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指出:“教育孩子,父母首先話要少!”
在她看來,教育孩子要多在6歲之前,這時候父母的嘮叨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后,父母的這類話語,對孩子來說就是垃圾!
在李玫瑾教授看來:在6歲以前,孩子還沒有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對父母的依賴最為嚴重。這時候,父母就算是批評教育,孩子頂多也就是哭鬧一下,也并不會撒潑打滾;父母的許多話,對這時候的孩子來說,就是生活的簡單道理,是圣旨!
因此在孩子六歲前,需要家長為他定立“規矩”對其行為進行規范,以免孩子為所欲為。定立“規矩”時為了幫助孩子判斷自己言行正確與否,對其以后的人際關系發展也有很大的正面意義。
那么,家長應該為孩子定立什么樣的規矩?
第一:不可以拿別人的東西
6歲前的孩子很難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所以只要是他喜歡的東西,就會毫不猶豫地拿來。
因此需要家長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識,明確告訴孩子“你的”、“我的”,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如果需要必須要遵從別人的同意,而自己的東西歸自己支配,這樣孩子長大后才更懂得尊重別人。
第二:不可以打擾別人
孩子有需求時,總會纏著家長,不管家長在做什么就被毫不猶豫地打斷,如果長期這樣,家長也不拒絕孩子,會讓孩子養成不顧一切打擾別人、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
如果孩子有這種習慣,家長要隨時糾正,讓孩子知道隨便打擾別人是很不禮貌的,并且讓他換位思考,自己被打擾也會很不開心,并立下規矩。這樣的規矩能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也會讓他變得更加善解人意。
第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經常又很多家長向豆媽吐槽:說他家孩子,都上初中,連基本家務都不會做、別人家孩子上小學都會自己做飯了等等,那爸爸媽媽們,在孩子六歲前,你讓孩子參與過家務嗎?告訴過他們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嗎?因此,父母在孩子六歲前讓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從吃飯、洗手、上廁所,到整理玩具、衣服等。
當然,這需要父母耐心的指導。父母也應該相信他們的孩子,給他們鍛煉的機會和空間,這樣他們就能在孩子上小學后更快地適應學校生活。
第四:先來后到
現在在家里,基本都是一堆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父母總是讓孩子優先,孩子很容易見到喜歡玩的東西,無視規則,上來就搶,很容易在人際交往中受傷,孩子上幼兒園后會不適應先來后到的原則,所以在家家長就要開始培養。
不妨多帶著孩子去體驗生活中的排隊場景,餐廳排隊吃飯、電影院排隊等待入場,讓孩子明白在排隊時耐心等待的意義:“世界不是圍著你一個人轉,你也需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
先來后到是文明,也是規則。
第五:從哪里拿的東西放回哪里
在豆包一歲時,我就向他灌輸不玩的玩具要放回原處,有人會問,一歲的小孩能聽懂嗎?開始確實聽不懂,每次豆包玩完玩具后我會演示怎么收玩具,經常性提醒孩子就會養成,如果你不說,孩子估計成年了也不知道,因此,好習慣要從小培養。
其實6歲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東西,只是爸爸媽媽的寵愛和遷就,讓他失去了鍛煉自己的機會。
不妨就給他立下規矩,每次玩完之后都要自己收拾玩具,寫完作業要收拾書桌等等,讓他學會從哪里拿的東西放回哪里。
這樣的規則能讓孩子學會照顧環境,最終形成的是對環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養。
豆媽說:
家長就像孩子的一面鏡子,家長想要孩子遵守規矩,首先爸爸媽媽要做到,否則某天孩子會很不樂意的質問你:“為什么你辦不到的事情,強迫我做呢?”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當你發現孩子不懂禮貌或者常常犯錯不聽話的時候,請看看自己是否也經常如此。
希望這次的育兒分享對大家有幫助,如果大家有什么問題也可以留言給我,咱們一個個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