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無我篇
A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 現代漢語
天地之始,混沌為一,天地陰陽,化生萬物。萬物秉氣清靜,寂寥,保持著原來的樣子,傳達著自然大道。對于自然大道的認知,有思想文化的人,暫時叫做道,并在文化認知上叫大道。大,因為傳載天地自然之理;逝,因為任何一件自然事物都能夠看見大道的所載;遠,因為在客觀事物分類名屬界定后,可以進一步研究;反,因為任何一個階段的認知,都會體現大道循環。所以說道無處不在,天空彌漫道的痕跡,山川充滿道的影像,而人類社會也是處處有道。自然世界的廣袤領域,就是有著四大分類來構成,人類社會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人類社會進行發展,要遵循山川地理的規律,要遵循天文氣象的規律,要遵循自然大道所傳達的規律,更要遵循整個宇宙自然的發展規律。
C 各家注釋
1河上公注:謂道也,道無形混沌,而生萬物,乃在天地之前。道通行天地,無所不入,在陽不焦,托陰不腐,無不貫穿,而不危殆也。我不見道之形容,不知當何以名之。見萬物皆從道而生,故字之曰道。不知其名,強名曰大。高而無上,羅而無外,無不包容,故曰大。其為大,非若天,常在上;非若地,常在下。乃復逝去,無常處所。言遠者窮於無窮通,布氣天地,無所不通也。
2王弼注:混然不可得而知,而萬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誰之子,故先天地生。寂寞無形體也。無物之匹,故曰獨立也。返化終始不失其常、故曰不改也。周行無所不至而免殆,能生全大形也,故可以為天下母也。
3杜光庭注:在昔三氣未分,一元未立,形質猶隱,恍惚莫窮,混然首出者,惟虛極之妙本爾。洎乎孕神布化,天地生焉,萬物育焉,生之成之,故為化母。然后定以名實,顯其功用,或大或逝,或遠或返,包三才而運氣,首四大而居尊,遞為憲章,以施法度,方復混融不宰,默體自然,宣大道沖用之功,功成復歸於道本也。有物混成者,道之宗也。先天地生者,道之元也。寂兮寥兮者,道之質也。獨立而不改者,道之常也。周行而不殆者,道之用也。
4王安石注:大者,雖六合之外而不能逃其塵,毫末之小不能遺其細,故曰大曰逝。遠之極,則反于樸矣,故遠曰反。反者,反于本也。用之彌漫六虛,故曰遠,近則不離己身,故曰反。遠者,出于無極之外,不窮也;近在于己,人不見之。蓋自然者,猶免乎有因有緣矣。非因非緣,亦非自然,然道之自然,自學者觀之,則所謂妙矣。由老子觀之,則未脫乎因緣矣。然老子非不盡妙之妙,要其言 且以盡法為法,故曰道法自然。
5呂吉甫注:有炁也,有形也,有質也,而天、地、人之位分可聞也,可見也,可搏也,而耳、目、心之官辯是物也,未見炁與形質者也。炁形質渾淪而未相離者也,而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搏之不可得,則其形不可得而見也,故吾不知其名,而命之其義可言也,故字之曰道。不知其名,以心契之也。字之曰道,以義言之也。道之為物,用之則彌滿六虛,而廢之莫知其所,則大豈足以名之哉?
6蘇轍注:夫道非清非濁,非高非下,非去非來,非善非惡,混然而成體,其于人為性,故曰有物混成。此未有知其生者,蓋湛然常存,而天地生于其中耳。道本無名,圣人見萬物之無不由也,故字之曰道。見萬物之莫能加也,故強為之名曰大。然世之人習知三者之大,而不信道之大也。故以實告之,人不若地,地不若天,天不若道,道不若自然。然使人一日復性,則此三者人皆足以盡之矣。
7時雍注: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曰混淪,有物混成,則混淪而未相離者是已。形變之始而為一,一生天地,故曰先天地生。道判渾淪,天地始分,天得乎道,運而無積,故大曰逝。輕清為天,重濁為地,天運無積,地大無隅,故逝曰遠。天地含精,萬物化生,降本流末,離道滋甚,故遠曰反。唯圣人獨立於萬物之上,化萬物而物之所不能累,與道同體,與天地同功。自渾淪之始,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一生天地,天地生萬物,若能反此法之,欲歸初始,復契自然矣。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8邵若愚注:大道虛無也。虛無無物,自然生有,以一氣為有物之稱,天地萬類,普因一氣而混成,先在天地陰陽也以前生。寂兮言無聲也,寥兮言無形也,獨立於萬物之上而不改易也,周行六合而不殆止也,萬物皆自一生,可以為天下母。雖云有物,寂兮寥兮,亦是無稱之稱。人以五常百行修身,而從謙下由取法於地,地之生育取法於天,天之運化取法於一氣之道,一氣之道取法於虛無自然。
9王夫之注:形象有間,道無間。道不擇有,亦不擇無,與之俱往。往而不息于往,故為逝,為遠,與之俱往矣。住而不悖其來,與之俱來,則逝遠之即反也。道既已如斯矣,法道者亦乘乘然而與之往來。而與之往來者,守常而天下自復,蓋不憂其數而不給矣。
10林虞齋注:有物混成,道也,無極而太極也。其生在天地之先,言天地自是而出也。寂兮寥兮,不可見也。獨立而不改,常久而不易也。周行而不殆,行健而不息也。可以為天下母,天下萬物之所由生也。吾不知其名,不可得而名也。
D本注
1本篇為無我篇之十一。闡明道的本質,以及在宇宙自然,天地萬物和人類社會中道存在的規律,如果認知道,必須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體系中逐步學習,體悟,進而正確認知自然之大道所在。
2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即是常言之“象帝之先“。明先天五太之太初,環環扣于大道,雖言論于人類社會,而太初之始,化人類社會之初,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3寂兮寥兮,狀寫自然大道形態,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獨在天地間寂然,寥寂存在,別對于春臺之熙熙攘攘。
4名道,何為道?為大,大則天地之有,寥寂而獨清,非為人知所察;為逝,逝則抬眼即可見,伸手即可觸,平凡普通,人人皆見皆知;為遠,遠則天生化,地造就,社會成之,文化見之;為反,反則返回大道之本,每一環節,皆可返于大道,體現大道之所在。
5大,非現代漢語之大,大者形容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則為大。先秦時期的漢語,非后世用之漢語,有著非常強烈的言簡意賅的特點,同時又巧妙使用假借,通假的語言,來描繪事物,闡明道理,后世認知錯誤,以當下語言,通解于老子,不察語言之變化,忘卻道之本原。以道用道,行天人合一,則無我而有道,有我必無道。
6域,非城非國,而為宇宙之間。明于道,返于道,故有四大,即是四大分類體系,皆從于自然大道,名屬之別,于此分類清楚,非后世淺薄之論。明達人,地,天,自然,四大分類下再分,名屬之別已清,進入四大分類下再分系統,可為研究事情之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