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長宏
2022年12月4日
朋友們,怎么樣把事看淡?今天我來講解一下,對與不對請批評指正。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很不容易,很多事情都很艱難。遇事要有個好的心態,心若狹隘,遍地泥沼;心若寬廣,海闊天空。尤其是人到中年,生活難免一地雞毛。無力改變事態,就得改變心態:把事看淡,把人看輕,把心放寬。要想活出一番自在。必須把事看淡。
我有個朋友覺得自己命途多舛,尋訪高人求解一二,不曾想,高人并未多言,而是在水杯中撒入一把鹽,請其喝下。年輕人小嘬一口,連聲埋怨:“咸的發苦。”而后,高人帶著他來到湖泊旁,并撒入同樣多的鹽,讓其再次品嘗。這一次,年輕人面色平靜:“恩。清淡甘甜。”高人笑著說:“生活的坎坷就像這把鹽。是咸是淡,取決于我們的心胸。”年輕人頓悟。
生活中你想求而不得的事,是人生的常態。與其執著得失,終日自苦。不如試著看淡,不再掛懷。
在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有位名相孫叔敖,他的智慧連孔子也曾嘆服。在他輔佐下,楚國日漸繁榮,楚莊王也成功躋身“春秋五霸”之一。然而,身居高位的他,也并非一帆風順。即便位至令尹,仍然三落三起。周圍人免不了對他的遭遇嘆息。可孫叔敖自己,卻總是一副云淡風輕的樣子。說來也巧,當時就有一位叫肩吾的隱士上門求教:“你三次擔任令尹,也沒有感到榮耀。三次離開位置,也沒有露出憂色。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孫叔敖聽罷,微微一笑:“官職爵祿的得失,都不取決于我自己。順其自然,有什么好強求的呢?”肩吾聽完,欽佩無比。
可以肯定的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的日子,會一直順風順水。當你覺得留不住的,隨緣隨喜。當你覺得得不到的,一笑而過。保持內心的淡然,不僅是一種難得的清醒,更是對自己最好的成全,朋友們,你們說是不是?!
其次再來說說把人看輕
老話說:“人情世態,倏忽萬端,不宜認得太真。”人心從來瞬息萬變,將別人看得太重,最終受傷的,只會是自己。話說明朝的鄭大均,他知道讀書可以改變命運,于是勤學苦讀,成功入仕做官。眼看他前途無量,周圍人紛紛前來巴結。甚至回鄉探親時,人們都自發出城幾十里,過來迎接。
可不想,由于得罪了人,鄭大均一朝被貶,只得回老家務農。眾人的態度也隨即逆轉,不僅議論他的落魄,還刻意躲避,生怕沾染晦氣。家人對此無比憤慨。鄭大均卻深知人情反復,于是一笑置之,專心種地。沒多久,朝廷的文書傳來:原來,鄭大均是被小人陷害,現在真相大白,自然再次重用。消息傳開,鄉鄰們又愧又悔,與其相遇時,都紛紛背過身去。鄭大均則不念舊惡,不僅主動問候,還在臨行之前,將一些無法帶走的生活用品,贈送給了大家。
明朝有位學者說過:“我貴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帶也;我賤而人悔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則原非奉我,我胡為喜?原非侮我,我胡為怒?”意思是當我富貴時,人們奉承的,其實是我的官帽綬帶;當我貧賤時,人們輕蔑的,也是我的布衣草鞋。既然他原本奉承和輕蔑的,并非我本人,那我為什么要因此歡喜或憤怒?
人這一輩子,終究要為自己而活。世態的冷暖,不必放在心上;別人的好惡,無需太過在意。緣來情至就珍惜,緣去情散就釋懷。少些計較,多些泰然,日子才能過得舒坦。
其三我今天還想說說把心放寬的話題
有一則寓言,我想說給大家聽一下:有個人問農夫:“種麥子了嗎?”農夫說:“沒,我擔心天不下雨。”那人又問:“那你種棉花沒?”農夫繼續回答:“沒,我擔心蟲子吃了棉花。”這人急了:“那你到底種了什么?”農夫目光空洞,滿臉哀怨:“什么也沒種,因為,我實在是太害怕了。”滿心焦慮的農夫,事事謹小慎微,最終荒廢了時光,一無所獲。事情還沒做,心態就已崩了盤。余以為,不論你是什么樣的人,當遵從: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極。人生苦短,把心放寬。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東西。當我們的內心無拘無束,便能超脫人世變遷、名利紛爭,活出自己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