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哪種理財產品,只要有收益,就一定有風險。但有時候我們看到的宣傳單上只著重標注了理財產品的“期限”和“收益”,卻很少看到風險提示。也有人抱怨,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晦澀難懂。很多人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根本不去認真研讀產品說明書,一味只沉迷于它宣傳的“高收益”,產品到期后才發(fā)現實際情況并非如此。那么,到底是理財說明書在說謊,還是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忽略了一些不該遺漏的信息呢?
銀行理財專家提示,在閱讀說明書時掌握三個大原則。
原則一:先看產品類型。銀監(jiān)會對理財產品的類型分為三類,本金風險依次遞增分別為保證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每一款銀行理財產品都有相應的產品類型。由于該分類并非各家商業(yè)銀行內部評定,而是銀監(jiān)會統一制定的標準,故具有參考性。
原 則二:讀懂預期收益率。銀行的產品營銷宣傳單上和產品說明書上所列示的“收益率”都是預期收益率。預期收益率并不代表實際收益率,銀行實現預期收益率是需 要具備一定條件的,并不是每一款理財產品都能達到預期收益率的,跟蹤過往銀行理財產品的表現可以看到達不到“預期”是存在一定的概率的。
原則三:關注理財產品屬性。在產品說明書里的產品屬性中一般會對理財產品進行定義,揭示產品投向。這部分的內容其實是整個產品說明書最核心的信息。只有了解了銀行募集資金的用途和投向,才能真正理解理財產品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