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三:如何看待和孩子關系緊張?孩子不尊重人,怎么辦?問題七:孩子用過的物品不歸位,還經常丟三落四,怎么辦?1、6點30分鬧鐘響,7點才下得了床,8點鐘才出得了門去跑步。7點到8點這1個小時就是疊被子、拍照片上傳、梳頭發、小便、喝水、帶口罩和紙巾、穿鞋襪、擤鼻涕(有鼻炎,早上擤鼻涕要擤幾十次,但這也不是根本原因);
2、為了節省換衣服的時間,從不穿睡衣,都是前一天晚上就穿好第二天的衣服;從開始跑步后,早上刷牙洗臉也省了,但依然還是要一個小時才出得了門);3、好不容易到了跑步的地方,還要在那醞釀15分鐘才動身跑;
4、其他時間做其他事情也是這種節奏,比如晚上洗澡和洗內褲時間要一個小時;下午做體制學校那點作業要做一個下午加一個晚上。因為這么慢,所以根本沒有時間做家務和閱讀。催,沒用;不催,也沒用。獎勵,沒用;承擔后果,也沒用。計時器已經買了好幾個了,時間安排表也換了幾個版本了。我不知道怎么辦,請老師指點迷津。老師答疑:
一、解讀孩子的言行,對照反思我們眼中的問題,其實磨蹭是孩子的解決方案,可以理解為一種消極抵抗。孩子抵抗什么呢?抵抗給她安排事情的人或者安排的事情。孩子可能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告訴家長以下內容:“你都沒有做到,你怎么要求我這么做?我不喜歡你這么命令我,我不喜歡你安排我做這個、做那個。我想通過磨蹭的方式來告訴你,你那樣命令安排我、催促我是無效的。我不喜歡(不愿意、不需要、不知道為什么)做這些事情,是你安排我做的?!焙⒆拥倪@些想法,都可能導致磨蹭行為。對此,我們可以反思一下,或者和孩子坦誠溝通交流引導孩子坦誠表達自己的想法:
1、我們是否常在孩子面前表現出這樣的言行呢?拖拉、磨蹭等。如果有的話,那么孩子可能是在模仿我們。而我們沒有做好,就要求孩子做到,孩子可能不服氣。2、平時和孩子相處溝通的方式怎么樣?是偏權威命令式的,還是溝通協商式的?一般來講,孩子磨蹭的行為,很可能就是管教者太羅嗦,對于過程管的太多,經常采取命令式的語言,催促式的語言導致的。如早上孩子起床,家長會不斷地催促孩子:快點刷牙,快點吃飯,快點穿鞋子。先穿上衣,再穿褲子,最后穿襪子,換鞋,怎么還在磨蹭啊,還不快點啊,怎么這么慢呢,你倒是快點啊,急死我了。1、把權威式命令換成啟發式的提問。如我們7點半要出門,現在你要做什么?我們如何才能做到7點半之前出門?2、對于教育孩子,我們可以要求一個結果,至于具體的過程,不做太多干涉。如要求20分鐘內跳繩1000個。至于時間怎么安排,一次跳多少個,交給孩子自己去安排。3、安排給孩子做的事情,他是否都明白背后的原因、理由?孩子是否明白這些事情都是他需要做的,而不是家長需要他做的?因為當我們不愿意做某件事情,但是又不得不去做,那就只好磨洋工。想一想是否制定好了家規?家規是否明確規定,孩子為了獲得家長提供的各種吃穿住用學習等條件,該承擔什么責任等。
4、面對孩子磨蹭的言行,家長怎么反應的(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說的)?我們心平氣和,還是比孩子還著急?如果家長比孩子還著急,肯定就有問題啦。我們要做到孩子著急,我們不著急。為什么孩子不急,我們比他還著急呢?因為,我們不相信孩子可以承擔起他的責任,我們想幫助孩子承擔責任。就如我們定好7點半出門跑步,如果做到了,就跑5公里,沒有做到拖拉延遲了,延遲1分鐘10個蛙跳,我們就不用催了,到了時間執行規則就可以了。執行規則時,不用憤怒生氣,反而可以笑話他很傻:本來可以舒舒服服,不用做蛙跳,結果因為拖拉磨蹭讓自己做了蛙跳。是不是很傻?什么時候,能夠變聰明一點呢?這樣就是教會孩子自己承擔責任了。可能調整好我們自己,孩子的這些問題就能夠得到解決。當然,如果以上幾個方面都沒有問題,或者都有改善,孩子磨蹭的情況依然如故,那么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來幫助孩子。第一步:孩子年齡較大的,他自己對于這樣的行為(磨蹭)有怎樣的認知?他是否覺得自己的行為有需要改進?1、如果孩子認知很清楚,自己也想改進,就進行下面第二步。2、如果孩子沒有認知,或者認知體會不深,則可以選擇幾種方式來加強她的認知:(1)進行拳擊摔跤練習。讓孩子從中體會到如果磨蹭,出拳不夠快就要挨打。進行老板和員工的角色扮演。讓孩子從中體會到如果做事太慢了,浪費時間,不能及時供餐,沒能及時按質按量完成任務,就是不合格的員工,就要挨罵,扣工資,甚至開除。(2)我們故意磨蹭拖延導致她體會到一些不好的感受。如什么時候,孩子興沖沖需要我們跟她一起做什么事情,他已經準備好了,我們也故意表演磨蹭一下,讓她體會內心焦急等待的感覺;又如某天中午做飯,我們也故意磨蹭、拖延,慢慢的,做一會飯,玩一會,看看手機,看看書,又去廚房忙一下,本來通常12點開飯,那一天你就拖延到2點甚至3點開飯(當然中間保證沒有零食水果吃),體會一下別人磨蹭給自己帶來什么體驗和后果。當然做完了之后,要跟她溝通,也不用說多,只是提醒當別人磨蹭的時候,他是什么感覺。(3)還可以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的最大潛能,1分鐘能做到什么事情。如計時1分鐘最多寫多少字,1分鐘能寫多少個數字,1分鐘能做多少個題等。
第二步、如果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有認知,也決定要改進(真的是孩子自己要改進,要提升,要成長),那就一起來制定改進的計劃。注意不能全面鋪開,而是一點點突破,先找最容易突破的點。如第一周,重點突破洗澡和洗衣服的時間。共同確定改進目標、計劃。如現在一個小時,我們一周之內要縮短到30分鐘。能不能做到本周最后3天都在30分鐘之內完成?如果提前做完了,節省下來的時間,你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當然前提是健康有益身心的活動。如果結束沒能達到這個目標,要怎么辦?如跑一次10公里。那我們要怎樣做呢?孩子自己制定計劃方案,這樣就更容易執行。我們只需要問孩子,需要我們家長怎么協助你呢?孩子可能會說幫他計時,提醒或者教他一些方法。第二周,突破了洗澡洗衣服,現在我們突破早起、出門。還是一樣的,確定好目標,規則,共同討論決定計劃等等。依此類推。
1、她想當上層人,也很清楚知道上層人需具備哪些素質,如上層人有自控力,不會受到各種誘惑,可是到她自己行動上面,她就是自控力很差,忍不住玩手機、忍不住在還沒完成作業的時候就玩。假如妹妹在那看動畫片,而她事情還沒做完,她也會忍不住去看;2、她知道伙伴價值,希望自己能得到更高的伙伴價值分,如果跑步太慢的話,會拖組里的后腿,其他組員自然不會給她高的伙伴價值分,但是她一到跑的時候,就又動不起來了。第一,孩子這個情況很正常。如果說了一個至上就能做到至上,了解上層人是什么樣的,馬上就能做到,定了一個目標,就能自動實現達成,那教育也就太簡單了。我們只要幫助孩子定好目標,只要告訴孩子卓越至上。如果真的這樣的話,也就根本不需要教育了。孩子成長,也沒有我們教育者什么事了。不過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就算是我們自己也做不到。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我們是不是也這樣呢,定好很多目標,因為各種因素,導致最后沒有完成的,甚至很多都還沒開始的。我們真的做到了,定下的目標都百分百達成了嗎?
第二,孩子出現這個情況,正是一個機會,考驗或者提升我們父母教育水平的機會。也就是看看我們有什么方法來幫助孩子的行動和愿望目標匹配。1、做出榜樣示范。我們是不是都做到精進合一,各方面都做到極致?如我們知道運動好,就每天堅持運動,養成良好的習慣;知道要學習提升,就每天養成閱讀習慣等;知道孩子的教育要規劃,就好好按照山長的作業要求,以良好的態度來完成山長的作業,給孩子的教育好好規劃一下。
知道要做經營者,要成為一名服務者,就為所在團隊、所在集體不計回報地多付出等。知道要惜福,生活中就盡量過的最簡樸,不需要的東西就盡量不買,每天吃最簡單的食物等。我們好好想一下,是不是都做到這樣的了?我們是否做到了這樣的極致?如果沒有做到,那么我們要求孩子去做到,那肯定也是挺難的了。家長做到了之后呢,就可以多給孩子分享。
、
如孩子的團隊意識、伙伴價值方面,家長就可以給孩子分享,自己在團隊精神、伙伴價值、團隊意識等方面的理解和一些做法。特別在工作和生活中,家長畢竟要比孩子在這些方面理解更深一些的,肯定也會有一些自己的經驗等。這樣就會加強父母榜樣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了。當然如果真的有一些問題的話,我們可以立志跟孩子一起進步,制定改善的計劃,相互去監督也是可以的。這也是一個榜樣示范。在潘靜老師寫的調整自己女兒那篇文章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爸爸確定一個戒煙目標,這就極大地帶動了孩子去突破自己的目標,堅持做到了2000個蹲墻功。這樣的話,其實就是父母和孩子相互成就。所以我們也可以想一想,我們是否給孩子做出改進自己問題的示范呢?2、對于孩子來講的,定期總結比看著一個行為就當場說一個行為要好,特別對于10歲以上孩子。10歲以上孩子,我們更加要啟發孩子自我檢視、自我負責、自我管理等意識。有一個教育技巧叫做隨時表揚、定期批評。對于自信心不是很強的孩子來講,可以采取這樣的方式。如平時盡量少指出孩子存在的問題,以看到她的優勢、肯定鼓勵為主。當然如果明確違反家規的,就嚴格按照家規執行。而每周開一次家庭會議,在會議上就可以總結自我檢視存在的問題及要改善的地方,相互指出要改善的問題,并且制定改善的方案或者目標。而且是父母和孩子一起,父母也可以總結本周自己有哪些要改善的,父母做出榜樣示范,孩子也會感受到,要不斷改善完善自己。下一周,我們開家庭會議時,還要回顧一下上一周大家提出的問題是否有改善、有進步。如果沒有進步,就要分析什么原因,并確定要調整方案,還是繼續之前的方案等。這樣的方式比每天都盯著孩子,看到一個問題,就馬上說一個問題更好一些。
家長疑問三:我最近的困惑就是,這孩子最近和我關系緊張。對人不尊敬,言語不當,沖口而出,還帶臟話。1、檢視家庭成員是不是有這樣的言行,做了不好的榜樣示范。
第一,跟孩子說,可以說臟話,也可以罵人,甚至說臟話罵人是一種技能。如遇到一些對我們有惡意的人(想要侵犯、欺負我們),在我們有把握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罵人,說臟話。因為這樣是在保護自己,避免自己受到傷害。如果這個時候,我們還溫和地慢吞吞地說,可能早就受到別人惡意的傷害了。很多時候,學校里面霸凌的存在,部分原因就是受到欺負的孩子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態度和立場。所以罵人,說臟話是可以的。只是要注意場合和對象。就如我們平時教孩子說話要輕聲細語,不要打擾他人。但是也要教孩子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要大聲呼救。甚至平時還要練習大聲呼救的能力。
第二,如果不合適的場合(對不合適的人),表現出不尊敬的行為,甚至對長輩不尊重、不尊敬,就要告訴孩子這是我們家絕對不允許的行為,我們家任何人都不能對長輩不尊重不尊敬,我們家長也是一樣。一旦出現這樣的行為,就要為此承擔責任。真誠的道歉是必須的,同時要承擔一些其它責任,如打戒尺之類的,大一點的孩子寫500字說明書,讓孩子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言行的不當之處。道理講清楚了之后,就要把這一條寫進家規里面。每一次違反這條規則,都不能放過,必須嚴格執行家規。不能感覺孩子還小,就無所謂。新教育最強調誠敬恕。孩子在家里不尊敬父母,在學校里面也不會尊敬老師,在外面也不會尊重他人。這樣的話,一定會吃很大虧的。
第一種情況,孩子有什么要求,家長都無條件滿足,孩子喜歡什么,就提供什么。家長對孩子的言行也沒什么要求,孩子不喜歡做什么,也不強求,就由著他去。這種情況下,孩子肯定會很開心,很舒服。孩子和父母關系看起來也是比較好的,沒有沖突矛盾。第二種情況,家長逼著孩子承擔責任,即使孩子不喜歡的事情,也會要求孩子做到。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需要孩子達到一定條件,家長才滿足。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會不開心,家長和孩子之間關系可能會緊張。選擇第一種情況,培養的孩子是個廢物。盡管小時候,他很開心、很舒服,最后他在生活中很無能。和同齡人相比,各方面能力都很差,他會怎么樣?他一定會怪罪于父母,怨恨父母,成為一個叛逆的不孝子。這是不是我們想要的呢?而且選擇第一種,其實家長也會覺得孩子有問題,只不過是認為小時候忍忍就過去了,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長就會覺得孩子問題特別嚴重,這個時候再來嚴格要求孩子,能做到嗎?做不到了。這個時候,你讓他不爽了,他的能量特別強,什么時候他半夜爬起來拿刀殺了你都是有可能的。所以13、14歲之前,你能夠嚴格要求,那肯定要嚴格要求。13、14歲之后,孩子到了青春期,就要慢慢放松要求,跟孩子交朋友。18歲之后成年了,就不管了,完全尊重,孩子做什么都好。家長裝糊涂,除非他來找你,你才給他出主意。現實中我們很多人是不是都做反了呢?18歲之后,還想來教育孩子,只能討孩子嫌。選擇第二種情況,孩子可能會有點不爽,甚至壓抑,親子關系不好。如果沒有教育出來,他可能就是一個奴仆,別人安排做什么,他就做什么,沒什么自己的想法,但他至少不是一個廢物,他還是能夠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的,他會成為一個很好的執行者。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孩子在逼迫之下,各方面能力都超越同齡人,他會獲得極大的自信,最終他過的很成功、很幸福,最終他反過來肯定會感謝父母。成龍也說過,他自己曾經就恨父母逼著他練功,但是現在卻非常感謝自己的父母。所以以上兩種情況,到底選擇哪一個,明白的家長都能分辨清楚。不過如何做到既能夠關系和諧,同時也能幫助孩子成長(對孩子嚴格要求,讓孩子承擔責任,愿意朝更高的目標前進)?第一個觀念,出生在哪個家庭,都是自己選擇的。可以跟孩子說:“你來到我們家(現在還待在我們家)都是你自己選擇的,我也不想管你,教育你費心費力的,但你賴著不走,有什么辦法呢?其實我養你,我都是吃虧的,我沒占任何便宜。盡管你需遵守我們的家規,或者我對你有要求,你可能不爽,但是是你自己選擇出生在我們家的,選擇我們作為你的父母,你出生之前就選擇好了的。你現在賴在我們家不走,也是你自己選擇的。如果你現在就能選擇到外面獨立生活,就不用遵守我們的家規了,也不用接受我對你的教育了。如果你現在就能做到這一點,我巴不得,我不用來花費心思教育你了,多省心啊,還會省很多錢,我可以把這些錢捐給什么機構,為自己積累更多福報。我拿來養你,你還不好好學習成長,不給我創造超過那些錢的價值,我是不是虧大了?”
當然也不是什么時候,我們都一本正經地跟孩子講這些,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言行,都可以給孩子透露出這些信息,讓孩子形成這樣的信念。如平時給孩子買書、交學費或者其他花錢的時候,就可以抓住時機給孩子開開玩笑說:“你看你又花了我這么多錢,小時候,你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都沒給我這么多錢花,我每周就1塊零花錢,買點什么東西,都得自己掙零花錢,所以我養你挺劃不來,挺吃虧的,啥時候你離開我們家,自己去獨立生活呢?這樣的話也讓我省錢省心?!?/span>你覺得孩子聽了這些話會怎么樣?他還還會覺得父母給他的都是理所當然的嗎?他會不會更感恩父母呢?而且你越這么說他早點離開,孩子可能越會覺得舍不得離開。反而你越覺得孩子不能離開,最后他反而可以離家出走。其實這一點也是告訴孩子,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全部的責任,沒有什么是外在強加的。你完全有另外的選擇,我們不限制你選擇,但是目前你選擇了這一項,選擇在我們家,讓我們養著,你就必須承擔責任。
第二個觀念:孩子不是家庭的中心,我們不需要你,是你需要我們。山長舉的例子,小時候帶著兒子去逛商場,孩子就亂跑,不聽父母的。山長就故意把他弄丟了,在旁邊躲起來,孩子突然發現父母不見了,就在附近找,找了一段時間,找不到,急的哭了。兩三個小時之后,山長再從旁邊跑出來,假裝碰到并說:哎,你怎么還在這里,以為把你弄丟了的。弄丟了,我就省心了。這樣下次逛商場,孩子就知道要關注父母在哪里,緊緊跟著父母。這樣就是教孩子要圍著家長轉,而不是家長圍著孩子轉。去年夏令營觀摩期間,山長還分享過,有一次他帶著明慧去校區看望突破班體驗營的孩子。他就跟張明慧說,你去看看那些學生中,有沒有比你更厲害的,比你更愿意學習的,有沒有更符合我們清一家族言行的學生?如果有的話,我就把你丟了,認她做清一公主。其實這些都是在點滴當中,告訴孩子,我們不需要你,是你需要我們。我們隨時可以離開你,還可以生活的很好。我們把你丟了也不會給我們帶來損失,而你離開我們,你損失會很大,你可能活不了。所以我們家長不用看你的臉色,而是你要看我們的臉色,懂得我們父母的喜好,按照我們父母的喜好做。家長疑問四:孩子對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清楚,如早上起床,下一步應該疊被子,跑步,喝水,他不知道下一步該干嘛?起個床都能起半個小時。容易分神,手上在做著這件事,心里想著另外一件事,比如吃飯了,他又想著其他的事情,上課他又想著還沒畫畫。媽媽不安排他就不知道下一步干嘛。1、幫孩子列好計劃,列好每日必做事情的流程,然后貼在床頭,或者其它醒目的地方。當孩子忘記了做什么,我們可以不用告訴他做什么,而是請他去看貼在墻上的計劃或者流程。孩子慢慢就會知道在哪個時間點要做什么了。2、定好規則。如果忘記了,沒有按照流程計劃做,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如吃飯的時候,孩子又想著做其他事情,可以說:你可以去做,但是我們吃飯的時間就是12:00到12:30,過了12:30我們就要停止吃飯了,收餐了,你也不能吃了,并且其它零食也不能吃。3、孩子容易分神的話,可以通過一些運動練習,如打小球,就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打得好。家長疑問五:孩子每天作業效率低導致晚睡,中午還不睡,下午上課就打瞌睡,這種狀態她似乎沒有想改變的意思(大人心平氣和給她提醒過這樣的問題、后果及改變策略,但是作用不大)。如果說讓她承擔后果的話,是不是就讓她天天這樣直到期中考試成績出來給她當頭一棒,或者在周末班被淘汰,用這樣嚴重的后果來叫醒這個沉睡的人呢?孩子上課打瞌睡,主要原因在于沒有休息好,沒有充足的睡眠。沒有充足睡眠的原因,第一個是晚睡,第二個是不午休。
如何解決晚睡的問題?第一,規定到了時間,就熄燈睡覺了,沒完成作業,就在學校里面承擔沒有完成作業的后果,可以跟體制學校老師溝通。第二,考慮如何幫助孩子提高作業效率。如讓孩子嘗到作業效率高的甜頭,完成作業就自己安排,學習喜歡的內容。往往孩子做完作業了,家長又安排其他學習內容,特別是孩子不喜歡的,那么他可能就會拖拖拉拉。接下來解決不午休的問題。其實就是要養成作息規律,制定作息時間規則,如6點起床,如果起床太晚了,沒什么運動,中午可能確實睡不著。不午休就代表精力充沛,精力充沛就去跑5公里。家長疑問六:7歲前沒建立好父母的威信以及規則意識,現在怎么建立呢?例如:跑步時說一起做熱身運動,經常沒反應。大人沒說完話他就插嘴。如果12歲之前的話,還是有機會的。家長要把學做人放在第一位,就是先把做人的基礎學好,再學習其他知識。做人簡單一點就是“誠敬恕”,以《弟子規》作為參考也是可以的,《弟子規》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可取的。今年今日突破班錄取學生也會考核孩子的言行是否符合弟子規的標準。首先家長要重視這一塊。家長對長輩就是這樣的,長輩有什么吩咐安排,都立馬行動配合等。
另外每天跟孩子交流溝通總結談論的都是這些內容。你每天問孩子什么,其實也就代表你重視什么。每天問孩子成績怎么樣,孩子也會感受到你重視成績。每天問,做人怎么樣?孩子就知道你重視做人。最近走讀班也在讓孩子們實踐。學了《弟子規》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之后,孩子每天晚上總結自己展現出哪些符合和不符合這句話的言行。其次,第一次出現這個情況,一定引起重視,孩子每出現一次這樣的行為,就要處理解決一次。并且跟蹤落實到位,不能放過。如果經常放過,孩子可能都不會把這個作為原則了。以上是總的理念、原則。具體的情況,還是要具體分析解決。如孩子沒有規則意識,是什么原因呢?是規則漏洞?還是規則沒有得到孩子認同?又或者規則不合理?針對不同的原因,調整、完善規則,再去執行。并且溫柔而堅定地執行到位。這樣就能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如孩子對熱身運動沒有反應,其實孩子一個人對運動不太有熱情也正常。另外有可能孩子不喜歡熱身運動項目,那么就可以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熱身,然后商定做到具體數量和標準。又或者,孩子不愿意和家長一起運動,那就讓孩子自己運動,自己去跑,只要完成相應的數量就行。對于孩子插嘴,也要看孩子在什么情況下插嘴。插嘴不一定是孩子問題,是否孩子在講話的時候,他沒講完,我們就插嘴了呢?又或者我們講的太羅嗦了,重復了很多次,孩子打斷一下,不愿意聽了也是正常的。如果這樣,恰好就是我們需要反思的,要改進的。家長疑問七:家里東西不歸位,出去外面經常隨身攜帶的如傘、書、錢包、電話手表忘記拿回家后自己又哭。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孩子得到的東西太容易了,所以不知道珍惜。要幫助孩子建立付出才有回報的信念。家長只為孩子提供最基本的需求,超過基本需求的東西都需要通過勞動(為家庭服務更多)來換取,包括零花錢等。如果物品弄丟了,不能隨便再買了,也要承擔責任,自己通過勞動付出去掙回來。對于具體的家里東西不歸位的情況,可以通過反復練習的方式,幫助孩子形成習慣。如發現一次東西沒有歸位的情況,可以請他做歸位動作100次。這就是利用身體肌肉記憶幫孩子養成習慣,而不是僅僅就是說道理。對此,余世維分享過他會半夜讓孩子爬起來把物品歸位。其他一些做法也是可以的,如可以做一個表格,讓孩子每天例行檢查家里面物品有沒有歸位。當然要提前定好規則要求取得孩子認同。對于孩子哭,就讓他哭好了,鼓勵他哭,盡情哭,不要否定打壓或者不耐煩。只是哭完了,該承擔責任的還是要承擔責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