曹操的授意之下,封曹操為司空,同時擁有車騎將軍的權利,權傾朝野,總攬朝政。這讓曹操后來調兵遣將、四處征戰帶上了朝廷的名義,更加的名正言順。
公元216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位于所有諸侯王之上。
曹操在朝廷當中把持朝政二十年,也正是經過了這二十年的發展,曹操真正做到了在朝廷之中萬人之上,沒有任何人敢于忤逆他的意思,就連見了皇帝都不需要參拜,奏事之時也無需稱臣,成為東漢的第二位異姓之王,雖無皇帝之名,卻已經有了皇帝之實。
而曹操通過“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步步發展,將漢獻帝作為傀儡般控制的行為也令曹操飽受“奸臣”的詬病。
陳然,即使到了后世,曹操不忠的形象也為人所熟知,但是在曹操架空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等這些被所謂“忠臣義士”所不恥的行為背后,是曹操的智慧。
第一,“挾天子以令諸侯”令曹操的身份得到了極為重要的轉變,令曹操不再只是一個擁有軍隊的一方霸主,轉而成為了朝廷的代言人。
這對當時擁有濃厚的“君君臣臣”思想的古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曹操從此以后也師出有名,得到了百姓的支持。
而也正是背靠著朝廷這塊“金字招牌”,許多心懷大業的有志有才之士從各地不辭辛苦的趕來投奔曹操,更準確的說是投奔曹操手中的漢室王朝,完成自己報國、入朝為官的夢想。
漢王朝經歷了董卓、郭汜之亂后,整個朝廷官僚體系只剩下包含漢獻帝劉協與貼身宦官等在內的十數人,其余的大臣們早就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離開了朝廷,謀求生路。
這個時候的漢獻帝相比較皇帝的身份而言,更加類似于一個包袱,畢竟漢獻帝失去了掌管天下的權能,而漢獻帝又是董卓廢除原本皇帝后立的,并不算正統。
早已經各自為政的諸侯沒有人愿意主動去扶持漢獻帝,平白為自己增添一個“頂頭上司”的麻煩。
就連四代三公的袁家出生的袁紹,完全有能力去幫助漢獻帝重建漢王朝,卻也不愿意去洛陽迎接漢獻帝。
而曹操當時的實力并不強,卻主動的率軍去迎接漢獻帝,將重任抗在了自己肩膀上,所以在早期,漢獻帝和曹操也算是互相成就,“挾天子”在這時只是“奉天子”。
雖然曹操的這一舉動帶有為自己謀利的色彩,但是在當時,曹操對于漢王朝的幫助也是巨大的,成功挽救氣息將盡的漢王朝于水火之中。
曹操將漢王朝拉回國家軌道之后,開始著手恢復國家制度,一邊操練軍隊,一邊安撫民心,得到了百姓的擁戴。
而那些逃亡的大臣們在得知漢王朝重建的消息之后,紛紛精神大振,馬不停蹄的又回到當時因為遷都而成為國都的許昌。
在百姓擁戴,官員一心的情況下,曹操不斷的得以壯大自身,最終為成就霸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實“挾天子以令諸侯”并不是曹操首創的,這個謀略早在春秋之時就被鄭莊公所運用過了,只不過東漢末年曹操將之運用到了極致,更有代表性才被人們所熟知。
袁紹手底下的謀臣郭圖也曾經對袁紹提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只不過此時的袁紹仗著自己勢大,對出生并不正統的漢獻帝劉協不屑一顧,甚至反而想要扶持幽州的劉虞登基,自己則躲在幕后操控劉虞。
只不過曹操率先抓住時機,先實施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謀略,并且將它玩到了極致。
在曹操萬人之上、權勢最大的時候,孫權親筆寫下了一封信,派遣使者送給了曹操,勸曹操稱帝。
雖然當時孫權存在有想要轉移因為擒殺關羽而與劉備結仇的矛盾的想法,但是這也從側面體現出了曹操當時已經有了皇帝之實,只是沒有皇帝之名。
但是曹操卻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來拒絕了孫權的提議。
周文王姬昌,以演化周易而聞名,是在他的兒子稱帝之后被追封為周文王的,曹操的意思是他不會稱帝,至于子孫是否稱帝則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了。
縱觀曹操的一生,從散盡家財討伐董卓,到以“挾天子而令諸侯”為轉折點,再到位極人臣、權傾朝野,都極其富有濃厚的傳奇色彩。
在后世的文學作品中,曹操總是被塑造成為了不忠的野心家,但是文學是文學,并不是現實。對一個人的評價應該是方方面面的,不應該一言以蔽之。
東漢末年紛戰不休,百姓“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苦不堪言。而曹操在執掌一方政權之時便一直重視令百姓休養生息,能夠得以安寧。
“挾天子以令諸侯”看似不忠,然而卻正是這一舉動令漢王朝得以幸存,真正的在那個群雄割據的混亂年代穩定住了東漢朝政。
曹操掌權之后,漢獻帝年齡尚小,曹操便以皇帝的名義頒布了一系列政策來恢復經濟、推行屯田、維修水利,對當時社會的恢復起到了極大的積極作用。
曹操曾經說過一句話“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在其位思其職,縱然通過朝廷為自己發展了勢力,卻也為國家做出了貢獻。
曹操并非“不忠”,只是不忠于一個冠以皇帝之名的人而已,他忠的是國家,是自己,所以在后世,對這位梟雄才會有越來越多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