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發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干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于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
長江上中下游的劃分:長江干流從源頭到宜昌為上游,長4504公里,水急灘多。從湖北宜昌到江西湖口為中游,曲流發達,多湖泊(鄱陽、洞庭兩湖最大),從湖口到入海口為下游,江寬,江口有沖積而成的崇明島。長江水量和水利資源豐富,盛水期,萬噸輪可通武漢,小輪可上溯宜昌。
大家都知道長江支流眾多,長江的正源是沱沱河。沱沱河與其南面的當曲匯合后,到青海玉樹的河段,稱為通天河。玉樹至四川宜賓的河段,稱為金沙江。過宜賓后始稱長江。習慣上,人們又把宜賓至宜昌的河段稱川江,把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磯一段稱荊江。江蘇揚州以下至入海口的河段,舊稱揚子江。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河流長度僅次于尼羅河與亞馬孫河,入海水量僅次于亞馬孫河與剛果河,均居世界第三位。長江干支流水能理論蘊藏量為2.68億kw,可能開發量為1.97億kw,年發電量10270億Kw.h個,占全國可開發量的53.4%,可以說是水能資源非常豐富,那么長江為何水能資源豐富呢,接下來從地形和氣候兩方面分析一下:
我國地勢自西向東分為三大階梯,海拔高程由西部江源逐步降至東部江口海平面,總落差約5400m。而長江從源頭到入海口流經區域全部位于地勢第一、二、三級階梯,那么在地勢階梯的交界處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為發展水能提供了條件。
2、氣候方面:長江流域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河流水量大。
從中國氣候類型分布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長江流域的氣候類型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這種氣候特點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全年降水豐富流域平均年降水量約1067mm。這樣一來,更多的降水匯入長江流域的干支流中,河流水量大。
其實,長江水能資源豐富的河段主要集中在上游。其中,金沙江河段和三峽河段是長江干流水能資源甚為豐富的河段。中游和下游由于地勢較為低平,落差較小,水流平穩且放緩流速慢,水能資源不是很豐富,也就說只有“水能”中的“水”,“能”卻不足。但是長江的中下游航運價值相當高,長江通航里程長8000多公里,占我國河流通航里程的70%。流量大,通航能力強,能通大噸量的船只;流域面積廣,支流也很多,長江腹地廣闊;沒有冰凍期,四季通航,航運價值高。被稱為“黃金水道”。
為大力利用長江的水能資源優勢,國家在長江的上游建立了許多大型的水電站,長江三峽段的兩個大型水利樞紐——葛洲壩和三峽,構成當前中國最大的水電能源基地。(長江三峽水利樞紐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具有防洪、發電、航運、水產養殖、灌溉和旅游等綜合效益)金沙江段正在修建向家壩等幾家大型水電站,總發電能力約為三峽大壩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