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孤獨是人生的底色,也是自由的別名”。在物質繁榮的當代,孤獨似乎已經成為大眾生存的代名詞。
每個人的孤獨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每個人對孤獨的認知。有人享受它,有人逃避它,有人樂在其中,也有人迷失在其中,害怕獨自一人,更害怕無人經過他的生命,窮其一生地追尋,尋找一份溫暖、愛意和相互偎依。
最終,我們卻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我們依然是孤獨的,無所依傍。
覺悟者:孤獨不再是孤獨,是存在本身
《孤獨》一書作者克拉克.莫斯塔卡斯說“孤獨無分好壞,它不過是一個強烈而永恒地覺察到自我的節點,一個激發全新感受與意識的開端。它最終讓一個人與其自身的存在深刻接觸,并和他人產生根本上的聯結。”
極少數的人活在這種狀態里,通常世人將這種人稱之為覺醒的人,在他們看來孤獨是回家的“道”,引領渴望回家的心重歸內在的寧靜。
他們主動選擇孤獨,將所有向外的感官向內收攝,透過自我觀察,不斷地深入生命的本質去了悟生命的奧秘,實證到一切皆“空”的真相。悟到萬物皆是從虛無中來,也終將回歸到虛無中去。
唯一能做的就是作為一名觀察者,覺察一切的來去和生滅。孤獨一詞對他們而言不具有任何實質意義,孤獨不再是孤獨。
他們只是存在本身,活在當下,全然地經驗著一個又一個的片刻。他可以是單獨的,也可以與萬物相連。
當煩惱來時,經驗煩惱;當孤獨來時,經驗孤獨;當喜悅降臨時,經驗喜悅;一切事物沒有好與不好的評判,只是一個接著一個的經驗,一切皆在道中,生命也因此是鮮活、有趣的。
他們是真正活過的人,不被任何思想所束縛,哪怕是孤獨。甚至可以說,他們樂于是孤獨的,因為那意味著毫無掛礙,全然的自由。
智者:孤獨是智慧的獨處,與自我反思
在《獨處的藝術》中是這樣詮釋獨處的定義“它既是一種行為,又是一種心理需求,更是一門科學。人生和心靈的許多奧秘都深藏其中,當你能夠理智明晰地對待獨處時,你也就開啟了通往心靈的大門。”
能夠與自己安然相處是一種能力。讓我們有機會和自己的內心對話,去傾聽內在真實的聲音,明白什么是真正想要的,真正渴望的,從迷茫中找到繼續前進的方向。
愛因斯坦說:”年輕時獨處令人痛苦,成熟時獨處令人愉悅“
成熟的人選擇智慧的獨處,能夠在自我反思的過程里,不斷地深入思考,審視自己,尋找到持續突破自我的可能性,平衡內在的情緒。
感到孤獨時愿意從孤獨中學習接納自己,看見自己的長處,明白自己的短處,正所謂“自知者明”自知讓人深諳人性、明白事理。
遇人,一眼就能看透。遇事,一看就懂,一聽就明白。不再將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無謂的人和事物上。
在不被人打擾的時光里,專注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更多地取悅自己,發現和自己獨處的樂趣,讓紛繁得以沉淀,靈魂得到滋養。
越成功的人越喜歡獨處,人一生中,做出的重要決策都是在孤獨中完成的。因為,所有的智慧都誕生于孤獨之中。
世人:孤獨是寂寞的延伸,恐懼的來源
人這一生各有各的活法,也各有各的孤獨。有的人鄙視孤獨,有的人害怕孤獨,孤獨讓人如面對洪荒猛獸般避之不及。
少年人有成長的孤獨,成年人有寂寞的孤獨。每當獨自一人,寂寞就會慢慢爬上心頭,不知何時內心就會被空虛感漸漸填滿。為了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于是呼朋喚友,人們學會“合群”和“應酬”暫時忘掉寂寞,用娛樂排遣孤獨。
有相識卻不相知的孤獨。你努力地拉近和他人的距離,渴望被他人了解,渴望被他人傾聽,卻發現沒有人能夠了解你,除非你愿意了解自己。
也有相愛分離的孤獨。當人去樓空,因孤獨而生的恐懼如黑夜般淹沒你。日復一日,那種無力感讓你不斷地收緊自己。為了不被孤獨擊垮,待到明日太陽一升起時,就會努力地奔向人群。或者在一段新的感情里,去消融那份孤獨。
有得到的孤獨。你擁有得越多,越讓你感到恐懼,孤獨感越強烈,在你不斷地用物質和社交填滿空虛的時候,孤獨就像一個隨時等待吞噬你的黑洞,永遠都無法感到滿足。
也有失去落寞的孤獨。身處在這個浮華的世界里,到處都是誘惑,你很輕易地就忘了自己。然而,醉生夢死的浮華過后,剩下的也只有你。
梭羅說:“空間上的親近并不意味著心靈上的親昵。”即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人聲鼎沸的酒吧里,我們也依然無法打敗寂寞和孤獨,我們終將獨自面對一切,包括死亡。
寫在最后:
西爾維婭.普拉斯日記中這樣寫到:“上帝啊,可生命就是孤獨。”
是的,生命的本質就是孤獨。人類所有的文明、偉大的創造、發明無一不是從孤獨中被創造出來的。可以說,人類在孤獨中創造了一切。
學會與孤獨為伴,并非壞事。孤獨是人生道路上成長的動力,促使你深入地思考和自我接納,幫助你更了解自己想要什么,目標更清晰,并且擁有無限的創造力。
我是愛讀書,愛寫作的林熹,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贊、收藏、加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