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面前。二十載求學路,一路風雨泥濘,許多不容易。如夢一場,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團聚過。”
我感慨于黃國平博士曾經歷的苦難,也欽佩其身處困境仍昂首向前的精神,更深深觸動于他致謝結尾的那一句——“最后如果還能做出點讓別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這輩子就賺了。”在與生活鏖戰二十二載,即將擁抱嶄新未來之時,黃國平博士的心之所愿,并無關自己,而是有關別人。
從這一句中,我感受到了一顆強大而而充滿善意的心靈。這個未來,源于一批又一批寒門學子的努力奮斗,更源于他們之間源源不絕的互幫互助、薪火相傳。與那些盛名在外的公立名校相比,它只是一所坐落在佛山順德的民辦高中。
與眾不同的是,這所民辦中學的校門,只對那些寒門學子開放。
它致力于在九年義務教育之外,為貧困而有求學志向的學生提供免費教學,讓他們不會因為家境的窘迫,而失去求學的權利,失去與命運抗爭的機會。至今,國華中學已經開辦19年,這19年間,一屆又一屆從國華畢業的學子,在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后,自發的為母校捐款,支援貧困地區的教育建設,帶給更多的寒門學子希望與溫暖。國華畢業的王永錕,通過高考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后創辦了一家機器人公司。
事業有成的他,不舍得給自己換一套大房子,卻心甘情愿的奔赴于各地的希望小學,給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增添教學設備,改善生活條件。

同樣畢業于國華中學的楊少敏,于華科畢業后,志愿加入“美麗中國”支教項目,奔赴廣西偏遠地區,成為了一名支教老師。
曾受惠于免費教育的女孩,如今又重投身于公益教育事業,為更多的享受不到優質教育資源的學生,帶去希望。
“受助于人,當施助于人?!?/strong>
從國華中學的那些寒門學子身上,我不僅看到了教育改變命運的可能,更看到了傳承與互助的力量。
02
那雙眼睛里流露出來的對學習的渴望,擊中了無數國人,也讓眼睛的主人——蘇明娟,進入了公眾的視野。
此后,蘇明娟通過不懈的努力,考入了安徽大學,并在畢業后被選舉為安徽省共青團副書記。在輿論指責她追逐名利、一心擺脫原生階層的時候,蘇明娟并沒有爭辯,而是默默地做著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
她在安徽省青少年基金會希望工程辦公室,以自己的名義建立'個人助學基金',將自己工資的大半,用在了資助貧困地區孩子求學的公益事業上。“我希望每個像曾經的我那樣貧困的孩子,都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我將會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資助更多的人?!?/section>山東菏澤尚莊村的尚玉,在2002年拿著市慈善總會救助的3000元助學金,走進山東師范大學的校門。
畢業后,尚玉將第一個月的工資郵回了市慈善總會。她說,雖然自己的捐助微不足道,但也希望它能在某個時刻改變另一個需要幫助的人的一生。考入武漢理工大學的徐州男孩李虎振,學費被竊,無以致學。徐州日報發起助學捐款活動,三天湊齊了李虎振的學費,解了他燃眉之急。畢業后成為海員的李虎振將第一個月的工資捐給助學辦公室,表示要為與他一樣在困境中的學弟學妹盡一份心意。因他人善舉而改變命運的他們,在羽翼漸豐之時,將善意再次傳遞了下去。還有很多曾得到學校和老師幫助的寒門學子,他們學有所成后,又將熱情投入進教育扶貧的事業。北大西門前的19歲小保安張俊成,在幾位教授的幫助下,苦學三年考上北大法律系。畢業后,曾受北大老師悉心呵護的他,放棄了城市里體面的工作,回到老家長治的大山里,也做了一名老師。后來他開辦了自己的學校,五年多以來,教育了近千名來自大山的寒門學子。
“我要把在北大學到的東西,帶給家鄉的孩子。因為我比誰都清楚,落后是什么滋味。”在湖南科技大學,有一個由貧困大學生組成的支教團隊。
除了這些固定時間外,他們還自發去一些偏遠山區,盡己所能去幫助留守兒童。這些學生們希望,那些散落在貧困地區的“木槿花”都能開放,再加入到這個播種的陣營中去。現在他們又把自己化作光,去照亮山溝、村寨……以及更多需要被看見的地方。論文致謝在全網刷屏后,黃國平博士給關注他的網友們,寫了一封回信。在回信中,黃國平博士感謝了他曾得到的所有幫助與支持。是這些幫助,讓他得以走出大山,也讓我們有機會,在今天看到這樣一篇充滿力量的致謝。成材后,已不再是少年的他又許下心愿,要將美好帶給更多的人。這些被不斷地傳承下去的善意,雖是星星之火,但凝聚起來,便會成為巨大的能量。他們又將會幫助更多的寒門學子,打開那扇通往新世界的窗。
1、微電影《國華的孩子們》
2、中國江蘇網《徐州報業傳媒集團愛心助學綜述》
3、湖南教育新聞網《寒門學子反哺支教貧困村小》
4、齊魯網《菏澤9000萬助2萬特困生上大學,女孩畢業捐出首份工資》
5、網易號《還記得那個大眼睛女孩蘇明娟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