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情感博主們還由林有有女士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男朋友測試:
男友忠誠程度測試、男友求生欲測試、最佳男友標準表……人們樂此不疲,把這些標準和自己的男友一條條對號入座,仿佛這就是測試真愛的金科玉律。
“他愛不愛你,看標準就知道了”
一則“男朋友的戀愛細節”視頻下,不少人在此發泄怨氣/ 微博評論區
還有博主精心設計出一套“合格男友考卷”,一道道題目定義男朋友是不是愛你。
比如,問到“今天我感冒了,你去把我領導揍一頓”,回復第一句不該是“為什么要去打領導”,而是要回答“感冒了,吃藥了嗎?”,否則就是不關心。
或者,用眼線筆故意把男朋友的襯衫弄臟,對方的反應必須是“買新的眼線筆”,而不是追問自己的襯衫,否則就是負心漢。
社交網絡的各種戀愛達人,還會不斷進行“戀愛教學”:愛情的標準是什么,什么表現能體現對方愛,怎樣的愛情能夠持久。
他不買口紅就是不愛你。
吵架了必須男方道歉。
生氣的時候對方想聽的不是道理。
愛你的人凌晨兩點也會秒回微信。
不要主動出擊,在乎你的人一定會主動來找你……
在這些洗腦愛情教學的指導下,許多人的感情經營,逐漸脫離了自身條件,偏離了自己喜好,變成了套用地攤名言進行判斷的模式。
愛還是不愛,該不該繼續,翻一翻短視頻、做一做測試題,就知道了。
“又是為別人家愛情哭泣的一天”
“怎么讓他也看到這條視頻”……
很多女孩,干脆在評論區@男友,明里暗里傳達自己的想法。
若是及時得到回復,倒還好說,倘若石沉大海,少不了一番失望懷疑。
消息秒回、禮物到位、出手大方……,哪怕男友全都做到,也只練會了基本功。想要獲得信任,還得進一步通過“考驗'。
有人頻出測試題:
“我和你媽一起落水,你救哪個?”
“假如一個異性突然吃了一口你的冰激凌……”
如今,似乎又流行起新問法:“如果救我,就必須要和前女友kiss,你救還是不救?”
拳拳到肉,招招致命。
至于到底選擇哪方,不重要。
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只負責發脾氣。
有人在“作精”邊緣試探。
關掉男友正在打的游戲;
清空他的裝備,刪掉游戲賬號;
偶爾還要“試一試”離家出走,看他會不會來找你。
還有姑娘直接出狠招——雇人試探自己的男友。
男友有沒有接受好友申請、聊了幾句、程度如何,都可能成為分手的源頭。
哪怕對方通過測試,坦白相告時,又少不了大吵一架。
此時再對后來人說“不建議”,為之晚矣。
深究這一切,大都源于最初的不安:
自家男友愛的程度,看起來總比及格線少上幾分。
懼怕低于平均,便不由得索取證明。
如何證明?
博主說:“愛你的人,都能包容你最差的一面。”
動不動使性子、故意惹怒對方,成了不少人試探感情的法寶。
天涯社區上,一位男性網友分享自己的經歷。
上一段感情中,他對女友百依百順——上班車接車送,下班學菜掌廚,有矛盾主動道歉,平時說話不曾大聲。
可女友還是有許多不滿。
買的包不夠貴;做菜不好吃;禮物不喜歡;家里不干凈……
一次生日,他送的包和女友同事撞款了,直接被女友打了一耳光。
少有人意識到:感情不是一個物件,而是千千萬萬段狀態。
一次次“作鬧”,你以為試探出了他愛不愛你,卻也一點點毀滅了雙方積累起來的信任,把對方推遠。
情感博主的毒雞湯,聽聽就算了
視頻平臺上的愛情毒雞湯,其實早就以各種形式出現在我們身邊。
這些設定和毒雞湯,之所以能一擊即中部分女孩的心,正是因為滿足了她們在戀愛中尋求安全感、可靠感的需求。
“送花、請吃飯、一起干什么,這都是人為構筑出來的一種生活模式。
而有時候構筑出來的這個模式達不到愛情的本質,但人們已經把他構筑成了愛情的樣子?!?/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