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長宏
2023年2月19日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于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饵S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醫學巨著,集漢以前醫學之大成。它的成書標志著我國古老的醫學體系,由單純的醫療知識積累,發展為系統的醫學理論,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一直以來被尊為“醫學之宗”、“群經之祖”。
《黃帝內經》還是養生保健的鼻祖?!饵S帝內經》開篇是上古天真論,講的是如何正確養生保健,以活到天年。天年就是人的自然壽命,即120-150歲。幾千年來,《黃帝內經》的醫學理論,一直指導著中醫理論的發展和中醫臨床實踐。中國歷代名醫都是在《黃帝內經》的理論指導下,創新發展中醫的。比如“經方之祖”漢代醫圣張仲景,其撰寫的《傷寒雜病論》,就是繼承了《黃帝內經》的醫學成果。
【黃帝內經-靈樞·血結論篇-122-原文(39)】
黃帝曰:愿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歧伯曰:血絡是也。
黃帝曰:刺血絡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濁者,何也?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發針而腫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蒼蒼者,何也?發針而面色不變,而煩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愿聞其故?
歧伯曰:脈氣甚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血氣俱盛,而陰氣多者,其血滑,刺之則射,陽氣畜積,久留而不寫者,血黑以濁,故不能射;新飲而液滲于絡,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別焉;其不新飲者,身中有水,則為腫,陰氣積于陽,其氣因于絡,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故腫;陰陽之氣,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寫之,則陰陽俱脫,表里相離,故脫色而蒼蒼然;刺之血出多,色不變而煩悗者,刺絡而虛經,虛經之屬于陰者,陰脫,故煩悗;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此為內溢于經,外注于絡,如是者,陰陽俱有余,雖多出血而不能虛也。
黃帝曰:相之奈何?歧伯曰:血脈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筋,則而寫之,萬全也。故無失數矣,失數而反,各如其度。
黃帝曰:針入而肉著者,何也?歧伯曰:熱氣因于針則熱,熱則肉著于針,故堅焉!
【黃帝內經-靈樞·血結論篇-122-譯文(39)】
黃帝說:我想知道奇邪不在經絡之中是什么原因。
岐伯說:這是因為邪在血絡之中。
黃帝問:針刺血絡放血,病人卻跌倒了,這是為什么?放血出來,狀似噴射,這是為什么?針刺放血,出血少,血色黑且厚濁,這是為什么?出血清稀且半是汁液,這是為什么?出針后,針刺處腫起,這是為什么?出血或多或少而面色蒼白,這是為什么?出針后,面色不變卻心中煩悶,這是為什么?出血雖多,卻不虛脫,這是為什么?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歧伯說:脈氣盛而血虛,針刺放血就會導致脫氣,脫氣就會使病人跌仆倒地。血氣俱盛而陽氣又多,病人血行滑利,所以針刺放血就會使血噴射出來。陽氣蓄積在血絡之中,長久留滯而不被瀉出,針刺放出的血就會色黑且厚濁,所以出血不能象噴射似的。剛喝完水,就會使水液滲于血絡中,但還未與血液融合,因此這時放出的血就會分別出血和汁液;病人不是剛剛喝完水,但他們身體中有留存的水液,留存時間長了就會成為水腫。陰氣蓄積于陽絡,陰氣就會依著在絡脈上,如果針刺絡脈,血還未放出而氣先行而出,所以在針刺處形成腫脹。陰陽二氣剛相遇還未及交相融合,在這時針刺用瀉法,就會使陰陽二氣都脫散,表里相互脫離,所以面部失去本色而現蒼白。針刺放血而出血很多,面色不變而心中煩悶的原因,是因為針刺絡脈而使經脈空虛;空虛之經脈連接五臟之陰,陰脫,因此心中煩悶。陰陽的邪氣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痹癥,邪氣在內充溢于經脈,在外滲注于絡脈,象這種情況,陰陽都是邪氣有余,針刺放血時出血雖多一些,也不會感覺虛脫。
黃帝問:應怎樣觀察血絡?
岐伯說:血脈盛的,可觀察到局部堅硬充滿,膚色發紅,在身體上下無固定部位,小的象針般粗細,大的象筷子般粗細,針刺時用瀉法,可保萬全,但一定不要違背針刺的原理。如果違背原理,會適得其反,就會出現上述那些已見的癥狀。
黃帝問:針刺入后,肌肉夾住針身,這是為什么?
岐伯說:這是因為人體的熱氣傳到針身上使針身發熱,針身熱就會使肌肉和針夾附在一起,因此,針身就發緊難于轉動。
【黃帝內經-靈樞·陰陽清濁篇-122-原文(40)】
黃帝曰:余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水者,其五色各異,清濁不同,人之血氣若一,應之奈何?歧伯曰:人之血氣茍能為一,則天下為一矣!惡有亂者乎?
黃帝曰:余聞一人,非問天下之眾。歧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亂氣;天下之眾,亦有亂人,其合為一耳。
黃帝曰:愿聞人氣之清濁?歧伯曰:受榖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濁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
黃帝曰: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清濁別之,奈何?歧伯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于肺,濁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氣,上出于口;肺之濁氣,下注于經,內積于海。
黃帝曰:諸陽皆濁,何陽獨甚乎?歧伯曰:手太陽獨受陽之濁,手太陰獨受陰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竅;其濁者,獨下行諸經。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
黃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故刺之(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也。
【黃帝內經-靈樞·陰陽清濁篇-122-譯文(40)】
黃帝說:我聽說人身上的十二經脈和自然界的十二經水相對應,十二經水的五色各不相同,而人的氣血是一樣的,那么怎么對應呢?
岐伯說:人的氣血,假如能夠如一,那么天下的人都成一樣的了,哪里會有混亂的情況呢?
黃帝說:我問的是一個人的情況,而不是問普天下眾人的情況。
岐伯說:一個人,體內有亂氣,天下的眾人,體內也都有亂氣,其中的道理是一樣的。
黃帝說:我想要了解人體內氣的清濁是怎樣的。
岐伯說:人吃的谷物化生的胃氣是濁氣,呼吸的空氣是清氣。清氣注于肺,濁氣注于胃。水谷濁氣中化生的清氣,向上出于咽喉;清氣中生出的濁氣,就會下行。清氣濁氣互相干擾,升降失常,就叫做亂氣。
黃帝問:所謂陰清而陽濁,濁氣之中有清氣,清氣之中有濁氣,清氣和濁氣怎么來分別呢?
岐伯說:清濁之氣的大略區別為,清氣上升注于肺,濁氣下行走于胃。胃里的清氣,向上出于口;肺里的濁氣,向下注于經脈,內積于氣海之中。
黃帝問:各陽經都是濁氣所積之處,哪條陽經濁氣最甚呢?
岐伯說:手太陽小腸經獨受各陽經的濁氣為甚,手太陰肺經獨受各陰經的清氣為甚,清氣向上行于面部各竅,濁氣向下行于諸經脈。所以,各陰經都接受清氣,唯獨足太陰脾經接受胃中水谷所化生的濁氣。
黃帝問:如何調治清濁氣呢?
岐伯說:清氣是滑利的,濁氣是澀滯的,這是清濁氣的屬性。因此,刺陽經要深刺且留針;刺陰經要淺刺且急速出針;若清濁二氣互相干擾,按常規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