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
(一)什么是五行
五行即五運,也可以叫它五氣。即木、火、土、金、水之風、熱、
濕、燥、寒這五氣(五種物質)相互之間的運動,叫五行或五運。五
行是對陰陽的具體化,是陰陽作用于自然界各種事物而使之發生、發
展、變化的具體體現。
(二)五行從哪里來
太極一分為二,而為陰陽。既分之陰陽依然動靜不息,于是從陽
中又分出太陽、少陰,從陰中又分出太陰、少陽,而為四象。四象依
然動靜不息,于是便生出了五行
那么,陰陽又是怎樣生成五行的呢?河圖解答了這個問題。
河圖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從這段文字可以看
出,關于五行的生成,是由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這幾個數字之間運動的結果。這幾個數字,其實就是陰陽嬗變的次
序,這幾個數字的運動,其實就是陰陽的運動,從太虛而太極,從太
極而陰陽,再從陰陽而四象,而**,而五行,而萬物,其實就是從
一而二,二而三,三而四,四而五,五而六,六而七,七而八,八而九,九而
十(即陽而陰,陰而陽……)的嬗變,這也就是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生萬物。”
這幾個數字中一、二、三、四、五是生數,六、七、八、九、十是成數。而生化五行,主要是一、二、三、四、五這五個生數的功能。生數中的一和三是陽,二和四是陰,五居天地自然數之中位,稟陰陽二氣之精,操造化萬物之妙,是生成五行的關鍵所在。
每一行的生成都離不開“五”,陽一加上“五”便成水,陰二加上
“五”便成火,陽三加上“五”便成木,陰四加上“五”便成金,兩個
“五”相加便成土。后世把皇上稱作“**”**,就充分彰顯了“五”
這個數字的權威和尊嚴。
生數
(1)河圖的五行生成數有先天、后天之別,陰數、陽數之異。
即生數一、二、三、四、五為先天之數,成數六、七、八、九、十為后
天之數;一、三、五、七、九五個單(奇)數為陽數,二、四、六、八、十,
五個雙(偶)數為陰數。
(2)五行的生成一定是陰陽互生,即陰以生陽,陽以生陰,陰陽
絕對不會自生;再則就是生數為陽者,成數必定為陰,而生數如果是陰
者,成數就必然是陽。如天一(陽)生水,地六(陰)成之;地二(陰)
火,天七(陽)成之:天三(陽)生木,地八(陰)成之:地四(陰)
金,天九(陽)成之:天五(陽)生土,地十(陰)成之。
(3)五行中金、木、水、火的生成,都必須借助于土(五)的功能
謂“土常以生”“土能生萬物”,否則陰陽是不會生化的。在自然生
數中,“五”這個數非常關鍵,他代表五行中的土,居天地全數之中,
稟陰陽二氣之質,操萬物生化之妙,所謂****。故每一行的生數
須加上“五”オ能成就另一行,如生數一加上“五”オ能成為六之水
數,二加上“五”オ能成為七之火等。
(4)五行仍有陰陽之分。五行生于陰陽,就一定稟受了陰陽的基因
也有陰陽的分別。所以,木有陰木、陽木,火有陰火、陽火,土有
土、陽土,金有陰金、陽金,水有陰水、陽水。
5)陰陽五行一體觀。五行生于陰陽,陰陽生于太極,陰陽五行
是一體。所以,說陰陽即當知五行,論五行即當曉陰陽,陰陽是五
之氣,五行是陰陽之質,質非氣不行,氣非質不立。所以,五行所行
的原是陰陽之氣。天地無處不五行,萬物無物不陰陽,陰陽五行之氣
充滿了天地之間,天地萬物其實就一個二五之氣而已。
(6)陰陽之質立于地是為五行,五行之氣行于天是為陰陽、所以天氣
變化可征之于地,物候反應可驗天之氣,這就是運氣學說的立論依據
和基礎。
根據河圖對五行生成的闡述,可以看出五行生成的次序是先水
后火、再木、再金。至于土,《內經》說“土常以生”,是其他各行生
成的基礎,故無須另外提出。
五行既生,何以致用?《洛書》則變先天為后天,而為“戴九(金)
履一(水),左三(木)右七(火),二(火)四(金)為肩,八(木)
六(水)為足。以體五行生克之用。
(河圖體五行之生成,五行生成之后就要發揮作用,則洛書講的就
是五行之用,從洛書中我們可以看出:①洛書順時針旋轉為五行相生。
從六水開始,住左為一六水生三八木,橫而向右為三八木生二七
火,在橫而向中為三八火生五十土,順而向上為五十土生四九金,順
直而下為四九金生一六水。②若逆時針旋轉為五行相克。即仍從
水開始,往右逆轉為一六水克二七火,逆而往上為二七火克四九金,
再逆而向左為四九金克三八木,再逆而向中為三八木克五十土,再逆
而向下為五十土克一六水。)
(三)五行的形態、性質與功能
五行之氣,和陰陽一樣,仍是形而上的世界,并無固定形態。
以其氣之所化來看,則已接近形而下世界,所以也就各有了自己的形態
,以其所具的性質與特點決定了它們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1、五行的形態
木形修長,火形下圓上銳,土形敦厚,金形方正,水形平柔。
2,五行的性質
木的性質(尚書?洪范》說“木曰曲直”而溫和,即木具有柔軟的
生發、舒暢條達和溫煦的特性。
火的性質《尚書?洪范》說“火曰炎上”而溫熱,即火具有溫熱
上騰的特性。
土的性質《尚書?洪范》說“土爰稼穡”而蘊蒸,即土具有敦厚
承載、生化受納的特性。
金的性質:《尚書?洪范》說“金曰從革”而清燥,即金具有堅強
潔凈、變革涼燥的特性。
水的性質:《尚書?洪范》說“水曰潤下”面寒涼,即水有濕潤
寒涼、流動向下的特性。
3.五行的作用
木的作用:木主敷布,木象征著陽氣的啟動,具有激發和催促萬
物復生的作用。
火的作用:火主生長升騰,火象征著陽氣的旺盛,具有贊助萬物
生長、繁秀茂盛,以及溫散陰寒和消融他物的作用。
土的作用:土主承納變化長養,土象征著陰陽具備萬物俱全,具
有承載包容、生長生化的作用。
金的作用:金主收斂肅殺,金象征著陽氣下沉,陰氣漸生,具有肅降、
收斂、核殺的作用。
水的作用:水主滋潤榮養,水象征著陽氣潛藏,陰氣漸盛,具有
降溫退熱、潤養萬物的作用。
(四)五行之間的關系
從前邊的河圖和洛書中,我們看到金、木、水、火、土五者不是
各自孤立的,它們之間有著密切而復雜的聯系,這些聯系既有五行之
間的生克乘侮,又有五行之間的互藏和勝復
太虛而太極,太極而兩儀,兩儀而四象,四象而五行,五行而萬物。
那么五行何以就能成萬物呢?
五行之所以成就萬物,關鍵就在于五行之間的生克勝復與互藏。
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也不可無克,無生則不能繁育,無克則亢
而為害。生克有度,勝復平抑,運行不息,則天地萬物,生化無窮。
故生而有制,才是真生,克而有度,方為真克,亢則害,承乃制,
制則生化。
1.相生關系
五行之間,首先存在相生關系。
相生,就是彼此之間的相互資助,相互幫扶關系。
厥陰風木能資助幫扶少陰君火和少陽相火,則火得木而旺;君相
二火能資助幫扶太陰濕土,則土得火而有生氣;濕土能資助幫扶陽明
燥金,則金得土而潤,燥金能資助幫扶太陽寒水,則水得金而清;寒
水能資助幫扶厥陰風木,則木得水而茂。五行之間這種相互資助、相
互幫扶作用就叫五行相生關系。
相生固然是好,但若生而無制,則反為其害。如木本生火,生之太過,
則木反敗為灰燼:火本生土,生之太過,則火敗反為土滅;土本生金,
生之太過,則土敗反無生機:金本生水,生之太過,則金敗反為水沉;
水本生木,生之太過,則水敗反為木壅。像這樣生而無制,則反為相
殘了。所以,五行雖宜相生,但卻不可生之太過。
2.相克關系
五行之間,不僅相互資助,相互幫扶,而且還相互制約,相互牽制,
這樣才能維持相互之間的平衡,這就是五行之間的相克關系。
厥陰風木制約太陰濕土,則土得木而疏;太陰濕土制約太陽寒水,
則水得土而涸:太陽寒水制約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則火得水而熄;
君相二火制約陽明燥金,則金得火而熔;陽明燥金制約厥陰風木,則
木得金而伐。五行之間這種相互制約作用就是五行相克關系。
相克似乎不吉,但若克而有度,則反為有用。如火之焰熾,得水
克而為既濟之象;金之堅鋒,得火克而成鍛煉之器;木之曲直,得
金克而成有用之オ;土之敦厚,得木克而能生長萬物;水之泛濫,得
土克而有灌溉之用。如此克而有度,實為相生。倘若克之太過則死必
至矣。
3.相乘關系
五行相乘,就是五行相克太過。五行之間相互制約是為了維持事物之間的相對平衡,但是制約如果太過,反而又會破壞這種平衡狀態。
那么在什么情況下會出現這種相乘現象呢?
五行發生相乘現象,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制約對方的一方即制
約者過于強盛,因而給被制約者造成傷害;二是被制約的一方過于衰
弱,因而承受不了制約者的制約。這兩種情況都會發生相乘現象,這
叫以強凌弱,這是五行關系中的一種不正常現象。
4.相侮關系
五行相侮,也是五行關系中的非正常現象,是五行之間發生的反
克狀態,即原來受我制約者,反而反回來制約我。如土本來制約水,
水本來制約火,火本來制約金,金本來制約木,木本來制約土。現在
反而出現了水沖土散,火燒水干,金重火滅,木硬金缺,土掩木腐的
格局,這種格局就叫五行相侮。
5.勝復與互藏關系
勝,即五行相克太過;復即被克者之子對克氣進行報復。
五行之間,有所勝,則有所敗,有所敗,則有所復,怎樣報復呢?
即母敗時子氣來復。如水太過則火必敗,此之謂水勝火,火雖敗而火
之子土出而制水;火太過則金必敗,此之謂火勝金,金雖敗而金之子
水出而制火;金太過則木必敗,此之謂金勝木,木雖敗而木之子火出
而制金;木太過則土必敗,此之謂木勝土,土雖敗而土之子金出而制木;
土太過則水必敗,此之謂土勝水,水雖敗而水之子木出而制土。這種
復仇方式就叫子氣來復,有勝有復,則五行平衡,五行平衡,則陰陽
方能生化。
另外,五行之成萬物,還有賴于五行的互藏之妙,五行之所以有
互藏,乃源于陰陽的互根之理。所謂五行互藏,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
都藏有另外一行。
如木之有津,是木中藏水;土之有泉,是土中藏水;金之有液,
金中藏水:火之溶物,是火中藏水。水為萬物造化之源,所以五行
之中皆不可無水。
木鉆之而生火,是木中藏火;金石擊之而見火,是金土之中藏火。
酒、油燃之成火,雨大可生雷電,濕久郁而發熱可燃,是水中藏火,
萬物之生皆賴陽氣之化,所以五行之中皆不可無火。
木得土而長,火得土而榮,金得土而生,水得土而蓄,萬物之生
莫不藉土,所以五行之中皆不可無土。
水以生草木,土以植草木,火以榮草木,金以成草木,萬物之化生
必得木氣之發動,所以五行之中皆不可無木。
土中藏金,河沙中淘金,草木生汞,火能煅金化金,萬物生長有
金方剛,所以五行之中皆不可無金。
通過以上對五行的討論,可見五行之理,較之陰陽,更加錯綜復雜。
對于五行,我們應該有以下幾方面認識。
(1)五行源于陰陽,為陰陽所生。
(2)五行是介于形而上與形而下之間的特殊物質。
(3)五行為陰陽之質,體陰陽之用。
(4)五行是恒動恒變的。
(5)五行的運動必須保持動態平衡。
道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追求道的根本,其實這是一種荒謬的做法,道是本體,是不可問的,就好比人出生,那么出生之前是什么,人本身是不能問的。
所以,認識道可以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從本體層面,那么道是不可道的,不可知的;一個是從現象層面,道是可以被摸得著的,可以被看得見的。
道的最大的象就是日月,也就是所謂的陰陽。但是道是有時空性的,所以有一種東西如果能夠將時空都概括在里面,那么這個東西就會非常的牛逼。中國的老祖宗經過長久的探索,在漢代終于找到了這個結合點。
那就是陰陽五行,而陰陽五行只是象,一開始取的只是象,并沒有往數的地方發展。據說,河圖洛書就有了數,而通過**的對接,象數之間就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時空對接。
漢代學術的發展,主要成就就是建立起來了一個象數的體系,而且這個體系的內容可以囊括時間與空間。
漢代的易揭示的就是現象界的所有東西,但是對于道層次的東西就探討的比較少,所以后世在道層面深下功夫的宋儒就批判漢代,批判的得很嚴重。不過這些都是后話,我們繼續往下說。
關于五行與象數之間的關系,易傳之中有很明顯的定義,《易·系辭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鄭玄注:“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東,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陽無偶,陰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與天一并(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七成火于南,與地二并(按: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地八成木于東,與天三并(按: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九成金于西,與地四并(按: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地十成土于中,與天五并(按: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也。”
大家可以看到,一個五行與陰陽,特別是天地的生成之數,就可以把所有的東西串聯起來,這就是河圖洛書的神奇之處。大家看河圖洛書,里面有關于數的內容,其實這個數在九宮格內,存在一個奇怪的現象,同一行的或者同一豎格內的數字加起來都是15,這個可以看成是一個象限內的平衡,也就是一個太極內的平衡。
而后來的天干地支,其實就是將象、數都結合在一起了,天干地支所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有所謂的象,有數,有邏輯關系,內容比五行還廣。
下面我們就講一講所謂的太少相生
這個點一直是學習五運六氣的人不明白的,很多人預測時其實完全沒有用到這個太少相生,所以很多時候預測不準。
其實,太少相生無處不在,比如這段時間比較涼爽,按照我們的推測,應該比較熱才對的,所以出現了偏頗。越是出現了偏頗,下面的日子的偏頗就會越大
所以后面可能會出現比正常更熱的氣候
五行之間的關系隨著我們學習的深入會越來越復雜,所以還需要大家靜下心來好好體悟,因為五行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文化一直強調兩個方面,一是道層面的,那么強調的絕對,是沒有相對的,所以一是最大的,也就是道,但是在后世的哲學中有了發展,最先發展的就是陰陽的哲學,也就是所謂的二。
老子強調的三,跟《周易》強調的三,只是其中的一個階段,真正到了后來中國的哲學發展到了三,就已經到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階段。道家的三與周易的三有類似之處,但是也有不同,不過我們的課主要是講五行,所以不涉及三,而是涉及五。
不過道家的三,也沒有實際所指,是一種虛的,但是《周易》的三就有所指了,包括了天地人三個要素,不過我們說的五行其實不是《周易》的天地人,而是在道家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正是因為道家的三是虛的,所以三可以有很多具體所指,運用起來就很廣泛。
真正的宇宙,之所以是宇宙,那是因為有一個平衡的生態,道這種一的層面是寂靜無為的,所謂的無聲無臭,到了二的層面才有了陰陽之間的相生相克,互為根基。陰陽之間雖然有了對立,相對與道來說,平衡態比較不明顯,還不是太穩定,但是開始生機勃勃了。
正是二的哲學其實永遠是對立的,所以永遠在斗爭之中,平衡狀態是比較難達到了,所以有了后世的繼續發展。當然,也有走倒路的方法,比如我們所知道的佛家的“不二法門”,其實就是要消弭陰陽層面的對立,因為有的人很容易對立起來,這個就是分別心在作怪。就好比有人的覺得靜坐是修行是禪修,但是運動就不是修行不是禪修,實際上,語默居處都是修行。真正消除了對立的觀念之后,在生活中才能,生吞活剝,才能于萬人之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
大家如果深入學習中國的學問,不管是道層面的,還是術層面的,都是這樣,在消弭陰陽之間的對立,把對立的觀念摒棄,找到一條超脫的道路,就能進步很多。
二層面的對立因為太難把握,太難消弭,所以后世將而消弭在三之中,又將三消弭在五之中,又將五消弭在10之中。
所以,先秦的諸子百家之中,特別是法家,將這個二發展成為三,融合了《易經》的三與道家的三,形成了三權分立,有了法術勢,這種關系其實非常穩定,但是也經常出現問題,所以在此基礎上,有了后世的再分。
最穩定的關系,其實就在于五行的五,這個理論在后世的中國哲學發展中有了,那就是漢儒話語下的五行以及宋儒重新闡釋下的五行。
五行的關系,是接著三,是老子哲學與儒家哲學的繼續,可以說是更高的一個層次,特別是執行層面的高一個層次。原因就在于五行的平衡要比三的平衡更加穩固,更加具備生活力。
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五行之間的平衡,為什么五行之間的平衡會比三之間的關系更加穩固,我們從五行的太少相生講起。
五行是時空的表達,這個歷來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而且五行的起源一開始是表達方位的。到了漢代的五行,才同時具備了時間和空間兩種特性,整合了《周易》的陰陽理論,才有了所謂的太少相生。
在《周易》的筮shi法之中,用蓍shi 草卜筮,得出的數字是要分陰陽的,其實大衍之數五十,“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she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仂le ,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仂而后掛。”最后得到的是七八九六之數,其中7.9為陽,七為少陽,九為老陽,8為少陰,6為老陰,這四個數確定了太陰、太陽、少陰、少陽,然后這四象與四季相對應,就有了太少相生。
在**時,如果是少陰,少陽,表示動爻,而老陰、老陽則是不動爻,由于動爻的變化才有卦的變化,老陽老陰是不變的。所以,陰陽變化的關鍵還是在少陰少陽。漢儒將這個算法引進到五行之中,所以有了太少五行。
引進來之后,五行之間的相生才有了理由,才變得更加有意思,所以我們在觀察五行之間的關系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五行的太少相生。這也是維持整個五行之間的關系的重要一招。
歷來我們都知道,搞平衡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每一個人都受益,也就是蛋糕要做大,做大了即使分的比例減小了,矛盾還是很小,但是如果蛋糕沒有做大,分配再不均,矛盾就大了。五行也一樣,只要不斷的有相生的來源,那么矛盾就不會突出,只要其中一個力量沒有來源,矛盾就會無限放大。
五行的矛盾,要解決,就得從相生這個角度解決,如果沒有從這個角度,從做大增量的角度增加,那么五行之間很難平衡。太少相生就是五行相生的最基礎的規律,也是整個宇宙的最基礎的規律,因為時空作為一個太極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條件下如何分配,很難。
但是,時空同時又是無限的,只需要將每一個太極的時空連續起來,相互生長,時空是無限的,此時的五行之間雖然有不平衡,但是矛盾不會放大。
以一年365天為例,這個太極點的時長為365天為例,那么春夏秋冬長夏的時長應該是各75天的,如果春天變短了,那么就是少,對應的春天前面的冬天和春天后面的夏天就會變得更長,這就是五行太少從時間上來說的具體含義。
其實,一年內的五行的平衡關系無非是兩種,一種是從木太過-火不及-土太過-金不及-水太過,另外一種則是從木不及-火太過-土不及-金太過-水不及,不管是什么年份,他們的五行平衡態只有這兩個。
所以,從五運的太少不及來看,只要木不及的年份,也就是每年春天比較冷的年份,冬天就會有暖冬,流感就會流行。五行的生態就兩種模式,如上。但是這兩種生態是怎么樣形成的,就需要分十種情況了。
有的時候,木太過就是因為木本身引起的,木太過是主動因素,有的時候木太過是因為火不及引起的,木太過是被動的,而火不及才是主動的。那么這個時候就很好推測了,為什么水不及,土不及,土還會克水,因為變弱小的是水,他是主因。他一變小,人家就可以主動克制他了。
就好比有的人挨打,不是別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他好欺負,他不及。而另外一個層面,就是太過,比如金太過為什么還會受火克制,那就是因為火也是太過。
一般情況下,一個五行不及,那么他所克制的五行也是不及的,克制他的五行也是不及的,這樣才能平衡。如果出現了克制自己的五行太過,那么五行關系就被打破了,這樣的年份災難就會相對較多。
下面,我們繼續說五運六氣之中五運的陰陽。
陰陽:太過與不及
陰陽是不能分開的,但是有那么一類人,陰陽就分開了,其實所謂的陰陽人,就是一個人出現了“陰陽離絕”的現象,這種現象其實是很危險的。陰陽人的出現,主要還是因為肝的功能。
現在見得最多的陰陽人就是脂肪肝,幾乎所有脂肪肝患者都有陰陽兩半的現象,出現了陰陽兩半,就很危險了。因為中醫的太極圖追求的是你中有我,我還總有你,是相互的。所以治療疾病時,也經常是滋陰不忘了補陽,補陽不忘了滋陰。
關于陽虛與陰虛的,關于扶陽好還是滋陰好的,其實滋陰學派很盛行,大家都知道,包括現代,基本上學院派的人都是滋陰學派的,但是民間現代火起來的扶陽學派,就不能說他是不對的。這就是陰陽。
其中,有一個例子,那就是體內陰氣盛者一般是長壽的,但是這種人一般都會有比較多疾病,就是疾病經常好不起來。而陽氣盛者,一般就是體中可以祛除很多邪氣,但是不見得會長壽。純陰之人,一般都是長命,但是純陽之人,一般無病,短命。
那么陰陽,表現出來其實就是太過與不及,所以陰陽也分太少陰陽,這個就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其中,少陽就是春天,夏天就是太陽,秋天是少陰,冬天就是太陰,按照春夏秋冬的季節性,時間性來說,太陽只能生少陰,太陰只能生少陽。
具體到每一個季節也有陰陽,也就是太少,或者說是太過不及。這是時間決定的,比如春天長,一般就是說明木太過,而相應的就會有火不及,前面的水不及。一個自然年,就是一個固定長度的部分,將這個年分成5份,按理來說是五等分,但是事實上并不是五等分,而是每一份之間有長有短。
一個太極里面有陰陽,陰陽的變化就有五行,五行之中又有陰陽,這就是五運為什么有太過不及,為什么一年之中還有五步運的道理。
任何一個太極,都包含了陰陽,也包含了五行,所以一年之中,肯定有陰陽五行。當然,一個十年,從甲到癸,也是一個太極,不同的太極,不同的時間段,有不同的五行分法。
知道了太少相生,基本上就知道怎么推測氣候的變化了。但是,這個推測的基礎,還是因為太極,還是因為時空。
前面講的太少相生,大家就記住一個要點就行,五行分太過不及,陰陽分多少
五行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變化多端的,比如所謂的木,是不是就沒有金?肯定不是
比如金克木,所以金極弱時反而像木。
五行之生,主要表達的是時空的輪轉,是一個順序出現的情況,比如我們知道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環無端,順序相生。相生關系在五行之中,是很簡單的,只表達了兩者之間的關系,所以相生只能聯系互相之間關系密切的兩種五行,沒辦法聯系隔位的五行。
生是最基礎的一種關系,后面的所有關系都要涉及到這個生的關系,五行相生的關系是漢代的哲學家發現的,先秦都沒有這個;
五行之化,表達的是比相生更深一個層次的五行關系,很多人知道化字的層面是高于生的,因為化是相對較復雜的,化聯系起來的是三個五行,是一種將異己的東西轉化為自己所有,存在一個轉化過程。一開始,化本來的意思就是貨幣增值,但是后來轉化為質變。
所以化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比如我們通常知道的是,甲己化土,土太過,自然會有土克水,太過則害,此時我們需要關注水受克害,一般我們會從泄土,補水的方法來治療,比如土太過,一般表現出來的就是腎虛,有水腫,還有腰酸背痛等癥狀,會怎么治療呢?我們會選擇泄土,用一些除濕的藥物,泄一泄,會選擇一些補腎的藥物,可以補一補。
但是,我們知道,治療水腫之類的疾病時,我們有一個大法就是通過補肺氣,通過宣發肺氣的方法達到治療的效果,比如麻黃加術湯,比如越婢湯,比如小青龍湯,大青龍湯等等。
其實,在五行來說,補一補肺氣,土水之間的矛盾就可以很好的緩解了,土生金,金生水,這樣土與水之間的矛盾就化解了,所以在治療疾病時,我們要經常關注五行之間的太過不及。
化的關系,其實就是兩個相生疊加起來,這樣就是將異己轉化為自己的。
中華文化,或者世界文明,第一次飛躍是掌握了火的使用,人類可以吃熟食了,這樣我們的轉化能力得到了加強,能夠加強營養,強化我們的適應能力。因為有了火,我們的食譜發生了改變。
試想,現在人如果到了野外,沒有火,能夠找到什么東西可以吃?如果有了水火,又有多少東西可以吃?很明顯,我們古人認為火是人類文明之光,其實就是在這個程度上說的,至于火能不能照耀黑暗,還是其次的。
基于這種人類的本能,發展出來的文化,也是有類似的功效,比如我們國家歷史上象征的權力的東西是什么,就是煮食物的九鼎,說白了就是如何化異己以為己用,不是圍繞著外物轉。所以中華文明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將外來文明同化,把別人的內化為我們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