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去世之后,幼子成王繼位,周公輔政。被封于殷商故地的商紂王之子武庚,與周武王的三個弟弟散布流言,說周公想要對成王不利,從而發動叛亂。
一時間,謠言滿天飛,周王室內部也有很多人對周公產生了懷疑。
在此時,姜子牙請命出征,征討叛逆,周公卻拒絕了姜子牙的請征,而是決定親自去討還自己的公道。
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與姜太公率軍攻入朝歌,商軍戰敗,血流漂櫓。
眼見大勢已去,商紂王帝辛逃到鹿臺,穿著他的寶玉衣,自焚而亡。
周武王入城之后,砍下商紂王的頭顱,并掛在旗桿上示眾,又親自處死了禍國殃民的妲己。
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白旗。——《史記·殷本紀》
商紂王雖死,但是殷商遺民依存,按照“滅國不絕祀”的原則,周武王決定保留殷人的祭祀。
為了收買人心,安撫殷商遺民,展示周人的寬容仁義,周武王便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
但是,此時的周人雖然打敗了商人,卻也沒有后來的那么強大,周武王對武庚也不放心,擔心他起事作亂,于是便將自己的三個弟弟派來監管武庚。
周武王將三弟管叔封于朝歌以東的衛地,建立衛國;五弟蔡叔封于朝歌以南的鄘國;八弟霍叔封于朝歌以北的邶國,這就是“三監”。
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去世,周成王繼位。
此時,離周武王克殷建周才剛剛過去2年,天下初定,周武王的四弟周公唯恐諸侯叛亂,于是親自攝政,代行王事。
周公的攝政很快引起了其他兄弟的不滿,尤其是周公制定禮制,嚴格限制了諸侯的權力,讓其他兄弟都對他產生了猜忌。
尤其是衛國國君管叔,他是周武王的三弟,也是現存中最年長的兄弟,按照當時“兄終弟及”的慣例,周武王死后,管叔應該是最有資格攝政,于是他便認為是周公篡改了周武王的臨終遺詔。
管叔當即聯絡蔡叔、霍叔等人,開始炮制流言,說周公欲要對王位上的孺子(周成王)不利,想要取而代之。
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曰:“公將不利于孺子。”——《尚書·金縢》
在三位諸侯的大力支持,以及武王其他兄弟的推波助瀾下,流言很快散布到了全國,就連周成王,以及時任太保的召公奭(shì)也不禁對周公旦生起了一絲疑心。
一時間內憂外患,眼見著剛剛建立的周王朝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周公決定首先要安撫周成王與召公奭。
召公奭也是宗室大臣,與周公同輩,此時位居太保,在朝中的地位僅次于周公。
為了安撫召公奭,周公寫了一篇《君奭》,大意是先談守業的艱難,強調輔政大臣對王朝興衰的作用,然后全面召公與自己同心協力。
聽了《君奭》中的話后,召公這才高興起來,開始輔佐周公,共同應對此時的艱難局面。
隨著流言的散布,三監又與早有復國野心的武庚勾結在一起,并與殷商舊地東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國串通,發動叛亂。
周公團結了召公奭之后,又召回剛剛在營丘建立齊國的太師姜子牙。
姜子牙聽說殷商遺民再次發動叛亂,當即勃然大怒,主動請求出征,征討叛亂的武庚以及三監。
周公旦卻拒絕了姜子牙的請征,他說:“當初,是我在武王面前推舉武庚,我一定要親手殺了他。并向管叔他們問個清楚。”
聽到這里,姜子牙也反應過來,這是公室兄弟間的關系,他一個外人的確不好插手,于是便向周公保證,待周公出征,他一定坐鎮都城,保證無人敢前來作亂。
周公穩定了后方,這才領兵出征,出征前,周公還作了一首誓師詞,作為戰前作動員,即《大誥》。
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將黜殷,作《大誥》。——《大誥·序》
周公親自率兵東征,第一個目標就是三監。
三監也沒想到,周公旦能如此快就集結兵力,來到了家門口,按照他們的想法,當流言傳入都城之后,定然會讓周公進退失據,陷入外有強敵,內部懷疑的境地。
他們雖然聯系了東夷之民,可是真的還沒做好跟周朝主力作戰的準備。
很快,三監以及武庚的大軍在周公面前一觸即潰,武庚、管叔、蔡叔、霍叔全部成為了階下囚。
對這四個掀起叛亂的主力,周公對他們的處置也各不相同。
首先是武庚,作為殷商后裔,武王沒有滅掉他們的祭祀,就已經是很仁慈了,他竟然以怨報德, 那只能送他去見先祖了。
雖然殺死了武庚,周公依舊沒有滅絕殷商祭祀,以商紂王的哥哥微子繼承殷祀,在宋地建國,即宋國。
其次是他的哥哥管叔,管叔是眾兄弟中對周公執政最不滿的一個,周文王子嗣眾多,老大伯邑考早死,所以傳位給老二姬發,即周武王。
而周武王死后,按照兄終弟及的傳統,應該他這個老三上位了,為何會越過自己,讓老四周公旦上位?
所以,管叔才是這才掀起三監之亂的幕后主謀,若非有三監的鼓動,被圍困住的武庚也根本無力突破他們三兄弟的包圍。
因此,周公旦將罪魁禍首管叔也殺死。
而蔡叔和霍叔都只是從犯,周公顧念兄弟之情,便只是將他們流放,并未殺死。
武庚覆滅之后,周公并沒有停下東征的步伐,繼續開始向東征討,對叛亂之民窮追猛打。
在這個過程中,姜子牙父子也輔佐周公旦,或坐鎮京都、運籌帷幄,或領兵東征,沖鋒陷陣,立下了汗馬功勞。
后來,周成王親政之后,曾命姜太公曰:“東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
齊國由此得到征伐之權,開始對侵吞周邊小國,這才迅速崛起,成為春秋第一大諸侯國。
而周公在東征之后,便開始營建一座規模宏大的都城,即洛邑。
成周洛邑建成之后,周公召集天下諸侯舉行盛大慶典,并在這里正式冊封天下諸侯,宣布各種典章制度,為周王朝的長治久安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在周公旦攝政的第六年,他覺得周成王已經漸漸長大,便決定還政于王。
在還政前夕,周公作《無逸》,以殷商的滅亡為前車之鑒,告誡成王不要縱情于聲色、安逸、游玩和田獵。
然后,周公便退居二線,將主要精力放在制作禮樂,完善各種典章法規之上。
第二年,也就是周成王繼位的第七年,同樣也是洛邑建成的那一年,周公完全還政于王,北面就臣位。
周公致政三年后,在豐地養老,臨終前叮囑后人道:“一定要將我葬在成周,以表示我至死也不能離開成王。”
但是,周公死后,成王也謙讓,表示自己不敢以周公為臣,于是將其葬在文王之側。
周公在豐,病,將沒,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離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讓,葬周公于畢,從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史記·魯周公世家》
自春秋以來,周公就被歷代統治者視為圣人,他也被尊為儒學奠基人,是孔子最為最近的古圣之一。
漢代思想家曾評價:“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
周公二次克殷,穩定了周朝的統治,他制作的禮樂制度,影響了后世數千年。
周公的各種豐功偉績不說,單說他在成王年幼時期攝政,待成王成年之后沒有戀棧不去,就是古代大多數權臣都難以做到的。
#歷史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