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長宏
2022年12月5日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于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饵S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醫學巨著,集漢以前醫學之大成。它的成書標志著我國古老的醫學體系,由單純的醫療知識積累,發展為系統的醫學理論,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一直以來被尊為“醫學之宗”、“群經之祖”。
《黃帝內經》還是養生保健的鼻祖?!饵S帝內經》開篇是上古天真論,講的是如何正確養生保健,以活到天年。天年就是人的自然壽命,即120-150歲。幾千年來,《黃帝內經》的醫學理論,一直指導著中醫理論的發展和中醫臨床實踐。中國歷代名醫都是在《黃帝內經》的理論指導下,創新發展中醫的。比如“經方之祖”漢代醫圣張仲景,其撰寫的《傷寒雜病論》,就是繼承了《黃帝內經》的醫學成果。
【黃帝內經-舉痛論篇-87-原文(39)】
黃帝問曰: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厭于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今余問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于己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
岐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
帝曰:愿聞人之五藏卒痛,何氣使然?
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間復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
岐伯曰:寒氣客于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則痛久矣。
寒氣客于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
寒氣客于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
寒氣客于沖脈,沖脈起于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揣動應手矣。
寒氣客于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
寒氣客于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系于肝,寒氣客于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
厥氣客于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寒氣客于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
寒氣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寒氣客于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寒氣客于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熱氣留于小腸,腸中痛,癉熱焦喝,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奈何?
岐伯曰:五藏六府,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帝曰:捫而可得奈何?
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黃帝內經-舉痛論篇-87-譯文(39)】
黃帝問道:我聽說善于談論天道的,必能應驗于人事;善于談論歷史的,必能應合于今事;善于談論人事的,必能結合自己的情況。這樣,才能掌握事物的規律而不迷惑,了解事物的要領極其透徹,這就是所謂明達事理的人。現在我想請教先生,將問診所知,望診所見,切診所得的情況告訴我,使我有所體驗,啟發蒙昧,解除疑惑,你能告訴我呢?
岐伯再次跪拜回答說:你要問的是哪些道理呢?
黃帝說:我想聽聽人體的五臟突然作痛,是什麼邪氣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說:人體經脈中的氣血流行不止,如環無端,如果寒邪侵入了經脈,則經脈氣血的循行遲滯,凝澀而不暢行,故寒邪侵襲于經脈內外,則使經脈凝澀而血少,脈氣留止而不通,所以突然作痛。
黃帝說:其疼痛有突然停止的,有疼得很劇烈而不停止的,有痛得很劇烈而不能按壓的,有按壓而疼痛停止的,有按壓也不見緩解的,有疼痛跳動應手的,有心和背部相互牽引而痛的,有脅肋和腹相互牽引而痛的,有腹痛牽引陰股的,有疼痛日久而成積聚的,有突然疼痛昏厥如死不知人事稍停片刻而又清醒的,有痛而嘔吐的,有腹痛而后泄瀉的,有痛而大便閉結不通的,以上這些疼痛的情況,其病形各不相同,如何加以區別呢?
岐伯說:寒協侵襲于脈外,則經脈受寒,經脈受寒則經脈收縮不伸,收縮不伸則屈曲拘急,因而牽引在外的細小脈絡,內外引急,故突然發生疼痛,如果得到熱氣,則疼痛立刻停止。假如再次感受寒邪,衛陽受損就會久痛不止。寒邪侵襲經脈之中,和人體本身的熱氣相互搏爭,則經脈充滿,脈滿為實,不任壓迫,故痛而不可按。寒邪停留于脈中,人體本身的熱氣則隨之而上,與寒邪相搏,使經脈充滿,氣血運行紊亂,故疼痛劇烈而不可觸按。寒協侵襲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以致血氣凝澀而不散,細小的脈絡拘急牽引,所以疼痛;如果以手按揉,則血氣散行,故按之疼痛停止。寒邪侵襲于俠脊之脈,由于邪侵的部位較深,按揉難以達到病所,故按揉也無濟于事。寒邪侵襲于沖脈之中,沖脈是從小腹關員穴開始,循腹上行,如因寒氣侵入則沖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鼓脈欲通,故腹痛而跳動應手。寒邪侵于背俞足太陽之脈,則血脈流行滯澀,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疼痛,因足太陽脈背俞與心相連,故心與背相引而痛,按揉能使熱氣來復,熱氣來復則寒邪消散,故疼痛即可停止。寒邪侵襲于足厥陰之脈,足厥陰之脈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少腹,布脅肋而屬于肝,寒邪侵入于脈中,則血凝澀而脈緊急,故脅肋與少腹牽引作痛。寒厥之氣客于陰股。寒邪侵襲于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使絡血凝澀不能流注于大經脈,血氣留止不能暢行,故日久便可結成積聚。寒邪侵襲于五臟,迫使五臟之氣逆而上行,以致臟氣上越外泄,陰氣竭于內,陽氣不得入,陰陽暫時相離,故突然疼痛昏死,不知人事;如果陽氣復返,陰陽相接,則可以蘇醒。寒協侵襲于腸胃,迫使腸胃之氣逆而上行,故出現疼痛而嘔吐。寒協復襲于小腸,小腸為受盛之腑,因寒而陽氣不化,水谷不得停留,故泄瀉而腹痛。如果是熱邪留蓄于小腸,也可發生腸中疼痛,由于內熱傷津而唇焦口渴,糞便堅硬難以排出,故腹痛而大便閉結不通。
黃帝說:以上所說從問診中可以了解。至于望診可見又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五藏六府在面部各有所屬部位,望面部五色的變化就可以診斷疾病,如黃色赤色主熱,白色主寒,青色黑色主痛,這就是通過望診可以了解的。
黃帝說:用手切診而知病情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看他主病的經脈,然后以手循按,如果脈堅實的,是有邪氣結聚;屬氣血留滯的,犖脈必充盛而高起;如果脈陷下的,是氣血不足,多屬陰證。這些都是可以用手捫切切按循而得知的。
黃帝說:好。我已知道許多疾病的發生,都是由氣機失調引起的,如暴怒則氣上逆,喜則氣舒緩,悲哀則所消沉,恐懼則氣下卻,遇寒則氣收斂,受熱則氣外泄,受驚則氣紊亂,過勞則氣耗散,思慮則氣郁結。這九種氣的變化各不相同,會發生怎樣的疾病呢?
岐伯說:大怒則使肝氣上逆,血隨氣逆,甚則嘔血,或肝氣乘脾發生飧泄所以說是氣上。喜則氣和順而志意暢達,榮衛之氣通利,所以說是氣緩。悲哀太過則心系急迫,但悲為肺志,悲傷肺則肺葉張舉,上焦雖之閉塞不通,營衛之氣得不到布散,熱氣喻閉于中而耗損肺氣,所以說是氣消??謶謩t使精氣下卻,精氣下卻則升降不交,故上焦閉塞,上焦閉塞則氣還歸于下,氣郁于下則下焦脹滿,所以說“恐則氣下”。寒冷之氣侵襲人體,則使腠理閉密,榮衛之氣不得暢行而收斂于內,所以說是氣收?;馃嶂畾饽苁谷穗砝黹_放,榮衛通暢,汗液大量外出,致使氣隨津泄,所以說是氣泄。受驚則心悸動無所依附,神志無所歸宿,心中疑慮不定,所以說是氣亂。勞役過度則氣動喘息,汗出過多,喘則內氣越,汗出過多則外氣越,內外之氣皆泄越,所以說是氣耗。思則精力集中,心有所存,神歸一處,以致正氣留結而不運行,所以說是氣結。
【黃帝內經-腹中論篇-87-原文(40)】
黃帝問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此為何???
岐伯對曰:名為鼓脹。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
帝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
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于腹也。
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于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時時前后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
岐伯曰:以四烏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后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岐伯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鬲,俠胃脘內癰,此久病也,難治。居齊上為逆,居齊下為從,勿動亟奪,論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héng] 皆腫,環齊而痛,是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于大腸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齊下,故環齊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 ?
帝曰: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藥,石藥發瘨,芳草發狂。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愿聞其說。
岐伯曰:夫芳草之氣美,石藥之氣悍,二者其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岐伯曰:夫熱氣慓悍,藥氣亦然,二者相遇,恐內傷脾,脾者土也而惡木,服此藥者,至甲乙日更論。
帝曰:善。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亢我缘弥??
岐伯曰: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灸之則瘖,石之則狂,須其氣并,乃可治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陽氣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瘖,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須其氣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善。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
岐伯曰: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帝曰: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
岐伯曰:病熱者,陽脈也,以三陽之動也,人迎一盛少陽,二盛太陽,三盛陽明,入陰也。夫陽入于陰,故病在頭與腹,乃?[chēn]脹而頭痛也。
帝曰:善。
【黃帝內經-腹中論篇-87-譯文(40)】
黃帝問道:有一種心腹脹滿的病,早晨吃了飯晚上就不能再吃,這是什麼病呢?
岐伯回答說:這叫鼓脹病。
黃帝說:如何治療呢?
岐伯說:可用雞失醴來治療,一刺就能見效,兩濟病就好了。
黃帝說:這種病有時還會復發是為什麼呢?
岐伯說:這是因為飲食不注意,所以病有時復發。這種情況多是正當疾病將要痊愈時,而又復傷于飲食,使邪氣復聚于腹中,因此鼓脹就會再發。
黃帝說:有一種胸脅滿的病,妨礙飲食,發病時先聞到腥臊的氣味,鼻流清涕,先唾血,四肢清冷,頭目眩暈,時常大小便出血,這種病叫什麼名字?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岐伯說:這種病的名字叫血枯,得病的原因是在少年的時候患過大的失血病,使內臟有所損傷,或者是醉后肆行房事,使腎氣竭,肝血傷,所以月經閉止而不來。
黃帝說:怎樣治療呢?要用什麼方法使其恢復?
岐伯說:用四份烏賊骨,一份藘菇,二藥混合,以雀卵為丸,制成如小豆大的丸藥,每次服五丸,飯前服藥,飲以鮑魚汁。這個方法可以通利腸道,補益損傷的肝臟。
黃帝說:病有少腹堅硬盛滿,上下左右都有根蒂,這是什麼病呢?可以治療嗎?
岐伯說:病的名字叫伏梁。
黃帝說:伏梁由于什么引起
岐伯說:小腹部裹藏著大量膿血,居于腸胃之外,不可能治愈的。在診治時,不宜重按,每因重按而致死。
黃帝說:為什麼會這樣呢?
岐伯說;此下為小腹及二陰,按摩則使膿血下出;此上是胃脘部,按摩則上迫胃脘,能使橫膈與胃脘之間發生癰此為根深蒂固的久病,故難治療。一般地說,這種病生在臍上的為逆癥,生在臍下的為順癥,切不可急切按摩,以使其下奪。關于本病的治法,在《刺法》中有所論述。
黃帝說:有人身體髀、股等部位都發腫,且環繞臍部疼痛,這是什麼病呢?
岐伯說:病的名字叫伏梁,這是由于宿受風寒所致。風寒之氣充溢于大腸而留著于肓,肓的根源在臍下氣海,所以繞臍而痛。這種病不可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如果誤用攻下,就會發生小便澀滯不利的病。
黃帝說:先生屢次說患熱中、消中病的,不能吃肥甘厚,也不能吃芳香藥草和金石藥,因為金石藥物能使人法癲,芳草藥物能使人發狂?;紵嶂小⑾胁〉?,多是富貴之人,現在如禁止他們吃肥甘厚味,則不適合他們的心理,不使用芳草石藥,又治不好他們的病,這種情況如何處理呢?我愿意聽聽你的意見。
岐伯說:芳草之氣多香竄,石藥之氣多猛悍,這兩類藥物的性能都是疾堅勁的,若非性情和緩的人,不可以服用這兩類藥物。
黃帝說:不可以服用這兩類藥物,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說:因為這種人平素嗜食肥甘而生內熱,熱氣本身是剽悍的,藥物的性能也是這樣,兩者遇在一起,恐怕會損傷人的脾氣,脾屬木而惡土,所以服用這類藥物,在甲日和已日肝木主令時,病情就會更加嚴重。
黃帝說:好。有人患膺腫頸痛,胸滿腹脹,這是什麼病呢?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岐伯說:病名叫厥逆。
黃帝說:怎樣治療呢?
岐伯說:這種病如果用灸法便會失音,用針刺就會發狂,必須等到陰陽之氣上下相合,才能進行治療。
黃帝說:為什麼呢?
岐伯說:上本為陽,陽氣又逆于上,重陽在上,則有余于上,若再用灸法,是以火濟火,陽極乘陰,陰不能上承,故發生失音;若用砭石針刺,陽氣隨刺外泄則虛,神失其守,故發生神志失常的狂證;必須在陽氣從上下降,陰氣從下上升,陰陽二氣交并以后再進行治療,才可以獲得痊愈。
黃帝說:好。婦女懷孕且要生產是如何知道的呢?
岐伯說:其身體似有某些病的征候,但不見有病脈,就可以診為妊娠。
黃帝說:有病發熱而兼有疼痛的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說:陽脈是主熱證的,外感發熱是三陽受邪,故三陽脈動甚。若人迎一倍于寸口,是病在太陽;大三倍于寸口,是病在陽明。三陽既畢,則傳入于三陰。病在三陽,則發熱頭痛,今傳入于三陰,故又出現腹部脹滿,所以病人有腹脹和頭痛的癥狀。
黃帝說:好。
【黃帝內經-刺腰痛篇-87-原文(41)】
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刺其郄中太陽正經出血,春無見血。
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見血。
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刺陽明于?[héng] 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
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刺少陰于內踝上二痏,春無見血,出血太多,不可復也。
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弦;刺厥陰之脈,在腨踵魚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解脈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然,時遺溲,刺解脈,在膝筋肉分間郄外廉之橫脈出血,血變而止。
解脈令人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善恐,刺解脈在郄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
同陰之脈,令人腰痛,痛如小錘居其中,怫然腫;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為三痏。
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腨下間,去地一尺所。
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衡絡絕,惡血歸之,刺之在郄陽筋之間,上郄數寸,衡居為二痏出血。
會陰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飲,飲已欲走,刺直陽之脈上三痏,在蹻上郄下五寸橫居,視其盛者出血。
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則悲以恐;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
昌陽之脈,令人腰痛,痛引膺,目?[huāng]?[huāng]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內筋為二痏,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后,上踝二寸所。
散脈,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遺溲;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為三痏。
肉里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刺肉里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后。
腰痛俠脊而痛至頭,幾幾然,目[huāng]?[huāng]欲僵仆,刺足太陽郄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不可以俛仰,刺足少陽;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刺郄中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顧,刺足陽明;上熱,刺足太陰;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大便難,刺足少陰。少腹滿,刺足厥陰。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舉,刺足太陽,引脊內廉,刺足少陰。
腰痛引少腹控?[miǎo],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兩髁胂上。以月生死為痏數,發針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黃帝內經-刺腰痛篇-87-譯文(41)】
腰足太陽經脈發病使人腰痛,痛時牽引項脊尻背,好象擔負著沉重的東西一樣,治療時應刺其合穴委中,即在委中穴處刺出其惡血。若在春季不要刺出其血。足少陽經脈發病使人腰痛,痛如用針刺于皮膚中,逐漸加重不能前后俯仰,并且不能左右回顧。治療時應刺足少陽經成骨的起點出血,成骨即膝外側高骨突起處,若在夏季則不要刺出其血。
腰陽明經脈發病而使人腰痛,頸項不能轉動回顧,如果回顧則神亂目花猶如妄見怪異,并且容易悲傷,治療時應刺足陽明經在脛骨前的足三里穴三次,并配合上、下巨虛穴刺出其血,秋季則不要刺出其血。
腰足少陰脈發病使人腰痛,痛時牽引到脊骨的內側,治療時應刺足少陰經在內踝上的復溜穴兩次,若在春季則不要刺出其血。如果出血太多,就會導致腎氣損傷而不易恢復。
腰厥陰經脈發病使人腰痛,腰部強急如新張的弓弩弦一樣,治療時應刺阻厥陰的經脈,其部位在腿肚和足根之間魚腹之外的蠡溝穴處,摸之有結絡累累然不平者,就用針刺之,如果病人多言語或沉默抑郁不爽,可以針刺三次。
腰解脈發病使人腰痛,痛時會牽引到肩部,眼睛視物不清,時常遺尿,治療時應取解脈在膝后大筋分肉間(委中穴)外側的委陽穴處,有血絡橫見,紫黑盛滿,要刺出其血直到血色由紫變紅才停止。解脈發病使人腰痛,好象有帶子牽引一樣,常好象腰部被折斷一樣,并且時常有恐懼的感覺,治療時應刺解脈,在郄中有絡脈結滯如黍米者,刺之則有黑色血液射出,等到血色變紅時即停止。
腰同陰之脈發病使人腰痛,痛時脹悶沉重,好象有小錘在里面敲擊,病處突然腫脹,治療時應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的陽輔穴處,針三次。
腰衡絡之脈發病使人腰痛,不可以前俯和后仰,后仰則恐怕跌倒,這種病大多因為用力舉重傷及腰部,使橫絡阻絕不通,淤血滯在里。治療時應刺委陽大筋間上行數寸處的殷門穴,視其血絡橫居滿者針刺二次,令其出血。
腰會陰之脈發病使人腰痛,痛則汗出,汗止則欲飲水,并表現著行動不安的狀態,治療時應刺直陽之脈上三次,其部位在陽蹻申脈穴上,足太陽郄中穴下五寸的承筋穴處,視其左右有絡脈橫居、血絡盛滿的,刺出其血。(本條經文,注家說法亦頗不一,姑從王冰之說以釋之。脫陰為腰痛之文,待考。)
腰昌陽之脈發病使人腰痛,疼痛牽引胸膺部,眼睛視物昏花,嚴重時腰背向后反折,舌卷短不能言語,治療時應取筋內側的復溜穴刺二次,其穴在內踝上大筋的前面,足太陰經的后面,內踝上二寸處。
腰散脈發病使人腰痛而發熱,熱甚則生心煩,腰下好象有一塊橫木梗阻其中,甚至會發生遺尿,治療時應刺散脈下俞之巨虛上廉和巨虛下廉,其穴在膝前外側骨肉分間,看到有青筋纏束的脈絡,即用針刺三次。
腰肉里之脈發病使人腰痛,痛得不能咳嗽,咳嗽則筋勱拘急攣縮,治療時應刺肉里之脈二次,其穴在阻太陽的外前方,阻少陽絕骨之端的后面。
腰腰痛挾脊背而痛,上連頭部拘強不舒,眼睛昏花,好象要跌倒,治療時應刺足太陽經的委中穴出血。腰痛時有寒冷感覺的,應刺足太陽經和足陽明經,以散陽分之陰邪;有熱感覺的,應刺足厥陰經,以去陰中之風熱;腰痛不能俯仰的,應刺足少陽經,以轉樞機關;若內熱而喘促的,應刺足少陰經,以壯水制火,并刺委中的血絡出血。
腰腰痛時,感覺上部寒冷,頭項強急不能回顧的,應刺足陽明經;感覺上部火熱的,應刺足太陰經;感覺內里發熱兼有氣喘的,應刺足少陰經。大便困難的,應刺足少陰經。少腹脹滿的,應刺足厥陰經。腰痛猶如折斷一樣不可前后俯仰,不能舉動的,應刺足太陽經。腰痛牽引脊骨內側的,應刺足少陰經。
腰痛時牽引少腹,引動季脅之下,不能后仰,治療時應刺腰尻交處的下髎穴,其部位在兩踝骨下挾脊兩旁的堅肉處,針刺時以月亮的盈虧計算針刺的次數,針后會立即見效,并采用左痛刺右側、右痛刺左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