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個新手媽媽跟我分享她的教育方式,煞有介事的對我說“你知道怎樣讓孩子不哭鬧嗎?”我不解的看向她。
她接著說“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孩子一哭我就拿著表計時,等三分鐘左右才去抱孩子,這樣下來孩子就會變得不是那么愛哭了,帶起孩子來也更輕松了。”
點擊加載圖片
聽了后我詫異的看著她,這種做法根本培養(yǎng)不了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反而還對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很不好。
關于培養(yǎng)孩子延遲滿足能力會有很多誤區(qū),所以我們需要注意些什么?
現(xiàn)在還會有很多父母,培養(yǎng)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方法是錯誤的,甚至出現(xiàn)了扭曲的教育觀念。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培養(yǎng)延遲滿足能力呢。
點擊加載圖片
玩具店里孩子看到一輛玩具汽車,脫口而出的想要,父母就馬上滿足他。其實并不能這樣,盡量要去慢點給他,或者讓他通過一定方式來獲得,否則以后就會形成一種見到什么就要什么的惡劣行為,導致沒有自控力。
對于一些孩子喜歡的東西,都是要去慢慢給予,并不能說孩子今天想要這個,馬上就給他買,明天又想要其他的了,還是給他買了,那后天呢?大后天呢?每天想要的東西都不一樣,每天都給他買嗎?所以不能馬上就滿足孩子,而是要慢慢給予,意在培養(yǎng)孩子的耐力。
點擊加載圖片
但是相對于兩歲以前嬰幼兒,父母還是需要及時并充分的滿足孩子的要求的,畢竟在那個年齡段還不需要培養(yǎng)這種延遲滿足的能力。
對待嬰兒的哭鬧父母該怎么辦呢
其次,在很多父母的心里都會形成一種誤區(qū),他們認為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行為習慣,等孩子哭了就故意不去抱,因為害怕孩子會養(yǎng)成容易哭鬧的習慣。
所以會等她哭了幾分鐘之后再去抱她,或者對孩子說不哭的孩子媽媽才會抱,哭了就不會抱了,雖然出發(fā)點是希望孩子不哭不鬧,但這種做法其實是一點科學依據(jù)都沒有的。
點擊加載圖片
因為小嬰兒還不會說話,但唯一的表達方式只是哭,他不懂得怎么表達他餓了,他要尿尿了,他不舒服了,反而在他這個年齡段得到的回應,越及時長大后更容易擁有延遲滿足能力。
那么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在那個年齡段的小孩子是很純真的,他非常的信任父母,也非常的相信周圍的世界。所以他們就相信會被父母滿足,因此也就放心大膽地用哭鬧來表達了自己的需求。然后開始了等待。
那么孩子哭鬧不止我們該怎么樣讓孩子學會等待呢?
首先我們要做的一點就是不要去溺愛孩子,所謂的溺愛,就是他想要什么就立馬給他什么。要讓孩子在“想要”跟“得到”之間去學會等待,而不是用哭鬧不止來威脅我們。
點擊加載圖片
舉個例子來講,你正在打一通很重要的電話,孩子卻一直纏著你想跟你聊天,那么這時你可以對孩子說:“寶寶可以等媽媽忙完手頭的事,打完這通電話再陪你玩嗎?”這樣做也是滿足了孩子的需求,但并不是立馬放下手頭重要的事去滿足孩子,這樣做孩子才會學會要等待才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其次,父母需要穩(wěn)定的給孩子提供物質和精神上的滿足感。這樣做孩子延遲滿足能力才會得到提升。因為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就是說越得不到的東西就越想要。
我們小區(qū)有個小女孩子,表面上特別的乖巧從來不跟父母哭鬧,但是總是有媽媽告訴我說她偷偷地拿別的小孩子的玩具,然后藏起來偷偷帶回家。
后來被小孩子父母發(fā)現(xiàn)了,小孩子的父母問他為什么拿別人的玩具,他一直說,他沒有這個玩具,但是很喜歡就拿走了,很奇怪對吧,一個乖乖巧巧的小女孩卻做了這種偷盜的事。
點擊加載圖片
等后面了解了他的家庭才知道原來他是因為真的沒有,他的父母從來不給他買玩具,她想買什么父母都覺得是浪費錢,所以時間過得久了,他就不再像父母說了想要玩具的事了,而是轉向了別的小孩子的玩具,所以這很大一點,都是因為家庭的緣故,原因大部分在于父母對他的方式有關系。
所以有時候我們還是需要滿足孩子,因為能很好地被滿足的孩子,心里會覺得自己受到了重視,他們就會相信父母,堅信生活中一切是美好的,也不會對父母很失望。
所以在我們能力范圍內的東西,一定要盡力的去滿足孩子,如果是在能力范圍外,我們可以跟孩子說清楚,跟孩子商量。而不是簡單地否定孩子。
關于延遲滿足能力的論證有哪些?
最早來說,提出延遲滿足能力的,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沃爾瑪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他的棉花糖實驗轟動全球先結果讓很多家長都知道了延遲滿足能力的重要性。被育兒屆奉為寶典,是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啟蒙。
其實,所有的父母的出發(fā)點,都只是想讓孩子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父母愛孩子都只是希望孩子以后走的路能順暢些,父母對孩子的愛都很無私,都僅僅只是孩子以后的人生更簡單一點,所以父母都希望培養(yǎng)一個擁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這能讓他以后少走很多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