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參加了一次年齡均超過60歲阿姨們的家庭聚會,她們是打小就在一起的鄰居和同學。那天阿姨們個個精心打扮了番,精神矍鑠,暢談著各自近一年來的家庭生活,風趣事務,興奮處不時哈哈大笑。
她們齊手包餃子,共同燒各自拿手好菜,滿屋子的友情在不斷發酵,那一刻,我被阿姨們的夕陽生活深深感染。潘辰瑤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可越來越多的都市女性不太愿意人們稱她們為婦女,覺得把她們喊老了,喊俗了。她們更喜歡人們叫她們女孩子、小姐姐、大美女;最忌諱有人喊她們叫“中國大媽”,包括那些上了年紀的阿姨們。
但“中國大媽”的稱呼據說已經走出了國門。據2013年的《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中老年女性對金價走低十分敏感,抓住機會大量搶購黃金飾品,導致國際金價創下當年最大單日漲幅,為此《華爾街日報》專門創造了“dama”這個新詞。后來有好事者謊稱“中國大媽”一詞收進了《牛津詞典》,還煞有介事地杜撰了注釋:“中國的中老年女性,大多數偏胖,精神飽滿,聲音大;走路成堆,排隊加塞;較富余,喜購物,裝束臃腫。標配:墨鏡,鮮艷絲巾,熱衷拍照,站姿為剪刀腿。”
就這樣,“中國大媽”幾乎一夜之間成了“網紅”,隱含了一些人對當下中老年女性公共形象和文明素質的批評態度。但用這樣一個貌似中性的詞匯來調侃整個中國的年長女性,明顯帶有歧視色彩,缺乏起碼的善意與尊重。
環顧周圍的年長女性,她們青少年時代正值社會動亂,經歷了生活的貧窮和教育的缺失,造成今天她們的文明素養和生活品味可能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但對生活的熱愛始終沒有改變。她們跳廣場舞、走旗袍秀、披彩絲巾、曬自拍照,難道不正是一種與時俱進和自我完善嗎?體現了獲得感、滿足感、幸福感的充分,這是中國社會安定祥和的具體折射。
請給她們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吧!讓我們祝她們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