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了會兒,感覺出她應該是一個極度沒有安全感的人,而這往往與童年經歷有關。
哭出來了,說出來了,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誰的童年未曾哭過,誰的青春不曾迷茫,關鍵是,最終笑談過往的有幾人?
許多人,自己還是孩子時,他們痛恨老師上課拖堂、作業太多;他們抱怨父母不尊重自己、不理解自己。
后來,他們也當了老師、做了父母,他們突然“理解”了師長們的不易,“忘記”了自己當年的痛苦。
他們比當年的老師布置更多的作業,還要求家長配合自己督導孩子的學習;他們同樣把孩子送去各種培訓班,也同樣對孩子說:“你以后會理解爸媽的。”
甚至孩子被逼得跳樓了,許多人依然很無辜很茫然:“我這都是為孩子好啊,他怎么這么想不開呢?”“別人都能難受,為什么他就不行?”
也有完全相反的,我說的是做父母。
從小家教嚴厲,見到父母就緊張。自己有了孩子,說話都是細聲細語,孩子的要求,有條件就滿足,條件不行創造條件也要滿足。任何情況下,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我絕不讓孩子再吃我當年吃過的那些苦!”
“我就是要讓孩子有一個無拘無束的童年!”
這是許多年輕父母的心聲,但他們沒有想過什么是吃苦,什么是磨煉;也不去分辨勇敢和霸道、自信與任性的區別……
于是,美好的愿望,往往被痛苦地打臉。
豆瓣上曾有一個名為“父母皆禍害”的網絡討論小組,擁有10萬多成員,小組主要的討論內容就是80后子女形容自己50后的父母對自己的壓迫甚至摧殘。里面的故事,用“催人淚下”形容已經遠遠不夠。
后來,網絡上開始流行“原生家庭”這個概念。很多人將自己生活、性格、心理的不如意歸因到原生家庭。“陰影”,成了“原生家庭”的最佳搭配。
我非常理解“父母皆禍害”,也完全明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可能持續終生的影響,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
只說一例:當年,讀高中時,我曾很多次想用菜刀殺了母親,然后自殺。
因為有這樣的經歷,每當網上傳出學生自殺或殺人的消息,看到有老師輕描淡寫地評論:“現在的孩子心理素質太差了。”我總是十分憤怒,他們根本無法理解孩子的痛苦,完全沒有一個老師應有的對生命的尊重。
幸運的是,我走出來了,靠著閱讀,靠著思考,靠著信念。大學畢業后,和母親的關系也得到徹底的修復。
我沒有成為自己曾經憎惡的人,沒有成為多米諾骨牌中的一塊,在被前一塊壓倒的同時,也毫不費力、毫不猶豫地壓倒下一塊。
可是,我看到有太多太多的父母沒有能夠走出來。
(“教育自由談”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