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與更年期的碰撞讓很多家長和學生感嘆:
家里的氣氛,要么像一潭死水,要么似火山爆發。
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問題,最終影響的都是一個家庭。
面對孩子的叛逆問題,很多家長的解決方式就是抱怨和嘮叨,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地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理解他們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
他們產生這些問題的背后,想要獲取的,又到底是什么?
孩子青春期出現的這些問題,真的是不正常的嗎?
點擊加載圖片
01
很多家長不知道如何解決孩子的青春期問題:
1. 孩子叛逆、沉迷游戲,成天把自己關在屋子里,跟我們也不說話,學習成績一路下滑。
2. 孩子厭學,還學會了抽煙和喝酒,怎么才能讓孩子改掉這些壞習慣?
3. 孩子和異性同學走得很近,擔心早戀會影響升學,該怎么跟孩子說?
想要解決孩子青春期的種種問題,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癥結才是關鍵。
前幾天,我的一個學生跟我說,她和媽媽晚上吵得很厲害。
起因是自己期中考試排名下滑,下周又要月考了,但自己作為班里的文藝委員,這幾天一直忙于班級合唱節的排練。從選區、編舞,到購買服裝、道具和組織排練。
那天晚上,媽媽對她近期的成績表示不滿,并要求她不再擔任文藝委員,專心學習。但是,音樂和跳舞,一直是她的興趣愛好。
父母眼中影響孩子學習的東西,其實常常是孩子的夢想和希望。
在女兒的反抗中,媽媽不但沒有及時控制自己的情緒,反而不斷威脅女兒,更是加劇了青春期孩子反抗叛逆的程度。
有時候,父母適當地示弱,不僅僅是平息爭端,而是給孩子、給自己一個思考、反省的機會。
后來我了解到,孩子爸爸的做法值得我們參考。
這個爸爸在媽媽的強勢要求下,并沒有擺出強硬的姿態,一同對抗孩子,而是給孩子留下喘息的空間,并坐下來和女兒去聊母女兩人的關系。
這位爸爸,聊到了媽媽的擔憂,聊到了自己學生時代成績滑坡的遺憾,最后聊到還是要以學習為重,不看這次月考成績,但是要把期末考的成績作為是否辭去班委工作的衡量標準。因為,明年這個女孩就要上高三了。
女兒聽過爸爸的分析后,也能慢慢去理解媽媽,而理解是所有關系的前提。
這樣的理解是發自肺腑的認可和接受,而不是在強勢的打壓下被迫屈服。
認可和接受,才是教育的成功之處。
家長需要知道,孩子青春期出現種種問題,并不是代表孩子要遠離你。相反,孩子正是通過這些不正常的信號在向你求救——他想要用更好的方式和你相處。
父母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采用了不恰當的方式對待孩子,不但不會解決孩子的種種問題,反而會錯失了教育孩子的最后機會。
點擊加載圖片
02
青春期是孩子各種問題的爆發時間點
近段時間,關于青少年自殺事件頻發,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會出現這么多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提出:
和人的身體發育一樣,人的心理發展也是有規律的。
心理學研究顯示,孩子從出生到18歲,共有5個心理發展階段。
青春期是孩子心理發育的第五個階段,也是孩子性格變化最大,問題表現最多的時期。
沉迷游戲、看小說、厭學、早戀都是比較普遍的現象,而這類現象的出現,往往是家庭教育與相處問題的集中爆發。
▼ 包容和消化孩子的壞情緒
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是男孩,攻擊性往往特別強。
他們可以為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大打出手,情緒也會變得特別暴躁,一不小心就會引發爭吵。
這也是因為孩子體內的力比多分泌的原因,也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的一個顯著特點。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個火藥桶,如果在孩子爆發情緒的時候,父母沒有接住孩子的負面情緒,反而跟著孩子一起吵,那只會加劇沖突,甚至會讓孩子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
前段時間17歲少年跳橋的事件,就是因為母親沒有包容好孩子的情緒,引發致一起悲劇。
▼ 尊重并支持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已經有了獨立的思想和需要。
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會更加需要父母的尊重和支持。
12歲以上的孩子隱私意識開始逐漸增強,從要求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到擁有獨立的內心世界,孩子開始逐漸脫離家長的掌控。
此時孩子不愛說話并不是表達欲下降,而是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
在遇到事情時,不會完全征求父母的意見。
無論孩子說與不說,家長都不要去窺探孩子的隱私,而是要憑借對孩子的了解,他的學習成績,他的在校表現和他的情緒反應,來判斷事態是否嚴重。
一旦孩子發現你窺探隱私,很可能會從不愛溝通變得徹底不說話,同時開始對家長產生抗拒,滋生叛逆心理。
點擊加載圖片
尊重孩子的另一個表現,就是不當眾揭短。
青春期的孩子更敏感,更在乎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
家長如果能夠尊重孩子的隱私,給予孩子更多的贊美,有助于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 遵守對孩子的承諾
孩子升入初中之后, 孩子不聽話可能是因為出現了信任危機,孩子認為家長說的話不再可信。
家長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要遵守對孩子的承諾。
但是在現實中家長經常會忽略這一點。
不僅是學習獎勵,在生活中家長無意之中答應孩子的事情也會被孩子記在心里。
這個階段的孩子自主意識增強,對家長權威開始質疑甚至叛逆。
此時, “說話不算數”的行為很容易降低家長在孩子面前的形象。
如果家長無法遵守承諾,那么對孩子的批評,孩子也不會聽。
孩子就像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如果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那么孩子也會逐漸形成責任意識,成為一個信守承諾的人。
點擊加載圖片
詩人紀伯倫在《致孩子》里曾說: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給他們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努力將自己變得像他們,卻不要把他們變得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會停留在昨天。
長大成人的過程,就是孩子將父母推遠的過程。
孩子不可能永遠是依賴父母的孩子,他們總會長大,總會獨立。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需要對世界做出一些自己的判斷。
這個探索的過程,需要脫離家長的依賴,但是又必須借助家長的配合和指引。
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社交、學習等種種困難,他們需要的是合理的指引、幫助、關懷,但不需要處處作對,和他天天爭吵的父母。
點擊加載圖片
青春期,是教育孩子的最后機會。
弄清楚孩子各種問題背后的原因,幫助孩子渡過這個難關,也能夠鞏固和增進親子關系。
如果沒有妥善處理這些問題,會給孩子一生埋下難以愈合的傷口,而父母也會錯過教育孩子的最后機會。
綜合自|網絡
整理|學習控
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