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時 23:00~1:00 此時:勿熬夜 心臟最弱
子時經絡:膽經
血氣流注于膽,稱為「足少陽膽經」,此時天地磁場最強,膽經會引導人體陽氣下降,是身體進入休養及修復的開始。
養生之道:
宜:1、入睡有宜造血:這時要上床睡覺,有利于骨髓造血。有利于膽汁排毒代謝,否則容易生成結晶、結石。
2、治療失眠:要涼膽!生冬瓜法,連皮瓤子,加酸棗面(安神),在21點 22點喝下,冬瓜利膽。
忌:熬夜。此時不睡會致膽火上逆,引發失眠、頭痛、憂愁易思等多種神經癥狀,因此宜多休養。
溫馨提示:
1、在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后頭腦清晰、氣色紅潤、抵抗力很強、沒有黑眼圈。反之,則氣色青白,眼眶昏黑。
2、這個時候心臟功能最弱,心臟病患者大多數在夜間發病和死亡。家里如果有心臟病人,要加強觀察,備好救心丸。
膽經不通、膽功能欠佳的常見癥狀:
1、虛癥:頭昏、眼睛發黃、視力下降、皮膚灰暗、無光澤、體力差(休息不好壓力大)等。
2、實證:偏頭痛、胸口脹、口苦、易失眠、食欲不振、血壓異常、力重是右上腹疼痛等。
膽經按摩:
膽經主治:側頭、眼、耳、鼻、喉、胸脅等部位病癥,肝膽、神經系統疾病,發熱病,以及本經所過部位的病證。
膽經穴位:膽經起于瞳子髎穴止于足竅陰穴,計44穴,左右總88穴。
1、可從起點到止點順序按摩,有疏通經絡效果;
2、也可依穴位的主治病癥,重點按摩。
注:經絡按摩手法講究較多,如是治病性按摩,建議到專業機構進行。
3、穴位詳細:
①瞳子髎
位置:在面部,目外眥旁,當眶外側緣處。
主治:頭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風流淚,遠視不明,內障,目翳。
②聽會
位置:在面部,當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的后緣,張口有凹陷處。
主治:耳鳴,耳聾,流膿,齒痛,下頜脫臼,口眼喎斜,面痛,頭痛。
③上關
位置:在耳前,下關直上,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齒痛,驚癇,瘛疭。
④頷厭
位置:在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四分之一與下四分之三交點處。
主治:頭痛,眩暈,目外眥痛,齒痛,耳鳴,驚癇。
⑤懸顱
位置:在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齒痛。
⑥懸厘
位置:在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四分之三與下四分之一交點處。
主治: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耳鳴,上齒痛。
⑦曲鬢
位置:在頭部,當耳前鬢角發際后緣的垂線與耳尖水平線交點處。
主治:偏頭痛,頷頰腫,牙關緊閉,嘔吐,齒痛,目赤腫痛,項強不得顧。
⑧率谷
位置:在頭部,當耳尖直上入發際1.5寸,角孫直上方。
主治:頭痛,眩暈,嘔吐,小兒驚風。
⑨天沖
位置:在頭部,當耳根后緣直上入發際2寸,率谷后0.5寸。
主治:頭痛,齒齦腫痛,癲癇,驚恐,癭氣。
⑩浮白
位置: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沖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上三分之一交點處。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耳鳴,耳聾,齒痛,瘰疬,癭氣,臂痛不舉,足痿不行。
?頭竅陰
位置: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沖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一交點處。
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胸脅痛,口苦,耳鳴,耳聾,耳痛。
?完骨
位置:在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處。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頰腫,喉痹,齲齒,口眼歪斜,癲癇,瘧疾。
?本神
位置:在頭部,當前發際上0.5寸,神庭旁開3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與外三分之一交點處。
主治:頭痛,目眩,癲癇,小兒驚風,頸項強痛,胸脅痛,半身不遂。
?陽白
位置:在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頭痛,目眩,目痛,外眥疼痛,雀目。
?頭臨泣
位置:在頭部,當瞳孔直上入前發際0.5寸,神庭與頭維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痛,流淚,目翳,鼻塞,鼻淵,耳聾,小兒驚癇,熱病。
?目窗
位置:在頭部,當前發際上1.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遠視,近視,面浮腫,上齒齲腫,小兒驚癇。
?正營
位置:在頭部,當前發際上2.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主治:頭痛,頭暈,目眩,唇吻強急,齒痛。
?承靈
位置:在頭部,當前發際上4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主治:頭暈,眩暈,目痛,鼻淵,鼻衄,鼻窒,多涕。
?腦空
位置:在頭部,當枕外隆凸的上緣外側,頭正中線旁開2.25寸,平腦戶。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目眩,目赤腫痛,鼻痛,耳聾,癲癇,驚悸,熱病。
?風池
位置: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衄,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
21肩井
位置:在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舉,頸項強痛,乳癰,中風,瘰疬,難產,諸虛百損。
22淵腋
位置:在側胸部,舉臂,當腋中線上,腋下3寸,第4肋間隙中。
主治:胸滿,肋痛,腋下腫,臂痛不舉。
23輒筋
位置:在側胸部,淵腋前1寸,平乳頭,第4肋間隙中。
主治:胸肋痛,喘息,嘔吐,吞酸,腋腫,肩臂痛。
24日月
位置:在上腹部,當乳頭直下,第7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脅肋疼痛,脹滿,嘔吐,吞酸,呃逆,黃疸。
25京門
位置:在側腰部,章門后1.8寸,當十二肋骨游離端的下方。
主治:腸鳴,泄瀉,腹脹,腰脅痛。
26帶脈
位置:在側腹部,章門下1.8寸,當第12肋骨游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
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疝氣,腰脅痛。
27五樞
位置: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方,橫平臍下3寸處。
主治:陰挺,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疝氣,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28維道
位置: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樞前下0.5寸。
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陰挺,疝氣,帶下,月經不調,水腫。
29居髎
位置:在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腰腿痹痛,癱瘓,足痿,疝氣。
30環跳
位置:在股外側部,側臥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處。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風疹,挫閃腰疼,膝踝腫痛不能轉側。
31風市
位置: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腘橫紋上7寸。或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
主治:中風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癢,腳氣。
32中瀆
位置:在大腿外側,當風市下2寸,或腘橫紋上5寸,股外肌與股二頭肌之間。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33膝陽關
位置:在膝外側,當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處。
主治:膝臏腫痛,腘筋攣急,小腿麻木。
34陽陵泉
位置:在小腿外側,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腫痛,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破傷風。
35陽交
位置: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
主治:胸脅脹滿疼痛,面腫,驚狂,癲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36外丘
位置: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平陽交。
主治:頸項強痛,胸脅痛,瘋犬傷毒不出,下肢痿痹,癲疾,小兒龜胸。
37光明
位置: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
主治:目痛,夜盲,乳脹痛,膝痛,下肢痿痹,頰腫。
38陽輔
位置: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緣稍前方。
主治:偏頭痛,目外眥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疬,胸、脅、下肢外側痛,瘧疾,半身不遂。
39懸鐘
位置: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主治:半身不遂,頸項強痛,胸腹脹滿,脅肋疼痛,膝腿痛,腳氣,腋下腫。
40丘墟
位置:在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主治: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瘧疾,疝氣,目赤腫痛,目生翳膜,中風偏癱。
41足臨泣
位置:在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4趾關節)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主治:頭痛,目外眥痛,目眩,乳癰,瘰疬,脅肋痛,瘧疾,中風偏癱,痹痛不仁,足跗腫痛。
42地五會
位置:在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4趾關節)的后方,第4、5趾骨之間,小趾伸肌腱的內側緣。
主治:頭痛,目赤痛,耳鳴,耳聾,胸滿,脅痛,腋腫,乳癰,跗腫。
43俠溪
位置:在足背外側,當第4、5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痛,眩暈,驚悸,耳鳴,耳聾,目外眥赤痛,頰腫,胸脅痛,膝股痛,足跗腫痛,瘧疾。
44足竅陰
位置:在第4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主治:偏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耳聾,耳鳴,喉痹,胸脅痛,足跗腫痛,多夢,熱病。
膽經食物:高膽固醇的食物有:蛋黃、動物腦、墨斗魚(烏賊)、蟹黃,蟹膏、肝腎等。 降低膽固醇的食物有: 蔥頭,香菇,木耳,金針,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