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留學芬蘭,韋斯屈萊大學教育系
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
2019年12月3日,每三年一度的“全球國際學生評估項目”(英文: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以下簡稱PISA)成績排名公布了。
PISA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進行的針對全球15歲青少年的閱讀、數學、科學能力評價研究項目,這個項目引起了許多國家的重視,參與國會根據本國學生在PISA中的表現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從而反思本國教育的不足,實施相應的改革措施。
今年公布的成績排名中,參與測試的中國(江浙滬京地區)排名第1,新加坡名列第2,而芬蘭的成績雖然有所下降,成績卻依然排在全球的前10名,位列第7。
2018年的4月18日,是芬蘭于韋斯屈萊市開展PISA測試的日子。那天我就在芬蘭當地一所學校的測試現場。我看著這所學校1/5的九年級學生上機參加考試,便詢問校長:“你期待他們的測試結果嗎?”
校長這樣回答我:“說實話,我并不關心這個。我關心的是我們學生的生活幸福感,他們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他們在日常中能管理自己的生活。”那一周,我在這所學校做教育實習。實習任務是一對一跟隨芬蘭校長一周,觀察校長的日常管理和教育領導力。
那些追求個人幸福感的芬蘭學生們
這種思維方式很芬蘭。那結果呢?芬蘭是否因為追求生活幸福感導致成績下降?畢竟想要幸福意味著少干活、少些學習任務,多些非學習類的校園活動項目,讓學生多感受到學校生活很豐富多彩。
果不其然。2019年12月3日PISA結果一出來,芬蘭排名真的下降到了第七(但單項、總分依然排在前10名內)。相較于分數,學習效率和生活滿意度也很重要??梢哉f芬蘭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學習成績領先,同時還做到學習時間全球最少——芬蘭初中生的每周閱讀時長35個小時,中國孩子是57小時。反觀,名次跑在前面的亞洲國家和地區(新加坡每周閱讀時長51小時),不僅學生投入的時間成本高,且學生對生活的滿意度也處于全球底端。如果把成績當成經濟學中的收入,然后把投入時間當成投入的成本,芬蘭的效益無疑是所有國家中最高的。這就是說,芬蘭是全球學習效率最高的國家。像新加坡這樣的亞洲國家,不僅在校時間比芬蘭長,一周還要花20小時的課外時間來學習、補課、做作業。這樣的成績,是用全世界最長的學習時間換來的“勝利”。看到這樣的數據,我不禁想問:我們想要考高分的孩子?還是學習有效率且對生活充滿熱愛的孩子?考得好、學習有效率且生活滿意度高。芬蘭能夠兼具,一定是做對了什么。我想挖掘背后的做法。這就離不開對下面兩大問題的解惑:
1)學習效率。芬蘭學校有哪些教學實踐讓他們在較少的學習時間內產出了不錯的學習成果?
2)生活滿意度。芬蘭學校有哪些做法讓他們在保證學習成果的基礎上,又讓學生滿意生活?
尋找解法前,我們先轉變一下思維方式。東亞文化里,我們總是傾向于給孩子做“加法”,而芬蘭則是傾向于給孩子做“減法”。這里的“減”不一定是減負,而是另外一種模式的“減法”,比如改變學習的構成比例,這叫,少即是多。
我會結合芬蘭學校參訪、對話芬蘭教師和學生、以及訪談芬蘭教育專家這三重視角給出解法。我想帶著你思考哪些能真正用在中國孩子的教育上。 最好的學校是離自己最近的一所
如果說,學習效率高的最大功臣是教師,他們得會教,他們得掌握有效的教學法。那學生生活滿意度高、幸福感強,同樣離不開教師的努力。是他們帶領學生熱愛學習、實現當學生的價值。但影響幸福感的因素,不僅僅是學習體驗,還有學習環境、學生對自己生活的支配權等等。我想至少有這樣幾點——第一,芬蘭學生體會到全情投入的快樂。我不認為學習必然是痛苦的。想想我們自己全情投入一件事、最后解決問題時的喜悅。那種滿足感,是學習帶給我們的樂趣。如果學生能夠全情投入,那他必然能夠感受到全情投入的快樂。當學生感到痛苦時,要么是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對,要么是內容太難了,學生感到自己怎么努力似乎也做不到。而幫助學生進入“全情投入”的學習狀態,真的需要方法指南。芬蘭方法就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讓學生在合作中學、在動手做中學、在真實的場景中學。第二,芬蘭學生有適合自己的教育。光有“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法還不夠。學生千差萬別、認知水平不同、學習習慣不同,教師要有能力進行差異化教學,給適合學生的教育,讓學生掌控自己的學習,不必被動跟著他人的學習節奏。比如芬蘭小學,除了有班級課表,每一個學生還有自己的私人課表。因為每個學生的上課時間、放學時間都有可能不一樣。一個班級20個學生,會被分成不同小組,假如一個叫珍珠小組,一個叫森林小組。周一這天,珍珠小組8點來上課,不到12點就放學了。森林小組9點才來上課,13點多才放學。有重合、有分層。第三,芬蘭學生能夠支配自己的課外時間。開頭說了芬蘭15歲學生的學習時間一周只有35小時。課外學習時間是多少呢?12小時。每天下午2、3點放學后,花一兩個小時再學習一下,其他時間完全由自己支配。這相當于說,上學跟工作差不多,每天工作7小時就夠了。沒人在家“加班”。最后一點,芬蘭把學校設計成學生最喜歡的地方。《他鄉的童年》導演周軼君到達芬蘭學校現場時,感覺這里與其說是學校,不如說是游樂場。向內看,教室設計和布置掛滿了學生五花八門的作品,學生不坐椅子而是坐健身球或大軟墊上學習、游戲、合互動。向外看,學校建筑設計講究探索性,不給孩子整齊劃一的空間,激發好奇心。
我繼續補充,芬蘭學校還是學生白天的“家”:衣帽間、舒服的沙發、暖色調的家具、隨地而坐的地毯、合適的室溫和通風系統,你去任何一所學校都會看到。這是建筑設計師、家具設計師、教育者、學生合力打造出的美好學校。芬蘭模式:用幸福感換學習成績值不值?
前面說芬蘭能夠兼具考得好、學習有效率且生活滿意度高。這是放在國際上比較,對比其他國家,確實如此。但放在芬蘭國內,從時間維度上看芬蘭歷屆15歲學生的表現,并非如此。我請赫爾辛基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心理學方向的博士后唐鑫(他有芬蘭學生歷年school wellbeing的數據)結合PISA歷年數據,繪制出下面這張圖:你會看到,2006-2018這十幾年內,芬蘭學生的PISA成績和學校幸福感呈現的是此消彼長的關系:自2006年起,芬蘭學生在PISA測試中的排名真的在下降。從2006年的550分,下降到2018年的520分。你敢想象嗎?今天15歲孩子跟2000年初的15歲孩子比較,整整低了30分。相反,芬蘭學生的學校幸福感卻在逐年增長,這意味著芬蘭學生越來越愛上學。芬蘭學生的成績是一屆不如一屆。芬蘭教育會不會因為太注重追求學校幸福感,而讓學業成績繼續下滑?我們并不需要為芬蘭擔憂。因為成績雖在下滑,但并未跌出前七。可以說,依然處于全球優秀行列,這背后就是改革的力度。為什么在2000年初已經全球頂尖(連續三屆PISA第一)的芬蘭教育還要改革?繼續占在第一的位置不好嗎?
Huhtasuo學校的校長告訴我:“正是因為全球領先,才要改革。因為有足夠的底氣折騰,再怎么改革也不會太差。”不能認同更多。PISA 有其局限,畢竟它測的是可量化的學業成績,這不是教育的全部。那些不可量化的東西和能力,比如幸福感和學習動機也需要被重視。這才是PISA的意義:不在排名,而在調整后續的教育政策。用芬蘭的“壇子”來裝我們的“酒”
進過芬蘭課堂的很多中國教育者,有一個共同感受:亂。學生可以亂坐、亂跑、亂說,完全沒有中國傳統意義上的課堂管理。教室裝飾也是繽紛多彩,凡是學生作品,不管好壞,統統掛起來。亂不是壞事。芬蘭教師明白,他們選擇與這個問題共存。理由很簡單:想要有活力、腦子動起來的學生,就得接受他們的身動、口動、個性生動。帶著上面的心態,來看芬蘭教師怎么教。少些教師一言堂,多些“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學習方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是一個壇子,每個國家都要裝自己的酒,這酒就是學習內容。想要在中國實踐芬蘭教育的教學法,靠的不能是請芬蘭專家來講“芬蘭教育有多好”,而要靠那些既懂芬蘭教育,又懂中國教育的中國人。才能用他們的“壇子”來裝我們的“酒”。少些認知性學科內容,多些動手類課程。在芬蘭的這些年,我總能聽到走進芬蘭課堂的中國教育者在驚嘆——芬蘭學校花大量課程讓孩子學做手工、木工、廚藝、玩樂器。體育、手工、音樂這些非學術類課堂在芬蘭教育體系中,跟語文、數學、外語課一樣重要。一樣重要,體現在課時量上。芬蘭中小學生一周的總學時數平均為25課時,其中,手工課、音樂課、家庭經濟課、木工課等,就占了12課時。芬蘭早上的第一、二節課可以是手工課、家庭經濟課、體育課,先讓孩子玩起來。我們所說的一天之際在于晨,早上最好的時光要用來學習,但芬蘭全然不存在。少些室內冷板凳,多些課間休息和戶外活動。你有沒有想過多長時間的課間休息最合理?不同教育體制有不同安排。芬蘭學校的教學節奏是學生每上45分鐘的課就自由休息15分鐘。但課間活動時,你會看見孩子在泥土地上追逐打鬧、玩單杠、爬鏤空天梯、玩雪滑冰。孩子在戶外活動中放松、歡笑、同伴互動、呼吸新鮮空氣。然后元氣滿滿回到課堂。我的朋友德國老師亞力山大·布蘭德,曾用6個月走訪PISA 測試中表現突出的5個國家,尋找優秀教育體制的共同之處,他在一所芬蘭學校訪談五年級教師時,得到了這樣一個回答:“芬蘭教育在轉變著力點。以前偏重于學習,最近幾年越來越關注學生的幸福感?!狈姨m秉持的,無非是先成為幸福的孩子,長大后才更可能成為幸福的公民。這可能也是芬蘭教育能給我們最大的啟發。[1] PISA 18 first results - Finland among the top performers. [2] 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Basic Education 2014.
[3] OAJ on Pisa Results: Increase Learning Outcomes by Increasing Teaching, Special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eacher Rating.
[4] Pellegrini, A. D., & Bohn, C. M. (2005). The role of recess in children's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school adjustment.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4(1), 13-19.[5] PISA 2018 Insights and Interpretations.[6] PISA2018 Sneak Preview.[7] PISA 2018: Finland has top readers.
[8] The Finnish success in PISA – and some reasons behind it 2. PISA 2003.
留言互動 | 您認為如何才能讓孩子高效學習又學得開心呢?歡迎您在文末“寫留言”把您的經歷分享給大家。我們將在今晚(12月13日)24:00前,隨機抽取若干位幸運兒,每人贈予給孩子的世界名校通識音頻課一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