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秋節放假的第一天,盡管很多法院人還在迎接執行難大檢查的加班中,兩則法檢新聞卻在法律圈、新聞界引發熱議:一是某檢察院主持和解一起未成年人強奸案件,贏得了犯罪嫌疑人錦旗表彰,檢察院則作為檢察好故事大力宣揚;二是某法院給司法廳送出律師表揚信,贊揚后者指派的辯護律師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做被告人認罪悔罪的思想工作,最終服從了法院判決。
這兩則新聞,均來自法檢單位正式行文對外發布。要知道,在體制內,對外發文,都是要經過立項、擬稿、審核、簽字、發布一系列嚴格流程的。可見,兩則新聞的立意到行文,應該是獲得了涉事法檢部門的一致同意。為何會引發如此大的社會反響?難道是法檢一大幫人頭腦簡單,法律意識淡漠?
一
基本案情是:16歲少年強奸了17歲少女,還害得少女患上傳染性疾病,急需治療。檢察官的處理方法是:聯系當地調解委員會,將雙方的父母叫到一起進行和解,最終,強奸案雙方自愿簽訂了8萬元的和解協議書后“冰釋前嫌”,檢察官在新學期開學前將逮捕措施變更為取保候審,犯罪嫌疑人得以繼續上學。事后,犯罪嫌疑人母親給檢察院送來了錦旗,上書“執法為民、盡職盡責、情系少年、傾心相助”。
引發關注后,有人稱,是檢察機關宣傳部門業務不精,報道有誤,其實案件并未完結,非花錢事了,取保候審也不是無罪釋放。有法律人指出,無論適用現行哪條刑法、刑訴法規定,強奸案這種重罪,也不能適用刑事和解制度的。
更多的民眾是依常理分析,檢察機關是代表國家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的 ,怎么會站到犯罪嫌疑人角度考慮如何減輕罪責,最后贏得犯罪嫌疑人感謝?以后,檢察機關處處為犯罪犯罪嫌疑人考慮,誰來代表國家從重從嚴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責任?
二
一起副部級官員受賄案件中,司法局指定兩名律師出庭辯護。在辯護工作中,律師配合法院做好審理工作,耐心做被告人思想工作,使被告人當庭認罪悔罪,最終,律師的辯護工作贏得了法院的肯定,特意給司法廳寄出表揚信一封。
有律師指出,負責任的律師應該是替做被告人罪輕或無罪的辯護,法院應該是保持中立,居中裁判,保障律師行使辯護權,怎么會出現,法院提倡辯護律師做當事人工作認罪悔罪的局面?什么時候配合法院審判工作需要、為法院判決做被告人思想工作成了律師提倡的工作內容?
更多的民眾是依常理分析,律師是被告人請來對抗公檢法,保障自己權益替自己給公檢法挑錯、監督司法機關依法公正辦案的。如果辯護律師都不提異議,服從法院、檢察院的安排,那么當事人的權益誰來保護,誰來主張,請律師還有什么價值?
三
法官、檢察官是國家培養的職業法律人,法律法規應該是爛熟于胸,但時不時爆出的涉法新聞,不光是法理上站不住腳,就連在不通法理的人看來,連常理都講不通。這是為何?
有人解釋是宣傳部門不同業務,但要知道,宣傳部門不是閉門造車,沒有案件處理結果和業務部門的辦案過程,怎么會有宣傳材料和表揚信出爐?
與宣傳部門閉門造車無關,但卻與法檢部門的宣傳工作指導思想有關。
一直以來,占領涉法輿論陣線高地、減少案件處理質疑聲、樹立司法部門辦案權威地位,是法檢部門宣傳工作的首要任務。如何是自己的案件處理樹立權威、減少異議?當事人服判息訴、握手言和,無疑是和諧司法的最有力證明,事后當事人能送上錦旗,無異于蓋章背書。
于是乎,我們就看到了檢察機關熱衷于刑事案件搞和解,承辦檢察官笑容滿面的接受犯罪嫌疑人送的錦旗;法官熱衷于希望辯護律師配合工作,保證庭審順利進行,被告認罪悔罪不上訴。至于具體案件辦理的社會影響、示范效果,成了次要考慮方面,畢竟,不是每個案件都會引發社會關注、公眾評議,保證個案當事人不鬧不訪,才是當務之急。
也許前面兩則新聞的法檢工作方式方法由來已久,而且歷來有效,但那都是建立在以往政法媒體唯一灌輸的年代。互聯網時代,司法公開與人人評議的結合,單個案件的處理、案件報道的宣傳,不再是案件當事人認可就能完結,還有經得起時間和民眾的評議。
法律和司法的社會引導作用,使得每個司法案件處理過程及結果,從來影響的不僅是個案,更影響到每個民眾的司法認知和法律信仰。這也是現如今司法部門案件處理受到民眾空前關注的原因吧。
案件處理達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現如今,已經具有絕非空話的現實意義。個案處理獲得社會民眾在情理法上認可,考驗著每個法檢官的專業素養和司法能力,更是法檢機關依法治國進程中面臨的司法職能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