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1
眼鏡店里,兩對母子正在對話。
兒子1滿眼淚痕跑回家:“媽媽,XXX三個人打我。”
母親1忙著手中的活兒,頭也不抬:“給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要去和別人玩。要么就給我狠狠打回去,打他們個落花流水、措手不及,即使頭破血流也沒有關系。你個子這么高,拳頭這么硬,力氣這么大,誰能打過你?男子漢大丈夫,別動不動就跑回來告狀,你越跑他們打你越狠,他們還會從心底里瞧不起你,認為你是懦夫,你是逃兵。”母親1狂風暴雨般怒罵一通后話鋒一轉:“作業完成了嗎?誰允許你出去玩啦?”
兒子1一邊抽泣一邊囁嚅:“還沒有。”
母親1聲音又提高了八度:“不虧,死小子,謝謝他們替我教訓你,只是打的輕了點兒。作業沒做完,就敢到處亂跑,這就是報應。”
兒子1委屈地反駁:“我只剩下一道不會做的題了。”
母親1聲嘶力竭:“不會做?你思考了嗎?長的腦子干啥的?只是打架的?”稍頓,她神色緩和了點兒,把手中做好的眼鏡遞給母親2,換了一種溫柔的腔調:“瞧你家兒子多乖,干凈、大方,我就喜歡這樣的孩子。”
母親2笑容滿面:“是啊,孩子早上心疼我,喝包酸奶就上學了,從不讓我起床給他做飯。”
兒子2聞聽糾正道:“媽媽,是您早上不愿意早起,怎么就變成我不吃飯了?你除過煮雞蛋、蒸雞蛋、煎雞蛋、燉雞蛋、沖雞蛋之外,你還做過什么早飯?簡單一句話,咱家的早飯永遠是開水加雞蛋!”
母親2急紅了臉,連連辯解:“雞蛋多有營養呀!我們小時候只有過生日才能盼到一枚煮雞蛋!”
母親1和母親2開始交流養兒子的種種不易,總結兒子的種種毛病。從吃飯挑食到寫作業磨蹭,從脾氣不好到走路不能挺胸,從喜歡吃零食到玩游戲上癮,從考試成績差到狹隘自私的品行……
之后,兒子1繼續在角落里低聲啜泣,兒子2百無聊賴地翻看著媽媽的手機,我則在等待的過程中忐忑不安地反思自己。古語有云:“孩子是自己的好。”可在職場打拼的媽媽們,勞累一天之后,有多少人能真正走進孩子的靈魂,讀懂孩子的內心?
2
《家庭教育的捷徑,以心養心》中講到,和孩子交流一定要聽懂他們的言外之意、話外之音。最近我深有感悟。
“媽媽,今天上體育課,我投籃的成績不太好,1分鐘只投進8個。”女兒向我“抱怨”。
“1分鐘投進8個?真是神手一個!從兩個月前的1分鐘投進0個到現在1分鐘投進8個,那真是幾何倍增長,實現了質的飛躍!”我眉飛色舞地恭喜她:“照此計算,1分鐘投進2個是滿分,你就可以得4個滿分了。”
女兒見我連連夸獎,得意之色溢于言表。“嗨,那天老師讓我示范,1分鐘之內我投19中11,可惜以后就不行了。”
“你中球概率這么高,同學們有沒有羨慕嫉妒恨?”老公插話。
“那是自然,誰讓他們不按照老師要求練習,天天偷懶呢!當然,上網課期間我們都屬于渾水摸魚型,只是我睡睡摸摸,很多人則是睡夢里摸摸。這真應了一句話,所有偷過的懶都會變成打臉的巴掌。如果再上網課,我可不敢故伎重演了。”女兒一邊嘚瑟一邊總結。
“媽媽,今天嚇死我了,走在臺階上咯吱咯吱響,我真擔心它成為斷橋。謝天謝地,我平安上去了,下來時卻踢到一根電線,差點被絆倒。”女兒繪聲繪色向我描述。
“臺階,咯吱咯吱響。”當我正想打破砂鍋問到底時忽然茅塞頓開:“上領獎臺了?恭喜你!”
“老媽,你怎么知道?獎狀我不知塞到哪里去了。一模考試我們學校全市前100名有35個,校長鼓勵大家中招考試再入圍5個,這樣進入高中后平均每個實驗班就可以有20名沁園學子!”女兒滔滔不絕,一邊感嘆化學43分實在太低一邊總結學習的得與失。
“媽媽,這幾天上數學課,我最喜歡看數學老師的腳了。那雙腳小巧玲瓏,鞋子漂亮無比,腳在鞋子的點綴下更加迷人。”女兒兩眼放光,由衷贊嘆,似乎老師的腳就在眼前。
“你可以告訴老師呀!”我鼓勵她。
“天呀,上課期間我不專心聽講,卻在暗暗欣賞老師的腳,老師知道了會批評我的。”她語氣一轉:“不過我實在控制不住自己,老師的腳的確太美了!她的高跟鞋可能為了增加穩定性,下邊還加上一個方方的鞋跟。我們看到老師生病期間還堅持站立幾十分鐘,一絲不茍給我們上課,我就更加喜歡老師的腳了。”女兒一口氣講了好幾分鐘還意猶未盡。
“我們班里的XXX,憑借一張情侶照,同時網戀了兩個女生。那兩個可憐的女孩呀,如果知道XXX的為人,一定會傷心欲絕。他上課總喜歡出風頭,總想挑戰老師的極限,把課堂弄得一團糟后,連累我們都跟著受訓。更糟糕的是,我們一組四人打掃衛生區,從來沒有見過他的身影。老師規定,如果一次被罰,就得連續打掃一周,撇下他的任務不管,吃苦受累的還是我們。反正我們也向老師反映過,我勸導組員,把打掃衛生看成減肥運動,一舉兩得豈不善哉?”
“我最討厭的事情就是,有人把辣條袋子直接扔在地上,油乎乎的;還有人把空奶瓶倒放在別人課桌上,奶漬流得到處都是。隨手扔垃圾,真該提高一下素質。”
……
類似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女兒在餐桌上每天都會吐槽,有時是為了尋求幫助,有時是為了得到表揚,有時是為了一吐為快。我則盡我所能認真傾聽、耐心解答,努力捕獲“弦外之音”。
3
可能所有的對話中都隱藏著孩子小小的秘密或者大大的企求,就如兒子1想尋求安慰,兒子2想換換口味,女兒故意給我設置伏筆。這些我以前并未在意,如今卻深有體會。
“當媽,就要做孩子肚子里的一條蛔蟲,知曉他所有的小心思、小煩惱、小確幸、小秘密。”就讓我們從“對話”開始,努力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