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死亡似乎是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我們很少在孩子面前談論死亡。小時候,當我們問父母“死亡是什么”時,經常聽到的一個回答是:“小孩子別瞎說!”長大后,當我們為人父母,面對孩子關于死亡的問題,我們也常常回避著。但不談論,不代表不存在,死亡是每個人終將面對、無法回避的問題,死亡教育,也是每一位家長要做的家庭教育的功課之一。
死亡教育是由死觀生的教育,是探討如何看待死亡,如何處理死亡帶來的悲痛、傷心等情緒的教育,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了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學會尊重生命,珍視生命。那么,何時進行死亡教育呢?這需要考慮孩子對死亡的認知水平。心理學研究顯示,兒童對死亡的認知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3~5歲的兒童開始能慢慢理解
生命會消失、死亡,但該階段的兒童對死亡還沒有明確概念,常常認為死亡是暫時且可逆轉的,就像睡覺,睡一會兒就會醒來。
第二階段:5~8歲的兒童逐漸認識到死亡
意味著生命的終結,死亡是不可逆轉的,對死亡產生了畏懼心,但一般情況下不會把死亡和自己聯系起來。
第三階段:9歲以上的兒童對死亡有了相對成熟的認知,開始理解死亡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會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包括他自己。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擔心談論死亡會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但死亡是孩子不可避免會遇到的問題,除了身邊親人的亡故,動植物、動畫片中某個角色的死亡,等等,都會觸發他對死亡的好奇和想象。如果家長避而不談,孩子就會將死亡看成是一件神秘的、可怕的、不能向父母詢問的事情,后果可能更嚴重。所以,當孩子提出關于死亡的問題時,家長不要回避或敷衍,正好借此機會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死是什么意思?”
家長不要過于生硬地向孩子描述死亡的真正特征,尤其對于5歲前的孩子,他還不能理解死亡的真正意思。應采用溫和的方式讓孩子理解死亡,可以以愛為中心去回答,減少孩子對死亡的恐懼感。比如,家長可以抱著孩子,跟孩子說:“死了就是一個人永遠離開了,我們看不見他了,他不能再跟我們一起說話、吃飯、玩耍。但是,只要我們愛他,他就永遠在我們的心里,可能晚上我們還會偶爾夢到他。你要相信,雖然我們再也見不到他了,但他一直愛著我們。”
“爸爸媽媽會死嗎?”
孩子問這個問題,往往是了解到死亡的不可逆性,產生了不安全感。這時家長回答的重點在給予孩子安全感。比如,家長可以這樣說:“每個人都會死,爸爸媽媽也會死。但是爸爸媽媽會陪你很長很長時間,陪著你長大、結婚、成為爸爸媽媽,也許還能看著你長到像爺爺奶奶那么老,當然,爸爸媽媽到時候就更老了。當我們死的時候,你已經長大了,很強大,所以不要害怕。到時候會有其他愛你的人繼續陪著你,我們的愛也會一直陪著你。”
“人死了之后會去哪里?”
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可能是出于對未知的恐懼,家長可以誠實地跟孩子說自己不知道,并將其作為一個契機,讓孩子珍惜現有的時間和愛的人。比如,家長可以跟孩子說:“我也不知道人死后會去哪里,可能會去一個更好的地方,每個人只有到自己死的時候才會知道正確的答案,但他們也沒辦法把這些告訴還活著的人了,所以我們都不知道。我們要在活著的時候珍惜生命,好好愛我們的家人、好朋友就行了。”如果孩子有興趣,可以和他講一下不同文化中對人死后去了哪里的回答,也正好借此機會給孩子講講中國的清明節是怎么回事。
日常生活中,孩子不可避免地會“遇見”死亡,比如家里親人亡故、寵物死去,這些事件對他的影響會比較大,需要家長謹慎處理。
適當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當家里的親人或寵物死去時,無論是我們還是孩子都會感到非常難過。家長可以告訴孩子自己也非常傷心,問他愿不愿意給爸爸媽媽一個擁抱,這樣會讓爸爸媽媽好受一些。家長的這些做法會讓孩子明白:愛的人或寵物死去,難過是正常的,我們傷心的時候,可以向家人訴說,尋求安慰。
接納、安撫孩子的情緒
當家人或寵物死去,孩子會產生傷心、難過等情緒。家長要告訴孩子,親人或寵物離去,我們都感到很傷心,這是正常的,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悲傷情緒被理解、被接納。同時,可以通過舉辦告別儀式等方式,幫助孩子緩解悲傷情緒。比如,家里的寵物死去,可以和孩子一起舉行一個小葬禮,給寵物選擇一塊“墓地”,跟孩子一起將寵物埋葬,對著寵物的“墓碑”表達對寵物的愛和思念,還可以一起做寵物紀念冊,等等。孩子做這些事情的過程是表達、宣泄悲痛情緒的過程,并且感受到爸爸媽媽陪伴著自己,感受到愛。
死亡不是禁忌,它是我們終將面對、無法回避的問題。某網站做了一個關于死亡教育來源的調查:“從小到大,你的死亡教育是從哪兒來的?”點贊最高的一個回答是“親人離世,切膚之痛”。既然面對死亡無法避免,提前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可以幫孩子做一些準備,讓“切膚之痛”愈合得好一些、快一些,讓孩子更加懂得珍惜,更堅強地面對生命與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