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0日
王守仁的一生都是在不斷的打磨自己,修心養性,在為官上剛直不阿,在講學上以心學為本,在人生的后期就染上了肺病,可是在1528年平亂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還鄉,推薦勛陽巡撫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復就回去了。1529年1月9日8時(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時)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今江西省大余縣境內)舟中。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喪過江西境內,軍民都穿著麻衣哭送守仁。先前因平定寧王叛亂封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隆慶時追贈新建侯,謚文成。萬歷十二年從祀于孔廟。
王守仁去世后,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大學問》。作品收錄于《明史》、《古文觀止》;在這里我們可說一說:王守仁學術思想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始泛濫于辭章,繼出入于佛老,最后歸本于孔孟,建立了知行合一說。首先是盡去枝葉,一意本原,即以心為本除去格物致知等向外工夫,其方法是默坐澄心,收斂此心;其次是江西平定宸濠以后“專提致良知三字”,認為良知即是心之本體,故不必專以默坐澄心為目的,良知自能收斂,自能發散;最后是退隱在故鄉的晚年,思想完全成熟,時時知是知非,時時無是無非,開口即得本心。王守仁的哲學思想在明中葉以后傳到日本,并成為顯學,后來影響到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思想界,對日本的革新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還有一點要說的是,王守仁哲學力圖糾正宋明以來程朱理學煩瑣與僵化的流弊,他洞察到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將儒家封建道德建立在簡易的哲學基礎上,使人人可行。他的思想流行達 150年之久,形成了陽明學派。但王守仁忽略客觀的知識,只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在道德規范的形成上,又忽略了歷史條件的決定作用。他有些弟子更產生了“虛玄而蕩,情識而肆”的弊病,即任性廢學,一切解脫。一些學者把這些流弊視為明朝滅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