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長,歡迎乘坐鸚鵡螺號,尼摩船長帶你遨游知識的海洋。
“后主昏迷漢祚顛,天差鄧艾取西川??蓱z巴蜀多名將,不及江由李氏賢!”是《三國演義》中的一首詩,諷刺蜀漢江由守將馬邈在魏將鄧艾入侵時不戰而降,導致蜀漢迅速覆滅。那馬邈真如《三國演義》所說是不戰而降嗎,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一.守衛江由
馬邈家世不詳,不過從他后來擔任江由守將來看,他應當不是世家子弟或平民子弟,應當出身寒門。如果馬邈出身大族,那史書中應該有其家族出任高官的記錄,而他在《三國志》中僅有一處投降魏軍的記載,可見其家世并不顯赫。而平民子弟若無軍功很難成為軍隊主帥,可見馬邈家世應當是比平民好不少的寒門。
江由關是涪水上游的軍事要塞,處于摩天嶺山脈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帶,地勢險要,還有涪水天險,可以說是易守難攻。江由關隸屬梓潼郡,而該郡北面是與曹魏都接壤的武都、陰平、漢中三郡,所以蜀軍邊防主力都在臨邊三郡。因此江由關屬于軍事二線,重要程度遠不如三郡重要,守軍兵力不多,當在數千人左右。
二.投降鄧艾
炎興元年(263年),曹魏大舉伐蜀,引發了魏滅蜀之戰。魏軍西路軍統帥征西將軍鄧艾一路南下追擊蜀漢大將軍姜維,一直到達陰平。而姜維早已退往劍閣,抵御魏軍東路軍統帥征西將軍鐘會所率領的十多萬魏軍主力。
江由關北面是數百里的陰平,西面是上百里的劍閣,南面是數百里的涪縣。而涪縣距離成都的北大門綿竹不足百里,所以一旦魏軍攻克江由,就可以南下直逼成都。而劍閣地勢險要,又要蜀軍主力駐守,所以鐘會要攻克劍閣很難。因此鄧艾決定繞過劍閣,南下偷襲江由,乘勝進取成都。但姜維并沒有意識到江由關的重要性,而是帶領蜀軍主力繼續在劍閣抵御鐘會。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馀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于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三國志·鄧艾傳)
由于陰平到江由一帶并無大路可通,且兩地之間崇山峻嶺,所以道路難行,荒無人煙。因此馬邈與姜維一樣,判斷鄧艾不會南下偷襲江由,所以并未在城北設置伏兵??舌嚢缇土系绞褴娝?,于是出其不意南下,翻山越嶺七百里直抵江由。
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三國志·鐘會傳)
江由到劍閣一帶地勢較為平緩,而且兩地相距不遠,且魏軍主力就在劍閣,所以馬邈就把防御重點放在西面,在沿線放置三校士兵防御。果然鐘會在劍閣城下束手無策,為了支援鄧艾,于是派田章西進攻打江由。然后田章就輕易擊敗馬邈設置的伏兵,直抵江由與鄧艾匯合。然后魏軍就使馬邈投降而拿下江由,接著乘勝南下滅亡了蜀漢。
三.馬邈投降爭議
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三國志·鄧艾傳)
由于《三國志》中僅記載馬邈投降,而未明確說明他是主動投降還是被迫投降,且江由對蜀漢的滅亡影響巨大,所以馬邈如何投降就成了人們爭議的焦點。船長認為《三國演義》說馬邈完全是不戰而降有失偏頗,但其獻城投降應是事實。
首先鄧艾大軍是遠道而來,沒有攜帶攻城器械,所帶糧草也十分有限。況且江油有高山與大河天險,易守難攻,如果馬邈據城堅守,未必不能耗死鄧艾,迫使其推軍。那鐘會也會因為無法拿下劍閣而退軍,蜀漢就有可能不會那么快滅亡,繼續與曹魏對峙。
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蜀記)
其次田章擊破的三校伏兵就是馬邈派出的,可見馬邈確實做了抵抗,只不過他軍事才能不強,所以輕易為田章擊破。三校兵力約3000人,而蜀軍總兵力只有十萬多一點,僅為伐蜀魏軍的一半多一點,還主要集中在姜維及劉禪手中,所以各地駐守兵力并不多。因此馬邈所派三校伏兵應占江由守軍的一大部分,被田章擊破后并無多少兵力守城,那他主動獻城投降也順理成章。
最后鄧艾所部有三萬大軍,除去一路上的損失及沿途留守的兵力,到江由時兵力應當仍在萬人以上。田章所部兵力不詳,不過鐘會所部本就人數眾多,派萬人支援鄧艾完全沒有問題。因此魏軍在攻打江由時的兵力應在兩萬以上,大約為此時馬邈守軍十倍左右。而馬邈在軍事才能方面遠弱于久經沙場的名將鄧艾,那他力戰而不敵投降仍有一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