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因河水含腐殖質多,水色發黑而得名。
黑龍江流域圖
一、中俄界河
黑龍江有兩個源頭,北源石勒喀河,發源于蒙古國北部肯特山東麓;南源額爾古納河,其上源又分為三支,其中一支海拉爾河發源于我國大興安嶺西側古利牙山麓。
南北兩源回流處
南、北兩源在我國漠河西邊洛古河村匯流后始稱黑龍江,成為中俄之間的界河。黑龍江蜿蜒東流,匯合烏蘇里江后流入俄羅斯境內,最后注入鄂霍次克海。
額爾古納河、黑龍江、烏蘇里江為中俄界河
黑龍江全長4370千米(從發源至河口的長度。俄稱為阿穆爾河),流域總面積184.3萬平方千米。在中俄界河段河長3474干米,流域面積約88.7萬平方千米,占全流域的48.1%。
通常將黑龍江干流劃分為三段:洛古河村至黑河市為上游,長900千米,黑河市至烏蘇里江口為中游,長950公里;烏蘇里江口以下為下游(全部在俄羅斯境內),長970千米。
黑龍江漠河段
黑龍江支流眾多,其中較大支流有松花江、烏蘇里江、結雅河、布列亞河等。后兩條在俄羅斯境內。
二、上中游的基本情況
黑龍江上、中游環繞于大、小興安嶺外側成一弧形,具有山地和丘陵地河道特點。但河槽切割不深,河道坡度不大,可以通航船只。
黑龍江上游
在洛古河村至額木爾河口段,大興安嶺山地逼臨江岸,江面變窄,兩岸陡峻,水流湍急。額木爾河口以下,河谷逐漸開闊,河水變深,河中出現小塊灘地,并有分漢現象。
黑龍江黑河段
中游可分為三段:黑河市至嘉蔭附近,山脈遠離河岸,地勢逐漸降低,河谷展寬,水量增加近一倍,河道彎曲,多島嶼。
嘉蔭以下入小興安嶺峽谷山地,河谷縮窄至600~700米,水流湍急。出峽谷山地后,進入三江低地,河谷向外伸展。
松花江匯入黑龍江處
松花江匯入后,水量大增,河谷展寬達10千米以上,河流多分漢,并出現沙洲和島嶼。由于松花江含沙較多,水色北黑南黃,經久始混,所以從松花江匯流處至烏蘇里江口段又稱混同江。
下游全部位于俄羅斯境內。
三、河流補給及水量變化
黑龍江流域位于寒溫帶和中溫帶,氣候寒冷,冬半年降水均以雪的形式降落。地表積雪厚度一般在20~50厘米。
黑龍江黑河段出現流冰
春季氣溫回升,積雪融化補給河流,河水上漲形成春汛,春汛水量約占年水量的15%~20%。大興安嶺北部融雪水量占30%。夏季降水量集中,雨水補給量占年水量的65%一80%。冬季則靠地下水補給,全年地下水補給量占年水量5~8%。
黑龍江春汛
黑龍江徑流量的季節分配是:春季占10~27%,夏季占50%,秋季20~30%,冬季4%以下。
黑龍江干流徑流量年際變化大。上游洛古河村附近50年平均流量866立方米/秒,豐水年(1934年)1410立方米/秒,而少水年(1905年)僅為340立方米/秒,二者之比值達4.1倍。
嘉蔭口岸碼頭被黑龍江洪水淹沒
黑龍江干流洪水具有峰高、量大和時間長的特點,這與我國北方河流洪水的陡漲陡落形成明顯的差異。如上游洛古河村1897年洪峰流量為12450立方米/秒,是該站多年平均流量的15倍。
洪水歷時在上游一般為10天左右,最長達29天;中游最長一次歷時58天。干流洪水的這一特點極易造成水災。
四、徑流量大,水能資源豐富
水量豐富的黑龍江
黑龍江流域水量豐富,全流域年徑流總量3465億立方米。較大支流分布比較均勻,南北兩源來水約275億立方米,其中北源石勒喀河占54.2%,南源額爾古納河占45.8%。
中游依次接納的結雅河水量約597億立方米,布列亞河319億立方米,松花江777.2億立方米,烏蘇里江630億立方米。烏蘇里江口以上河水總量為2709億立方米。
尼爾基水利樞紐位置
黑龍江流域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為1153萬千瓦,其中支流松花江660萬千瓦,黑龍江干流304萬千瓦。
黑龍江干流幾乎可以全部通航,夏季漠河以下的黑龍江干流和興凱湖以下的烏蘇里江均可以通行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