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上書店》中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人生在世,我們最無法避免的,就是社交。
我們時時處于社交之中,但能否處理好人際關系,卻需要一定的智慧。
成年人最厲害的社交法則,莫過于學會尊重不同,真誠待人,保持分寸,凡事利他。
如此,既讓他人舒服自在,也能讓我們自身的路越走越寬。
尊重不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生活中,我們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與我們不盡相同。
強行干涉指教,只會惹人厭煩;懂得尊重不同,才會使人親近。
還記得之前火遍全網的“清華最牛閨密”——顏寧和李一諾。
18歲時,兩人一同考入清華,如今一人是科學家,一人在商界馳騁。她們“完全不同”,但不影響兩人幾十年的友情。
她們情感的保鮮劑,就是能彼此尊重不同。
顏寧喜愛看武俠小說,而李一諾幾乎不碰小說;
顏寧喜歡看電影,而李一諾卻從來不進電影院;
顏寧空余時間喜愛玩樂,而李一諾一心只讀圣賢書。
雙方都知道對方與自己的“不同”,卻不會干涉對方的選擇,更不會要求對方陪自己做相同的事。
相反,她們理解對方,尊重對方選擇。
博士畢業,她們倆又選擇了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向。
顏寧喜歡科研,于是她繼續深入探索著生物領域;而李一諾選擇加入麥肯錫洛杉磯辦公室。
即使走的路不同,她們也相互鼓勵,支持著對方。
在各自的領域中,兩個人奮發努力,最終頂峰相見。
兩朵金花,絢麗地綻放在世界舞臺,贏得艷羨一片。
聽過一句話:真正成熟的人,能尊重他人的生活與選擇,而不是把“凡事和我不同”的人,都釘到恥辱柱上。
真正和諧的情感聯系,不該只因“不同”而斷裂;反之,因為尊重與理解,會變得更為堅不可摧。
拿著自己的尺子去衡量他人,自己看不慣,他人又厭煩,最終雙方都不喜,得不償失。
彼此往來,與其事事各持己見,最終不歡而散;不如放寬心胸,學會接納,也能獲得別人的尊重與贊賞。
真誠待人
清方苞說:“感人以誠不以偽。”
現代人的社交,大多帶有一定的目的性,仿佛是將“交心”看作一場博弈,率先露出真心的人就是輸家。
殊不知,人與人之間都是以心換心,以誠易誠。
《父母愛情》中的江德華,之所以能成“王炸”,就是因為她總是掏出自己熱騰騰的一顆心,來對待他人。
剛進城里,江德華與嫂子安杰相處的并不好,相看生厭。
但是德華認真地撫養著她的孩子長大,每次德華要離開家,最舍不得的就是侄子國慶,恨不得把侄子一起帶走。
即使感情不好,在嫂子安杰難產時,德華也是打從心底地擔心著她。
后來,安杰又生了好幾個孩子,最終5個兒子女兒全是由德華細心拉扯長大。
正是因為德華的真誠相待,安杰的幾個孩子都和德華關系很親;并且德華的婚姻問題上,安杰也會義無反顧地幫助她。
德華很喜歡丁大哥,并且盡心盡力地照顧著丁大哥和他的兒子。
她不在乎島上人的閑話,只是掏心窩子地拼命對他們倆好。
最后,丁大哥和她在一起了,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丁大哥的兒子四樣,一直想讓德華做他后媽。
婚后,德華對那幾位繼子依舊竭心盡力地照顧著。即使對于繼子們的孩子,她也幫著幫著忙前忙后地照顧,即使她右手打著石膏,德華也照樣抱著小孫子,哄睡喂飯陪玩。
德華的真誠,換來了老丁的呵護,也換來了孩子們的尊重與愛戴。
與人交往,你如何對待別人,就會得到別人同樣的對待。
待人虛偽,只會徒增他人的防備與警惕。
真誠待人,彼此心的距離才會越來越近。
真誠,永遠是我們社交中的必殺技。
正如馬克思所說:“友誼需要真誠去播種。”
彼此交好,真誠待人,才能收獲對方的坦誠與偏愛。
保持分寸
聽過一句話:“人生有尺,做人有度,過則成災。”
無分寸感的人,隨意說教他人,干涉他人選擇,釀成大禍;有距離感的人,懂得點到即止,與他人保持距離,掌握好社交的尺度。
做人做事,適當的“留白”,反而會讓彼此的關系更加緊密。
小潘原來有一個很好的閨蜜小李,但現在她們兩個只有逢年過節,會發個祝福短信,平日里聯系很少。
把她們倆推遠的,就是小李的“沒有分寸”。
小潘喜歡和小李分享各種生活中的小事,從工作上的煩心事到生活中的美食。
小李在看到這些消息后,便會給她提一些建議,但隨著時間推移,小李開始變本加厲。
有一次,小潘告訴小李自己談戀愛了,她以為會得到閨密的祝福,但小李只是不斷地向她打聽她男朋友的外貌、工作和喜好。
并且,在小潘告訴她后,小李更是反對他們在一起。
她一知半解,卻隨意干涉自己的感情,這讓小潘很反感。
知道小李不喜歡她的男友,小潘便不在她面前再提自己的戀情。
但是,小李卻不知退讓,步步緊逼,在和小潘聊天時,經常詢問小潘和她男友的相處是否順利。
過節送禮物時,也是如此,企圖“指導”小潘選禮物,還美其名曰,自己是在替她把關。
但是這種沒有分寸感的行為,讓小潘感到害怕與窒息,她開始逐漸疏遠曾經的好友了……
立世為人,交情再好的朋友,也有一條不可跨越的界限。
分寸感,是一種點到為止的默契,更是維系感情長久的一種方式。
如果不能心領神會,一味地觸碰別人的底線,反而是對他人的冒犯。
聽過一句話:“人生有度,誤在失度。”
可見,過度的逼近,只會讓人不適;把握分寸感,才能久處不厭。
一段關系中,把握好尺度,懂得給予對方一些余地,反而能天長地久。
凡事利他
2016年,河南的一家超市剛開門一小時,老板就因為人流量超負荷,不得不親自下場關門。
它就是胖東來。
為什么生意會如此紅火?
就是因為胖東來的“利他”思維。
有網友評價說:“去買花甲,我直接拎著一袋就去稱重,結果工作人員接過袋子就開始挑揀,說要把壞的扔出來。”
還有網友說:“工作人員會主動幫顧客挑選好的水果。買海鮮稱重時,他們會打開袋子,特地將水流出來再稱重。”
而大多數超市,都是顧客自己去稱重,即使有工作人員協助,也不會替你干這種“麻煩事”。
短短十幾年內,這家超市就成為了年銷售額數十億的零售巨頭。
胖東來真心替顧客考量,也換來了顧客們的反復光顧。
商務營銷尚此,與人往來亦然。
唯有利他,方能利己。你對別人做的事,終會回饋到自己身上。
《別獨自用餐中》法拉奇和一群球童一起在高爾夫球場工作。
來這里娛樂的人非富即貴,球童們都竭力地賺取一些小費,而法拉奇則是一心服務來客,為顧客考慮。
為了讓自己的客人贏,他會在閑時走遍球場,找到每一處果嶺,測試球在草地上滾動的速度和方向,并將情報告訴客人。
客人對他頗有好感,就把法拉奇介紹給自己的朋友們當球童,法拉奇因此結識了很多富人。
最終,法拉奇憑借這些客戶,進入富人學校學習,并成功步入上流社會。
而那些只顧著賺小費的球童們,幾十年過去,依舊貧窮不堪,只能勉強負擔家庭開支。
子曰:“君子貴人賤己,先人而后己。”
與人相處時,只帶著“利己”之心,只知道顧全自己,對方并不會敞開心扉;但帶著“利他”之心,只是純粹的“為他人好”,更能得到他人的信任與幫助。
就像稻盛和夫說過:“利己則生,利他則久。”
一個人若是,只關注一時的“小利”,終不能成大事;若是懂得以別人的利益為先,廣結善緣,才能走得更快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