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些天伊能靜被罵慘了。
《乘風破浪的姐姐》剛播出時,她因為對隊友的鼓勵、教學和付出而圈粉無數。
可沒過幾天,她就原地翻車,迅速敗掉大家的好感:
貶低式評價梅艷芳,來彰顯自己的幸福;拉踩隊友來突出自己的付出;最后用訓斥閨蜜的視頻來回應質疑,卻不能讓網友信服.....
要知道,這種戲劇性的反轉,在她起伏跌宕的前半生,已經發生了無數次。
她似乎總在努力付出、展示自己的幸福,卻又隨時崩塌。
例如她的婚姻。
與庾澄慶結婚后,她高調示愛,在書里許下一世承諾;而后她卻牽手黃維德,婚內出軌,讓眾人錯愕。
后來她嫁給秦昊,在微博上不時寫長文記錄幸福,惹人羨慕;可在后面綜藝里,秦昊在她辛苦獨自帶娃時卻在一旁悠哉玩游戲,這個反差遭到了網友的心疼和吐槽。
她不斷輸出女性獨立的觀點,鼓勵女性掌握自己的人生:
同時她又評判一個人如果先實現人生價值會很慘,像梅艷芳一樣,最后得不到愛情,很可憐。
她有極強的表達欲和表現欲:
公眾場合大談個人婚姻生活,展示自己的幸福;
頻繁輸出自己的價值觀,以及對人生的深刻領悟;
不斷提起過往,自己如何堅韌、努力和全能......
一方面,她努力展現自己完美的一面,并且的確從小追逐事業,為了家庭不斷付出,后來更是在個人成長上有了許多的突破,激勵了許多女性。
可同時她又常常用力過猛,適得其反,無意間暴露了自己的另一面:
情緒化、過度美化自己和生活、強調自己付出。
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來回互換:
有時候,她是一位“完美父親”的角色,有夢想有主見,努力付出,樂于幫助周圍的人,一路追尋愛情和事業;
可有時候,她又會切換成一個“脆弱小孩”的角色,極度缺乏安全感,過度尋求認可。
這種不穩定的角色狀態,導致她的形象忽好忽壞,被網友評價情商忽高忽低。
02
在近期節目里,她的一系列表現,就完整地演繹了這種切換。
前期,在“完美父親”的主導下,她把自己身上的父性光輝展現得淋漓盡致。
分組時,看著站在聲樂組前不知所措的兩位隊友。她挺身而出:“我來帶你們。”
后來,她認真地給隊友普及樂理知識,努力糾正隊友的發音,提高她們的唱歌技巧;
面對因排名靠后而倍感挫敗的隊友,她不斷鼓勵和肯定,讓對方的情緒漸漸穩定。
在她的帶領下,兩名隊友成功地突破自我,取得飛躍式的進步,獲得評委的一致肯定。表演時,在場許多人都被她身上的力量觸動了,忍不住落淚。
那個時候,她渾身散發著一種充滿父性光輝的領導者魅力,有能力,有耐心,也有擔當。
遺憾的是,這種魅力消縱即逝,很快就被她心中那個“脆弱小孩”的敏感不安所淹沒。
當誤解導師批評自己用力過猛,在表演中不夠投入時,她委屈得直掉眼淚,當場打斷導師去為自己辯解。
而當澄清誤會,并得知自己的小組表現獲得了評委的一致認可后,她又在微博上公開表達對導師的歉意。
一前一后,像極了一個因不被認可而哭泣,獲得認可后又歡天喜地的小女孩。
而后在姐姐們的聚會上,因為自己小組表現平平,沒有受到其他隊員的特別關注,她深感失落,開始把責任歸因于隊友。
之前那種包容和支持隊友的感覺一下子又消失了,仿佛成了一個歸責他人的小女孩。
這種角色的混亂和切換,經常讓人猝不及防。
例如,她在微博發視頻回應質疑的時候,前一秒鐘還是一個權威的老板,果斷指出問題,強勢批評閨蜜;
后一秒卻畫風突然一轉,變成了一個脆弱的小女孩,與閨蜜一起大談姐妹情,流淚痛哭。
這兩種角色在她身上,形成了一種極端的割裂感。
03
這種角色混亂感,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般來講,每個人都有強大和脆弱的一面。
只是那些從小被愛的孩子,會以現實中的“好父母”為藍本,不斷整合對父母的感知,內化成穩定的成人特質。
最終形成一個和諧的個體:
既有成人的理性,也有孩童的純真。
就像萬茜,平時穩重成熟,但也會在隊員被淘汰的時候像孩子一樣痛哭。但整體情緒比較穩定,脆弱情緒的表達方式也合理。
在她身上,我們不會感受到兩個角色的分裂感。
而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缺乏愛和保護,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穩定的參照模板,那么為了讓自己避免痛苦、獲得成長的動力,他往往會在腦海里幻想出一個完美父母,甚至自己去扮演這個父母。
但是無論如何扮演,內心那個真實的自己,還是依舊不被看見,依舊很是脆弱。
一個脆弱孩子,無法一直扮演一個完美父母。所以就會給人一種在兩個極端反復跳躍的感覺。
一會兒是積極付出、責任感爆棚、給周圍人安全和力量的成熟模樣,一會兒又退回孩子的樣子,委屈無力、需要別人的認可才能振作起來。
伊能靜更像是這種情況。
而這一切也要追溯到她的成長環境。
她出生后爸爸就離開了,媽媽告訴她:“因為你是女孩,無法當家,爸爸才離開。”
這在她的心里種下一顆卑微的種子:“我是多余的,不配被愛。”
為了給孱弱的自己提供成長的動力,她把爸爸幻想成一個完美的英雄。
她對父親唯一的記憶,是有一次5歲的她從二樓摔下來,磕破了頭,被剛好在外面的爸爸扛上肩膀,不顧一切地奔向診所。
那是“完美父親”在她腦海里的最初原型,高大魁梧,充滿安全感。她后來一直保留著額頭上的疤痕,并把它視作父愛的證明。
16歲的時候,為了賺快錢,她不惜跟媽媽鬧翻,放棄學業,一個人從日本飛回臺灣出道。
她曾說過自己當時有一個執念:“只要我能當家,爸爸就會回來”。
可惜這個愿望始終沒有實現,因為她爸爸不久以后就出車禍去世了。
然而,她的“完美父親”并沒有隨著爸爸的離世而消失,而是被轉移到了后來的戀愛關系中。
在第一段戀情中,她把“完美父親”投射到了丈夫身上,在書里在采訪里強調丈夫對自己的愛,并且對婚姻中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
直到41歲離婚,她才意識到:不應該通過愛人去補償自己缺失的父愛,這對對方是不公平的。
于是,她讓自己活成了“完美父親”的樣子。
做一個當家人:花一千萬給媽媽、姐姐買了個大房子,供姐姐的孩子上學,投資姐姐的生意……
做一個“100分媽媽”:竭盡全力滿足兒子,只要兒子有假期,就算推掉工作,也會飛回臺灣陪兒子。
做一個操心的兒媳:把婆婆當女兒,管著婆婆晚上不能看手機,婆婆去市場逛街接不到電話就很著急.....
可另一方面,她的內在小孩一直被忽視,從來不曾得到過滋養,依舊脆弱而無力,根本無力支撐“完美父母”的各種需求。
當事物處于可控制范圍,并朝著她期待的方向發展時,她身上充滿了父性和母性的力量,獨立強大,給人一種勵志的感覺。
可當事物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時,她往往無力承接、陷入混亂,然后用一些非理性的方式來嘗試挽回局面,極力證明自己的幸福和優秀,甚至不惜責怪別人。
04
當然,伊能靜的困境,也是她的不得已。
這些性格的形成,不是她一人之力鑄成。
相反,是她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得不選擇的策略。
“完美父母”的出現,可以滿足我們愛的幻想,驅使著我們去尋找一個更好的生活,讓我們暫時振作起來。
但是他們無法在真實的關系中滋養孩子。
比如伊能靜的“完美父親”,既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她,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
在寄人籬下的童年時期,她從幻想中的“完美父親”那里獲得了精神的支撐;
慢慢長大以后,為了獲得“完美父親”的愛與認可,她不斷突破自己,努力奮斗,事業上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可是后來,為了持續達成“完美父親”的要求,她幾乎把自己掏空,沉溺在幻想的世界里自導自演,扮演著一個”完美“的人,過著”完美“的生活。
結果卻給人一種矛盾的感覺:
明明付出很多,很勵志,卻很不討喜,而且很累。
那該怎么辦呢?
拋下完美父母的幻想,回頭去滋養內在小孩。
在我看來,每個陷入相似困境的人,需要與“完美父母”告別,走出幻想的世界,接受人生真相。
承認自己的父母并不是一個完美的英雄,也從來不曾像“完美父母”那樣愛過自己。
也承認世界上沒有一個父母的父親,即使是自己,也無法擔任這個角色。
如此一來,我們也不必再用盡全身的力氣,去追求“完美父母”的幻想,也不必逼著自己去做一個無時無刻都被認可的完美的人。
同時,我們需要把力氣放在滋養自己身上。
不再逼著那個內心脆弱的孩子去變完美,而是看見自己,擁抱這些年不容易的自己。
不再需要費力去幫別人、然后強調自己的付出,而是優先考慮自己的能力和極限,善待自己。
多去觸碰真實的關系,接受他人的幫助和善意,也及時察覺自己的疲憊。
伊能靜曾說自己經常忘記自我照顧,這的確是事實。
而只有我們不要求自己過度扮演一個完美的父母,才有更多的精力照顧好自己。
也只有這樣,內心那個脆弱的小孩才能不斷得到滋養,慢慢成長成獨立的個體,活成真實的自我。
那時候,我們也依舊有父性母性和孩子氣。
但人格基本穩定,也能充分自我肯定,不必疲于付出,也不必過分向外證明自己。
作者:天雅,一個默默無聞的心理學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