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間的一場藝術展
不僅將我們的朋友圈瘋狂刷屏
直至展覽結束近一個月
依然不斷地引起討論
藝術家邱志杰
中國書法的古典傳統本來就暗含著一種非職業化的思路。書法本來就是從日常的使用的寫字慢慢發展成藝術的,在中國古代書法的黃金時代,曾經出現過一種“總體藝術”的烏托邦,那就是:人人都可能是藝術家,隨時隨地地搞藝術。
我們可以設想一個老中醫在給人開藥方,寫著寫著他就寫High了,開始龍飛鳳舞起來,忘了有人正在等著他拿藥方。老中醫們寫的草書經常很難辨認,神奇的是藥房里的人從來都能認得很清楚。再想象一下,一個小學老師在黑板上用粉筆寫著板書,寫著寫著,他開始抑揚頓挫起來,他忘了后面的小朋友在看他。這個時候他寫High了,不知不覺中他就由一個“寫字”的人,變成了一個“書法”創作者。蘇東坡給他好朋友趙夢得寫一封信,寫著寫著開始搖頭晃腦起來了,那一刻,他也由一個寫字的人不知不覺的進入到搞書法的狀態。
從“寫字”的狀態到“搞書法”的狀態,二者之間是平滑過渡、無縫連接的。我們從來沒有用一條線切下來,說這種狀態只配叫做日常的實用的“寫字”,而那種狀態才可以叫做搞“書法藝術”。
——邱志杰
嵩祝寺與智珠寺-東景緣畫廊“荒木經惟與馮唐雙人展——書道不二”
事實上,這場市集書寫行動并非是張維娜的首次“破圈”,在這之前,她已經策劃了比如荒木經惟和馮唐的“荒唐”書法展,莫言的書法展等等書法藝術項目,同樣腦洞大開的策展思路,將“書法”這一似乎已經隨著時代遠去的形式在當代生活里重現,“書法”在她的世界里,不僅卸下了“精英主義”式的沉重的負擔,反而成為一種有趣的、與當下生活完美交融的表達方式。
在張維娜策劃的展覽,我們可以感受到這樣一種信息:人人都可以拿起毛筆,人人都可以通過寫字來表達自我,書寫的過程——也就是表達的過程,遠比結果更重要。書法這一存在于中國人文化基因里的重要形式,不僅不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被遺忘,反而需要在這個高速旋轉的世界里、在喧囂紛擾不斷更迭的潮流中,讓人們通過書寫的行動,回歸于純粹的生活本身。
《芭莎藝術》:為中國最知名的策展人策展是一種什么體驗?
張維娜:邱老師是一個非常可愛的人。在他身邊工作沒有任何壓力,反而帶給我們很多樂趣。透過這次合作,讓我重新認識了一位才子,他完全可以考進北大的古代文學系。
《芭莎藝術》:你是如何說服邱志杰走進菜市場呢?對于一個藝術界的泰斗級人物,你是否曾擔心過會有一些不順利或難以適應嗎?
張維娜: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合作。完全沒有說服他的過程。當我提出去菜市場時,他比任何人都開心。展覽的五天時間里,邱老師每天都要來菜市場逛一圈,玩到關門才回去。還帶著小女兒來親自導覽,像一個剛出道的藝術家一樣,指著每一處作品說:“這些都是爸爸寫的。”一臉的自豪。
《芭莎藝術》:這次展覽最特別的感受是什么?
張維娜:這次展覽一直不是我們計劃中的事情,它有一種“艷遇”的感覺,很美妙。
《芭莎藝術》:為什么會有“艷遇”的感覺呢?是有一些突發的、意外的事件發生嗎?可以具體聊聊嗎?
張維娜:這個意外就是成為網紅展了。這是我們沒有想到的事情。邱老師從大學教授、國際策展人淪為網紅藝術家。展覽過去一個月了,仍然忙于接受各路媒體采訪,他一邊“痛恨”著前來打擾他的記者,一邊享受著這種甜蜜的“負擔”。
文|ada
轉載、商業合作、投稿
bashayishu@bbar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