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經鎮痛湯治三叉神經痛
【方藥組成】
龍膽草12克 生梔子10克 黃芩10克 柴胡10克 生地黃24克 車前子10克 生石膏20克 天麻15克 白芍20克 川芎20克 蜈蚣2條 全蟲3克(研末沖服) 甘草10克
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
【主治】三叉神經痛屬肝火上擾者。癥見顏面陣陣發作性劇痛、眩暈、面紅目赤、耳鳴口苦、心煩易怒、少寐多夢、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弦數。
【臨證加減】
眩暈明顯者加菊花12克,鉤藤18克,珍珠母24克;
面部抽搐者加地龍15克,僵蠶18克,龍齒30克;
口渴津傷者加知母6克,麥冬15克,蘆根15克;
便秘者加生大黃10克;反復
發作,久痛如烙,屢治不愈者加桃仁12克,紅花10克,延胡索25克;
疼痛劇烈者加乳香10克,沒藥10克,姜黃10克。
【注意】蜈蚣頭部藥力最強,故當全用,而不必去頭足;全蟲價較昂貴,故采用研末沖服法,以充分發揮藥效。本方對肝火上擾型三叉神經痛最為適用。對陰虛陽亢型,胃熱上攻型,在此方基礎上酌情化裁,亦可取得較好療效。
【來源】
本方錄自《國家級名醫秘驗方》一書。本方是唐山市中醫院院長諸云龍主任醫師多年治療三叉神經痛經驗良方。
【病案舉例】
葉白玉,女,62歲,2005年8月12日初診。患者右側面部陣發性劇痛已三年,反復發作。曾在唐山多所醫院就診,均診斷為三叉神經痛,用多種中西藥物治療均無明顯效果。此次發作10余天,每天頻繁發作。發作時,面部呈針刺、刀割樣劇痛,痛不欲生,常因洗臉、刷牙、咀嚼而引發。故不敢洗臉、刷牙、吃飯。頭痛目赤、口苦脅痛、煩躁易怒、便秘、溲黃、舌紅、畜黃、脈弦數。
診斷:三叉神經痛,肝火上擾型。
治法:清肝瀉火,熄風止痛。
方藥:三叉神經止痛湯加減。
處方:
龍膽草12克 生梔子10克 黃芩10克
柴胡10克 生地24克 車前子10克
天麻15克 白芍20克 川芎20克
僵蠶18克 蜈蚣2條 全蟲3克(研末沖服)
桃仁12克 紅花10克 生大黃10克(后下) 甘草10克
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2次分服。
服用2劑后,疼痛減輕;服用一周后,疼痛大減,發作次數明顯減少;連服3周后,疼痛已止,諸癥悉除。以后隨訪一年余,未復發。
頭風三合湯治三叉神經痛
【方藥組成】
白附子10克 僵蠶10克 全蟲6克 蟬蛻6克 地龍15克 李根皮30克 白芍20克 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各服1次。
【臨證加減】
兼風寒表證者,加防風、白芷各10克;
風熱表證者,加薄荷、鉤藤各10克;
肝火甚者,加龍膽草、黃梔子各10克;
血淤甚者,加桃仁10克,紅花10克,水蛭3克;
肝腎陰虛者,加枸杞、女貞子各15克;
失眠多夢,加夜交藤、龍骨各30克。
本方治療三叉神經痛,需注意兩點:李根皮以鮮者為佳;全蟲、蟬蛻應研末吞服方效。
【來源】
本方錄自《國家級名醫秘驗方》一書。本方是湖南省衡陽縣中醫院主任醫師,全國老中醫藥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張邦福主任醫師經驗方。
【病案舉例】
王××,女,53歲。2005年4月1 1日,因左側面部陣發性短暫刺痛近二個月,加重5天而來就診。診見患者左側面部肌肉抽動,每次歷時約25秒左右,患者呻吟叫痛,面部潮紅,用力壓按痛點方可緩解。就診前已在某大學附屬醫院按三叉神經痛住院治療4天,療效不顯。舌質紅,苔黃,脈弦數。證屬風火相煽,痰淤阻絡。
方用頭風三合湯原方連服三劑,自述局部疼痛已能忍受,發作次數減少。但痛處麻木、灼熱、迸食或言語仍可引發疼痛。上方加紅花10克,水蛭3克,再服5劑,諸癥均消。后予杞菊地黃湯加僵蠶、全蝎、蟬蛻諸藥,調理善后。
龍膽瀉肝湯加減治三叉神經痛
【方藥組成】
生地黃25克 梔子10克 柴胡10克 黃芩10克 龍膽草10克 當歸10克 川芎6克 地龍10克 蜈蚣3條 全蟲5克 白芍12克 細辛5克 白蒺藜30克 甘草3克
【來源】
本方錄自《疑難雜病治驗錄》一書。本方是四川名醫李昌達主任醫師治療三叉神經痛經驗良方。
【病案舉例】
彭××,男,24歲,農民,1977年3月26日初診。
自訴:自1973年開始,右邊臉痛已五年。初不甚劇,一日之內只發作1~2次,后漸頻繁,日發十數次至數十次。開始痛的時間短暫,瞬即消失,以后痛的時間增長,達數分鐘之久。痛如刀割、面部肌肉跳動、流淚、流口水、呼號叫苦,說痛就痛,不分時間。西醫診為三叉神經痛,做過封閉治療不效,轉服中藥數百劑仍不效。又用燈花灸,右邊臉已燒爛,痛不能止,因來求治。
檢查:診脈弦數,舌質紅,無苔,口極苦,喝水都苦,心煩易怒。患側皮膚焦黑,形體尚壯,食欲尚佳,二便正常,無其他不適。
辨證:肝膽火盛,風邪襲絡。
治法:清肝火,泄膽熱,祛風通絡。
處方:龍膽瀉肝湯加減。
生地黃25克 梔子10克 柴胡10克
黃芩10克 龍膽草10克 當歸10克
川芎6克 地龍10克 蜈蚣3條
全蝎5克 白芍12克 細辛5克
白蒺藜30克 甘草3克
4月2日二診:病人諸癥悉減,效不更方,按原方再服2劑。
4月9日三診:除口微苦,頭微脹外,諸瘟悉平。
處方:龍膽瀉肝湯加減:
柴胡12克 黃芩15克 生地黃20克
菊花10克 當歸10克 川芎6克
白芍15克 僵蠶10克 地龍10克
甘草3克 白蒺藜20克 蔓荊子10克
二劑,水煎服,早晚分二次服。
搜風蠲痛湯治三叉神經痛
【方藥組成】
川芎10克 全蝎3克 蜈蚣2條 荊芥6克 防風10克 白芷10克 細辛2克 羌活6克 甘草6克
每日一劑,水煎服,分2次服。
【臨證加減】
(1)肝胃熱盛,熱極生風,舌紅苔黃,脈弦數者加草決明15克,鉤藤9克。
(2)肝風頭痛,眩暈甚者加天麻12克、鉤藤10克。
(3)肝火頭痛,伴口苦咽干,舌苔黃膩者加龍膽草9克,梔子6克。
(4)肝腎陰虛生風頭痛,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加生地12克,首烏12克。
(5)氣滯血淤,熱淤生風,頭痛,舌質紫而瘀暗,脈弦澀者,加赤芍9克,丹參9克,桃仁9克。
(6)血虛生風,頭痛,氣血虧虛,面色無華,舌淡,苔薄白,脈細無力者加當歸9克,熟地9克,枸杞子9克。
(7)氣虛而伴短氣神疲者,加黃芪15克,黨參12克。
(8)濕熱偏甚,舌苔黃膩者,加川連3克,夏枯草9克。
(9)熱象明顯、面紅耳赤者,加龍膽草6克,生牡蠣15克。
(10)痰濕重,舌苔白厚者,加制半夏9克,茯苓10克。
【在外風方面】
(l)風寒挾濕頭痛,或頭痛劇烈者,羌活使用劑量可加至9克重。
(2)寒厥頭痛者,加川烏6克。
(3)風熱頭痛目赤者,加蔓荊子9克,菊花10克。
(4)風濕頭痛如裹,并以前額為主者,羌活使用劑量可加重9克。
(5)左側頭痛甚者,加柴胡5克,連翹9克。
(6)右側頭痛甚者,加白芍12克。
(7)眉棱骨疼痛甚者,加藁本6克。
(8)兩眼及頭巔頂脹痛者,加石決明15克。
(9)耳后、頸側前脈脹痛者,加僵蠶9克,鉤藤10克。
【來源】
本錄自《祛風藥治療頑癥》一書。“搜風蠲痛湯”是湖北名醫李凌川教授治療慢性頑固性頭痛的一張功專力雄的祛風緩痙方劑。具有鎮痙、鎮靜、鎮痛的作用。本方只要臨床加減,可以治療一切偏正頭痛、三叉神經痛、血管性頭痛,療效卓著。
【病案舉例】
褚××,女,43歲,農民,1976年3月5日就診。
主訴:自覺頭痛,牙痛2月余。經××醫院檢查,診斷為三叉神經痛。服止痛片能控制10余分鐘,過后又逐漸加劇。診療時患者呻吟痛楚、右頰部觸按更痛,舌苔薄白,脈弦緊。
辨證為風邪侵犯陽明經所致。
治療用搜風蠲痛湯加葛根12克,蟬衣6克,鉤藤10克,水煎服,一日二次。
服藥3劑后痛止。復診以原方帶藥3劑回鄉。后詢其同鄉,痛已痙愈,至今未見復發。
馬蝎蜈僵湯治三叉神經痛
【方藥組成】
海馬3條 全蝎6克 蜈蚣3條 僵蠶10克 川芎12克 天麻12克 羌活9克 鉤藤(后下)18克 石決明(先煎)30克 毛冬青30克
【臨證加減】
寒重者,加制川烏3克,北細辛3克;
熱者,加生石膏30克,水牛角30克;
陰虛者,加龜板30克,女貞子20克;
陽虛者,加黃芪30克,桂枝6克;
面部肌肉抽動者,加白附子6克,珍珠母30克等。
【來源】
本方選自《現代名中醫頭痛頭暈治療絕技》一書。該方為江蘇濱海縣中醫院李浩洲醫師自擬方,治療多例三叉神經痛,均獲痊愈。
【病案舉例】
張××,女,56歲。1979年發生左側頭面部疼痛,反復發作,久治無效。診為三叉神經痛。發作時呈陣發性刀剖樣劇烈頭面部疼痛,每次持續l~2分鐘,日發3~4次,常突然發作,又突然停止疼痛。經中西藥及針刺等治療后,病情未見好轉,并且日漸加劇。于1981年起,上述部位疼痛更加嚴重,并向腦后和項下發展(三叉神經經由第一分支向第二分支分布區域發展),日發7~8次,持續時間延長到5~15分鐘不等。甚至連刷牙、洗臉和大聲笑均會誘發頭疼。屢用維生素、鎮靜、鎮痛、針灸及封閉等法治療,均未得到好轉。患者懼怕手術和后遺癥,于1981年6月待來服中藥治療。
辨證:肝陽上亢、風痰阻絡所致頑固頭痛。
治法:平肝潛陽、搜風逐血佐化痰通絡。
方藥:馬蝎蜈僵湯。處方:
海馬3條 全蝎6克 蜈蚣3條
僵蠶10克 川芎12克 天麻12克
羌活9克 鉤藤(后下)18克 石決明(先煎)30克
毛冬青30克
8劑,水煎服,一日二次。
復診:服藥后自覺癥狀減輕,頭面痛已減七成,睡眠亦好。
藥合病機,依前法續服8劑后,諸癥悉除而愈。隨訪2年未復發。
偏頭痛經驗方治三叉神經痛
【方藥組成】
全蟲6克 蜈蚣3條 白芷15克 僵蠶15克 白附子9克 羌活9克 防風9克 天麻9克 川芎9克 何首烏18克 當歸12克
上藥先用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藥煎兩次,將藥汁混合。每日一劑,分2次服。
【來源】
本方錄自《中國當代名醫驗方大全》一書。本方是河北中醫學院田乃庚教授治療三叉神經癰、偏頭痛經驗良方。
【臨證加減】
(1)屬寒者,加制川烏3克,細辛6克;
(2)屬熱者,加黃芩12克,生石膏24克;
(3)陰血不足明顯者,重用首烏、當歸;
(4)陽亢脈弦者,加白芍18克,石決明30克。
由于本方以風藥為主,不宜久服,頭痛緩解后應改用扶正固本方藥鞏固療效。
【病案舉例】
林××,女,48歲,1986年3月15日初診。患者右側頭面部陣發性疼痛14年。診為右側三叉神經痛。發作時,右側面部呈燒灼樣劇痛,甚至面肌痙攣、流淚、流涎。此次發作6天,每日發作數次及十數次,疼痛持續數分鐘自行緩解。常因飲食物熱、情緒激動,以及刷牙,或觸及面部而誘發。伴頭暈耳鳴,口苦喜冷飲,煩躁易怒,溲黃,便秘,舌紅苔黃,脈弦而滑。
證屬肝火沖逆,風痰上擾。
治宜柔肝息風,化痰、清熱、瀉火。
治宜上方去白芷、羌活,加白芍、黃芩、石膏、大黃。連服10劑,大便已通,頭痛發作次數減少,發作亦輕。上方去大黃,繼服12劑,頭面部疼痛基本控制,諸癥緩解。改以養血為主,輔佐祛風藥已鞏固。又服8劑,頭痛止而停藥。
圖書名稱:疼痛妙方絕技精粹
圖書作者:劉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