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小打卡公眾號
普通人和天才之間的區別到底有多大?
看韋東奕就知道了。
他,究竟有多牛?
15歲拿下IMO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金牌,連續兩年滿分。
什么概念呢?
全世界能拿滿分的,只有兩到三個而已。
在IMO比賽上,韋東奕「擊敗」了7歲自學微積分、12歲拿到IMO金牌的數學競賽史傳奇人物陶哲軒。
二人解題,耗費的時間比是1:7。
韋東奕在數學領域的傳奇經歷,令人膜拜,人送外號“韋神”。
還是北大的大一新生時,韋神曾一人單挑清華大學。
在國內最高水平的數學競賽「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上,五個競賽科目,韋東奕個人獲得了四個金牌,并獲得當年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個人全能獎,讓清華大學尷尬不已!
更難得的是,與其他大神相比,當時韋東奕并未經歷過十分系統的奧數訓練,以至于他的許多解題方法都是自創的,甚至比答案更加簡潔,因此也被稱為“韋方法”。
韋東奕18歲保送北大,哈佛為爭取他,不惜打破百年校規,開出英語免試的條件,但都被韋神一一拒絕。
本科畢業后的韋東奕,僅用三年半時間就拿到了博士學位,并成為了北大數學系的助理教授。
而他如今,才剛剛過30歲。
如此這般,說韋東奕一句人尖中的人尖,并不為過。
最近幾天,數學天才韋東奕,再次沖上熱搜。
一個難倒了6個物理博士團隊整整4個月的數學問題,韋神只用了一晚上就解決了。
最戲劇化的是,當該團隊要支付報酬時,韋神表示,「問題太簡單了,不值一提。」
最后,團隊實在沒辦法,只能為他充值了公交卡。
多說一句,北京公交卡充值上限,是1000塊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內心純粹,心無旁騖,在科研的路上孤獨前行。
就像網友說的一樣,一聲韋神,大家不僅僅敬佩他的數學能力,更重要的是敬重他的人品。
在物欲橫流的當代社會,他的專注與執著就是一股清流。
而在網絡上爆紅后,對韋神來說,生活也幾乎沒有什么改變。
他不看電視,不愛社交,沒有微信。
他的生活方式比較淳樸,有人送他水壺,但他說用得最習慣的,還是那個撕去包裝的1.5升礦泉水瓶。
“有一個朋友送了,也有不認識的人從外地郵寄來。我也會擔心送禮的問題會不會影響到師德師風。”
無論是生活起居還是人際關系,他一律做減法,留足時間和精力在自己感興趣的數學上。
他說:“有可能是喜歡數學,所以不覺得努力是一件很累的事。”
簞食瓢飲,不改其樂。淡然純粹,不改初心。
這就是,這就是韋東奕現在的生活狀態。
就像韋神的一名北大老師說的:
“他只是不在乎我們在乎的東西而已。他在乎的東西都在數學世界里,數學帶給他的樂趣,遠遠超過了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
對于他來說:食物就是用來飽腹的,衣服就是用來遮體取暖的,床就是用來睡覺的,有吃有穿有睡就已經足夠了。所以不要以我們的快樂,來揣度和衡量他的快樂。
他的物質生活雖然很樸素很簡單,但是他的精神世界,遠比我們絕大多數人浩瀚得多。”
脫離了繁瑣的物質,在簡單的生活中,他的內心,澄澈清明。
這讓我想起了袁隆平爺爺。
相比雜交水稻研究上的突出成就,袁爺爺的日常生活,也十分低調節儉。
曾經,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不喜歡住高樓,穿的衣服也很平價,身上的這件也就是35塊。
大家都用智能手機時,袁爺爺還在用老牌諾基亞,因為操作簡單。
對于金錢,他的態度很堅定:夠用就好,可不要為這些所累。
湖南一家事務所評定“袁隆平品牌”價值一千億。
他堅持不注冊。
國家給為袁爺爺提供了一座“豪宅”,他卻把豪宅改成了團隊研發海水稻的科研室。
還記得有一年,只不過在車展上摸了一下奔馳,就被造謠“豪車無數”。
但是,這個功勛卓著的老人,最后帶走的只是一輛售價5萬的國產車。
而他買車的理由是,響應國家號召,“拉動內需,擴大消費”。
甚至于平時剪個頭發,為了不給大家添麻煩,十多年來,也都是趁沒人的時候,去路邊小店。
袁隆平經常開玩笑地說,自己是“過路財神”。
他手里有上千萬的科研資金,而他每月的工資只有6000元。
諸多榮譽加身,他卻始終堅持自己“老生常談”的一句話:“不能躺在功勞簿上,要繼續努力”。
他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
這個老人到生命的最后,心心念念著的還是他的稻子。
看到袁爺爺和韋神才明白,精神世界是富足的,物質欲望會降到最低。
大道至簡,簡到極致,便是大智。
《菜根譚》里說:
“人生只為欲字所累,便聽人羈絡。若一念清明,則淡然無欲。”
一個人成熟的標志,是明白99%的事情和自己無關。
為欲望做減法,是普通人和牛人的分割線。
在物欲橫流的時代,在學術圈浮躁的時代,在網絡信息泛濫的時代,北大韋東奕能夠潛心研究學術,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實在難能可貴。
這一點,不但科研達人學習,就是我們普通老百姓,也需要向韋神學習。
韋神爆紅,希望大家不要去打擾他,還是讓他安安靜靜地做學術吧,畢竟未來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