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權轉自公眾號:王耳朵先生
ID:huangezishiba
或許,你曾聽說過電影《小花的味增湯》。
一個關于4歲女孩阿花,被迫跟著癌癥媽媽學做飯的故事。
劇情很溫暖,也很殘酷,最令人不忍的,是那行觸動人心的字幕: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如今15年已過,阿花現在已經19歲了,這個故事也有了更為溫暖的后續。
先說說故事發生的那一年。
1998年的夏天,阿花的媽媽千惠和爸爸信吾相識了。
青春明媚的音樂老師和善良敦厚的新聞記者一見鐘情,很快墜入愛河。
可結婚前夕,厄運襲來。
25歲的千惠被診斷出乳腺癌,左胸要全部切除。
在醫院里,看著那些癌癥患者化療時的絕望和痛苦,千惠想放棄。
不僅是手術,還有感情。
但信吾毅然決然地握著千惠的手,陪在她身邊:
“出院后我們去加拿大吧,可美了,看過落基山脈的雄偉,這些事就煙消云散了。但在那之前,先結婚吧。”
這句告白,給了千惠向死而生的勇氣,她決定賭一把,好好活下去。
2001年,千惠結束了長達兩年的化療,和信吾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千惠和信吾婚禮照片
醫生說,長期的藥物治療讓她的身體不適合懷孕,且生育會讓雌性激素活躍,會大大增加癌癥復發的風險。
可沒想到,婚后第二年千惠便意外發現自己懷孕了,這份驚喜讓她高興又害怕。
醫生建議她拿掉小孩,但千惠怎么舍得,看著B超上那個萌芽的小生命,她決定堅持下去。
2003年2月,阿花到來了。
這個名字,藏著千惠對女兒的期盼:
“希望她能像花一樣被大家愛著。”
千惠說:“能和阿花相遇,證明我在這個世上活著,這個比自己還重要的孩子,是我的人生至寶。”
可老天爺偏偏沒放過這一路坎坷的母女。
在阿花9個月大時,突然不喝母乳了。
察覺到不對,千惠去醫院做了檢查。
果然,癌癥復發了,在她的肺部,有一個半英寸長的腫瘤。
為了活著,為了多陪伴阿花,千惠再次開啟了生不如死的化療。
她開了博客,記錄自己和疾病的斗爭史。
每每寫到難處,她依舊慶幸:“只要一想到阿花,就覺得這都不是事了。”
千惠和阿花
2006年,癌細胞擴散至全身,千惠連抱著阿花的力氣都沒有了。
看著年幼的女兒,她很愧疚:“媽媽要跟你說聲對不起,媽媽得病了,身體有點痛,抱不動阿花了。”
像是有心靈感應,小小的阿花自那之后再也沒有哭鬧著要媽媽抱。
時日無多,千惠開始思考,在自己僅剩的生命里該給女兒留下什么。
思來想去,她在阿花4歲時送出了準備已久的禮物:一件圍裙。
“我沒錢,沒權,沒地位也沒財產,什么都沒有,死之前完全不知道該留下什么給女兒。
想了想,我只能教會她做飯、做家務,讓她認真地過好每一天,即使自己一個人也能好好地活下去……”
阿花穿著媽媽送的圍裙
為了做到這件事,千惠給阿花制定了嚴苛的作息生活表。
每天別家小朋友還在睡覺的時候,千惠已經輕聲叫醒了阿花。
她沒法延長自己的生命,只能逼迫女兒提前長大。
她手把手教著女兒洗衣、晾曬、打掃房間,如何洗菜、切菜、煮湯、做飯。
千惠和阿花
看著四歲的阿花顫顫巍巍地拿著菜刀,千惠緊張得“心都要跳出來了”。
可她忍著不吭聲,不伸手幫助,只是提醒正確的拿刀姿勢。
從此,每天早上做味增湯成了阿花的職責,一天都不能例外。
千惠的嚴苛,到了親人不能理解的地步,妹妹氣憤地質問她怎么可以如此逼迫孩子。
千惠的心在滴血,她反駁不了,只是認真叮囑阿花:
“萬一媽媽不在了...如果你生病了,爸爸媽媽會非常難過,所以,要好好吃飯。要想好好吃飯,就要用心做飯。
無論是吃飯還是做飯,都不能糊弄。你要努力做一個總對他人微笑,健康又堅強的好孩子。”
2008年,千惠走了,留下了5歲的阿花。
她沒有忘記和媽媽的約定:每天早上6點起床,做一碗味增湯。
墻上的紙條,記錄著她每天的日常:
洗臉,禱告,喂狗狗,散步,做湯,吃早飯,刷牙,鋼琴,上學……
她說:
“每天早晨,吃了糙米飯配味增湯,就不會得感冒,也不會生重病。自己的生命要自己守護,這是我與媽媽的約定。”
小學四年級時,阿花已經是班級里有名的“小廚師”,她做的便當,被大家稱贊“最有媽媽的味道”。
阿花在日記里和媽媽分享著喜悅,寫著寫著,也會對著媽媽的遺像哭出聲:“媽媽為什么不要阿花了?”
哭完擦擦眼淚,她依舊遵循著媽媽的教誨:好好吃飯,好好做飯,不忘記微笑。
15年過去了,當初握著菜刀都費力的小女孩,現在已經是亭亭玉立的少女。
阿花考上了大學,就讀食品專業,還在學習商品開發和經營等知識,為考資格證而努力。
大學期間,為了積累飲食類相關經驗,阿花還利用課余時間去壽司店打工學習。
放假回家后,會和爸爸一起在廚房里忙活半天,一起熱熱鬧鬧地做飯,喝一碗味增湯。
19年的生命,千惠只陪伴了阿花短暫的五年。
雖然短暫,卻留給了阿花最珍貴的愛的“遺產”:學會做飯,好好生活,才是對自己最大的愛惜。
那碗簡單質樸的味增湯,是千惠留給阿花最珍貴的好好生活的勇氣。
也是留給我們的最樸素溫暖的生存道理:當愛你的人都不在身邊的時候,你也要自己善待自己。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是獨自在陌生的城市打拼。
早上拎著豆漿包子趕地鐵,中午狼吞虎咽地吃個外賣趕著多睡幾分鐘,晚上樓下小攤匆忙解決好多留些自己支配的時間。
這種孤獨,成了常態。
尤其是白天應付完公司里的瑣碎和暴擊,晚上回家,屋里沒有亮著的燈,桌上沒有冒著熱氣的飯菜。
日子過久了,人都變得孤寂。
我一個在北漂的好友,經歷了一連串的不如意后,突然就倒下了,不只是身體,還有心理。
朋友圈里發了一條十分消極的文案后,消失了許久,怎么聯系都不回復。
好在半年后,終于看到他更新了狀態:
三四張美食的照片和一張拿著鍋鏟的自拍,配文是“感覺自己終于活過來了”。
原來那段時間,他真的想過一了百了。
在走之前,他想吃一頓家鄉的飯,于是就去了菜場。
小販熱情地跟他打招呼,路人熱鬧地討價還價,一路熙熙攘攘鮮活有生氣,他好像也被感染了。
回到家后,從來不下廚的人對照著菜譜手忙腳亂地炒了幾個菜,一齊擺上桌后,看著騰著熱氣的屋子,突然間就有了溫度。
他說,第一口咽下去的滾熱的飯菜,好像一把火,把我的靈魂回爐重塑了一回。
我打趣他像個詩人,他啐我:
“老子在外伺候別人伺候得條條是道,現在悟了,人活一遭最該好好伺候的就是自己的身體!
虧欠誰都不能虧欠自己。”
都說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食物不僅是能量,更是治愈。
一個能好好吃飯的人,必定是生活自律的人。
即使是粗茶淡飯,也能從中尋回詩和遠方。
一個很擅長做飯的人,一定是很會安排生活的人。
在他們一絲不茍地對待手中每一種食材,認真專注地吃每頓飯的過程中,充滿著他們對生活極致的敬意和熱愛。
這樣的人,才是生活的強者。
因為他們,是生活壓不垮的。
這幾年疫情,我已經很久沒有和父母好好坐在一起吃過飯了。
工作也不好干,每天焦慮得不得了。
很懷念小時候母親喊一嗓子,一大家人一齊端著碗老家長里短的日子,更懷念坐在門檻上,丟一粒米看螞蟻們費力往家搬的時光。
汪涵說過一句話:
“翻炒就是情感的升溫,糖醋就是情感中的蜜意,做一碗面條,何嘗不是柔情,家廚里的感覺,就是愛。”
感覺只有到了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才能品得出內里的懷念,和滿足。
一蔬一飯,一瓢一飲帶來的熱氣,能化作我們走下去的力量。
所以就更加佩服那些把一日三餐都仔細對待的人,可能沒有精致的擺盤,沒有富貴的餐具,但那種對于生活的熱愛,太有感染力了。
有個叫@愚大海 的貨車司機,24小時與車為伴,別的司機泡面為生,他偏不,在車上做飯。
他的車上,有一整筐收拾得整整齊齊的廚具。
簡陋的條件里,他卻把每頓飯都做得有滋有味。
早上煎個雞蛋,煮碗熱氣騰騰的面條;中午炒個蛋炒飯;晚上有空了就包個鍋貼。
這輛卡車,一半載著全家的生計,一半載著他的生活。
他說:“一開始在車上吃飯,只是想吃口熱乎飯,一天天堅持下來,感覺這也是一種不錯的生活方式,吃飯就應該是這么神圣的過程。”
身邊還有很多年輕人,會拍照記錄著自己的一日三餐。
我很愛看他們的朋友圈,感覺從他們身上能吸收到很強大的治愈力。
看完自己也升華了,會勉勵自己別湊合度日,別將就果腹。
果不其然,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成年人的生活,不容易,但再苦再累,再忙再亂,皆可被蒸煮三餐時的裊裊煙火溫暖。
食物的香甜要用味蕾去慢慢感受,生活的美好其實就握在我們自己的手里。
有空靜下心來,好好做飯,好好吃飯,那么再平淡乏味的日子,都能過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正所謂“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就借美食家蔡穎卿的一句話結尾吧:
一個人怎樣吃一頓飯,大概就怎樣過一生。
愿你做一個美好的人,從好好吃飯開始。
大家好,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間略懂點人生歪理。關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個路見不平,就忍不住一聲吼的中年boy。
看看這些孩子們的外語,脫口而出如母語一樣!
而且孩子完全自學,不用外教,不用家長會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