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搞清楚這些問題,必須從聯合國的創始歷程說起。
眾所周知,聯合國是二戰結束后,世界大國為維護世界和平而創建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國際組織。成立聯合國,是二戰主要參與國達成的共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也曾經成立過一個國際組織,它的名字叫“國際聯盟”,簡稱“國聯”。它實際上變成了戰勝國之間的一個分贓會議,對于維護世界和平沒有起到應有作用。在總結“國聯”教訓的基礎上,二戰結束后應該成立一個新的國際組織以達到維護世界和平的目的。
成立聯合國的建議最初是由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的。他先是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商討這個意圖,得到丘吉爾支持,后來又與斯大林交換意見。最終,三巨頭盡力而慎重地提出來建立一個國際框架來解決國際問題的主張,他們對通過集體安全機制維護和平的觀念達成了共識。
三巨頭對這個新的集體安全組織究竟該采取什么形式,它的結構、職能和機構等展開了多次討論。其中最棘手的問題是如何擺平國際主義和國家主義兩者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在遇到國際組織強力干預時,各成員國如何保持本國國家主權問題。另一個問題是如何處理大國與眾多小國之間的權力分配問題。三巨頭一致認為,大國不會為了維護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而犧牲大國的權力。他們堅決表示,在二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國家應該肩負起在戰后領導世界的責任。新的國際組織要向它們授予領導權,這種權力不受數量上占多數的小國約束。
從以上醞釀階段各大國的意見可以看出,無論美、英、蘇哪個大國,說得直白一點,誰都不愿意看到安理會通過一項對自己不利的決議,更不愿意看到,自己會受到自己參與組建的國際組織的制裁。這一點,在醞釀成立聯合國時,就是一項首先要確定的頭等大事,或者說,是聯合國成立的先決條件之一。大家如果看清楚了這一點,就會明白,那些要求取消“一票否決權”的意見,怎么可能會被采納?
上述問題,在二戰結束前的一系列國際會議上逐步得到了解決。在1943年10月的莫斯科會議上,同盟國外交部長原則上同意建立這個被稱為“聯合國”的組織。1944年8月,戰爭勝利曙光在望。三巨頭代表,以及新加入的中國代表在美國敦巴頓橡樹園(位于華盛頓郊區)舉行會議,進一步商討成立聯合國的有關事宜。
因為蘇聯以它未與日本開戰為由,不愿意與中國代表坐在一張會議桌上,會議不得不采取分階段舉行的辦法。第一階段會議有美國、英國和蘇聯參加,第二階段會議有美國、英國和中國參加。第一階段會議因為討論出現分歧而延長了時間,所以,第二階段會議直到9月29日才開始。中國代表雖然認為第一階段會議三國達成的共識與中國的愿望不盡一致,可是為了顧全大局,盡快達成協議,所以并沒有提出更多不同意見,只是提出來三項補充意見,得到了美英支持。第二階段會議到10月7日結束。但在最后會議公報發表問題上,各方產生了嚴重分歧。蘇聯不同意在公報中提及中國的名字,只提美、英、蘇三國,意圖把中國排斥在大國之外。后來,中國代表建議公報中避開直接涉及三國或四國的提法,這才最終達成一致。公報于10月9日發表。
這次會議標志著中國被承認為世界大國,中國所提的三項建議,最終也被寫進了《聯合國宣章》。
在1945年2月底的雅爾塔會議上,三巨頭就各大國在這個新國際組織中的否決權問題達成了一致意見。雅爾塔會議為后邊召開的舊金山會議奠定了基礎。
1945年初,中國作為發起國與美、英、蘇商定,于4月25日在美國舊金山舉行聯合國制憲大會。中國國內在如何組建中國代表團問題上出現了波折。中國共產黨要求有代表參加,而國民政府(主要是蔣介石)極力反對。蔣極力反對其它黨派,特別是共產黨參與外交事務。有關外交官員向蔣介石進言,如果能派遣一個由多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組成的代表團,有利于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團結和諧的形象。此建議未能獲得蔣介石同意。正在此時,美國總統羅斯福于3月下旬致電蔣介石,明確表示中國代表團如能容納共產黨和其它黨派,“在會議中必能產生良好印象。”對羅斯福的意見,蔣介石無法再置之不理。就這樣,最終共產黨和其它黨派才被接受參加代表團。
中國代表團組成人員如下。外交部長宋子文,駐英國大使顧維鈞,國防委員會秘書長王寵惠,駐美國大使魏道明,中國青年黨領袖李璜,中國民主社會黨領袖張君勱,共產黨人董必武,著名學者胡適,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吳貽芳,《大公報》總經理胡霖。中國代表團到達舊金山后,于5月1日舉行了一場記者招待會,到會記者有600余人之多。宋子文指著董必武向記者介紹說,他是“我的老朋友”,并強調“我們已共事20余年”。董必武彬彬有禮地向記者鞠躬致意,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整個記者招待會氣氛輕松,中國代表團成員表現自然,給各國記者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舊金山會議歷時兩個月,6月25日通過了《聯合國宣章》,第二天舉行了簽字儀式,至此,聯合國正式成立。
聯合國機構中權力最大最重要的機構是安理會,最初它由五個常任理事國和六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后來非常任理事國擴大為十個)。安理會有權判定成員國的行為是否違反了《聯合國憲章》,并建議對其采取糾正措施或制裁,包括對其使用武力。常任理事國擁有一票否決權。在聯合國成立之前,美國和蘇聯極力要求這種權力,否則它們就拒絕加入聯合國。
正是因為這個一票否決權,造成聯合國安理會很快失去效力。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國相互對立,惡性競爭,導致安理會根本無法達成共識。在聯合國成立最初那些年里,蘇聯多次使用否決權。美國也使用過多次否決權。
聯合國大會由全體成員國組成,每個國家都有發言權和投票權,以少數服從多數作出決議。但這些決議只能算作建議,并沒有約束力。聯合國大會的作用,更多的像是小國發聲的一個舞臺。
聯合國真正發揮作用的是幾個職能機構,例如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法院,聯合國難民署等,它們在各自涉及的領域,或多或少還是發揮了一定作用,對國際社會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參考書目:《一代外交家顧維鈞》趙勝土,金光耀著,上海辭書出版社。《二戰后的世界史》法國 維恩.馬克威廉姆斯、亨利.皮爾特羅夫斯基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