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頭有點暈”
“醫生,我一起床就有點飄”
“醫生,我躺在床上也是'天旋地轉’”
小伙伴們,你有時候會不會出現旋轉感、浮層感、翻滾感或漂移感?相信有這樣“經歷”的你一定知道這滋味有多難受了。
沒法工作呀!真的是暈啊!
說到“暈”,應該是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會經歷的現象——蹲久了站起來會暈、看電視看久了會暈、坐車坐久了會暈、早上起床太猛會暈……
雖然經歷“暈”的次數很多,但你可知,那一時刻到底是“頭暈”還是“眩暈”呢?雖然二者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實大有不同,而若長期混為一談,很容易耽誤治療。
誤區1
頭暈不等于眩暈
頭暈也稱頭昏,是一種常見的腦部功能性障礙,由大腦皮質高級神經活動功能降低所致,與頭頸和軀干的活動無關。主要表現為頭重腳輕、頭腦昏昏沉沉或不清醒感、身體漂浮等,但不包括思維遲鈍、混亂等障礙。勞累和緊張時加重,休息和心情輕松時減輕。與眩暈最主要的區別是患者無自身或外界環境的運動錯覺。這種暈沒有旋轉感,與眩暈是不同的。
眩暈(vertigo):對空間定向障礙產生的一種運動錯覺,多為病理現象,主要表現為自身和視物旋轉、搖晃,發作時常常站立不穩、不敢睜眼,可伴惡心、嘔吐、心慌、出汗、血壓波動等不適。眩暈客觀上不存在,但患者堅信自身或外面按一定方向旋轉、漂浮或翻滾等。
誤區2
眩暈等于腦供血不足
貧血或頸椎病?
其實不是!
眩暈跟腦供血不足、貧血、頸椎病真的關系不大!
眩暈主要分為周圍性和中樞性兩種,其中周圍性眩暈最為常見,占比80%,主要有耳石癥、梅尼埃病、前庭神經元炎引起。中樞性眩暈主要有腦血管病,小腦、腦干的病變引起。中樞性眩暈,暈的感覺相對較輕,嘔吐出汗也較輕,但常有腦部損害的表現。如果眩暈癥狀比較重,轉頭或者運動時眩暈更重,還會出現惡心、嘔吐、大汗等,多半是周圍性眩暈。
該如何預防?
生活中,不少人有過天旋地轉、突然頭暈的現象,有時是暫時的,有時會持續很久。引發頭暈、眩暈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從這些細節入手預防、緩解:
01調節情緒
緊張、焦慮、恐懼、生氣等都可以引起短暫性血壓升高,高血壓會增強腦動脈的搏動感,進而對腦組織形成沖擊和振蕩,引起頭暈。
02避免暴飲暴食
飯后血液更多地供應到胃部來消化食物,腦部的血液相對減少,會加重頭暈癥狀,建議少食多餐。
03保證充足睡眠
睡眠不足也會引起頭暈,盡量在23點前入睡,保證7小時左右的睡眠。
04注意保暖,飲水充足
到了冬天,溫度變低,容易引起腦部小血管痙攣,導致血流減少,腦供血不足;冬季飲水較少,水分蒸發流失較多,易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變緩,導致腦部血流量相對減少,引起頭暈,同時也增加了腦部血栓的形成及腦梗塞的風險。
05站立轉身動作不要猛
隨年齡增長,血管機能下降,下肢肌力減弱,久蹲后起身大多會伴有頭暈眼花、起身困難,蹲下起身時,最好保持較為緩慢的速度,不要太迅速站立,讓身體有時間做出反應。
最后提醒
一旦出現頭暈或眩暈,首先要避免跌倒,立即尋找身邊相對安全的地方休息,同時觀察是否有需要“立刻就診”的預警癥狀,如果出現以下癥狀,需“立刻就診”:
①喝醉酒一樣走路不穩、意識喪失、肢體麻木無力、言語困難、吞咽困難、飲水嗆咳、視物成雙、視野缺損、口角歪斜等;
②首次發病的患者,不管是否伴有以上癥狀,最好都及時就醫;
③如果之前曾因“暈”就診,但此次與之前發病表現不同,也應及時就醫。
為了更好更專業地為廣大眩暈患者服務,解決病人的痛苦,我院神經內科特設眩暈門診,為眩暈病人制定系統和個體化的診治方案,在治療眩暈發作的同時,積極尋找并治療病因,最大程度減少和消除眩暈發作。
劉 研
神經內科 副主任醫師 碩士研究生
2011年畢業于中國醫科大學神經病學專業,長期從事腦血管病臨床診療工作。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目前社會兼職:CDCIA青年理事。熟練掌握腦血管病、周圍神經病、帕金森等神經內科常見病及多發病的診治,尤其擅長腦血管病危急重癥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