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情簡介
2013年12月31日10時許,犯罪嫌疑人蔣某竄至S縣城新輝路法院廣場附近,發現被害人趙某駕駛一輛本田CRV停在路邊,蔣某持玩具手槍將被害人嚇跑后,將車開走,后將車輛遺棄在皮具工貿園,并拿走車上的一件羽絨服及一個女式手提包。
2013年12月31日14時許,犯罪嫌疑人蔣某竄至S縣金龍大道中國銀行附近,發現被害人禹某駕駛一輛本田轎車停在路邊,蔣某持玩具手槍上車脅迫被害人駕駛車輛到永吉紅包廠附近。搶走該被害人禹某人民幣7000余元及三星手機一臺后,讓被害人下車并對被害人講:“你不要報警,你的車我會放在S縣汽車西站附近”,蔣某將車開走,后將車遺棄在錦繡路。
二、分歧意見
對于劫取機動車輛當做犯罪工具或者逃跑工具使用的行為如何定性,是司法實踐中有爭議的問題。
一種意見認為:行為人劫取機動車輛的目的并不是非法占有,行為人之所以將車開走是為了盡快離開案發現場,臨時使用,一般會將其丟棄,這種行為不符合搶劫罪的特征,不宜以搶劫罪定罪處罰。
另一種意見認為:雖然行為人劫取機動車輛的目的并不是非法占有,并且明確對被害人講明會將車遺棄在某一個特定的地方,但是行為人將車開離案發現場,事實上已經占有了他人財物,脫離了被害人實際控制,使車輛處于不安全狀態。
筆者認為,應將劫取車輛的行為定性為搶劫,所劫車輛價值計入搶劫數額,理由如下:
第一,該行為符合搶劫罪的構成要件。行為人以暴力或脅迫的方法劫取機動車輛的行為并不是出于法律意義上的使用目的而是將其作為實施其他犯罪的工具非法占有,一般用后即予毀棄,基本上不存在返還的情形,本質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觀上侵害了他人的人身、財產權益,符合搶劫罪的特征。同時在該案中行為人蔣某之所以不承認具有非法占有車輛的主觀故意,是為了逃避法律更嚴厲的制裁。
第二,任何侵財性案件,行為人都不可能實際取得財產所有權而占有該財物,犯罪行為只能對所有權權能造成侵害。法律規定的所有權的侵害實際上是對某一財物占有、使用、受益、處分等部分權能的侵害。在本案中,行為人蔣某為逃離案發現場,劫車而逃,并將車遺棄,被劫車輛實際已經脫離所有人的實際控制,且已被蔣某實際占有、使用,棄車而去這一情節并不影響搶劫犯罪事實的形成。
第三,將該行為定性為搶劫,符合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第(三)項的規定對于為了盜竊其他財務或實施其他犯罪盜竊機動車輛的行為,應以盜竊罪定罪處罰或以盜竊與之所犯之罪實行數罪并罰。據此,《兩搶意見》第六條第二款規定:“為搶劫其他財物,劫取機動車輛當作犯罪工具或者逃跑工具使用的,被劫取機動車輛的價值計入搶劫數額;為實施搶劫以外其他犯罪劫取機動車輛的,以搶劫罪和實施的其他犯罪實行數罪并罰。”所以筆者認為《兩搶意見》并未明確規定劫取機動車應當具有非法占有機動車的目的,只是針對劫取機動車輛的行為以及該機動車輛的價值應計入搶劫數額進行了規定,因此該案不應過多的強調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應重點考察客觀上所實施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