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位于炎帝故里——寶雞市 。法門寺始建于東漢末年桓年間,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周魏以前稱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時改稱“成實道場”,唐高祖時改名“法門寺”。法門寺被譽為皇家寺廟,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門寺佛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
法門寺地宮出土了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銅浮屠、八重寶函、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等佛教至高寶物,法門寺珍寶館擁有出土于法門寺地宮的兩千多件大唐國寶重器,為世界寺廟之最。
2018中國西北旅游營銷大會暨旅游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木塔4層,塔下設有地宮,地宮中存放著用紫檀香木做成的棺槨,內以金瓶盛放佛祖指骨舍利。木塔名叫“真身舍利寶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滅度后,遺體火化結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后,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于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
法門寺供奉佛骨舍利的木塔在戰火紛繁的十六國和南北朝混戰時期屢遭破壞,特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采納崔浩的建議,禁佛教,毀佛經、佛像和塔寺,致使該寺舍利塔在劫難逃,成為廢墟。但當時仍有信徒不斷前來燒香敬佛,這里被當時的人們稱為“圣冢”。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岐州牧拓跋育修復阿育王寺和舍利塔。并于西魏恭帝元魏二年(公元555年)首次開塔瞻禮舍利,法門寺由此名聲大振,始成為中國四大佛教勝地之一。
法門寺保持了塔前殿后的格局,以真身寶塔為寺院中軸,塔前是山門、前殿,塔后是大雄寶殿,這是中國佛教寺院的典型格局。寺院的西院是法門寺博物館,有多功能接待廳、珍寶閣等建筑。
第一,地宮中所出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于今發現的獨一無二的兼有文獻記載和碑文證實的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史載唐代安放佛指舍利于四大名寺:泗州普光寺,代州武臺山,終南山五臺寺,鳳翔府法門寺。但是普光寺在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陷于洪澤湖,佛指舍利可能也隨之沉沒。代州武臺山及終南山五臺寺之佛指舍利則毀于唐武宗會昌滅佛運動中。因此法門寺佛祖真身指骨舍利是中國現存的唯一佛指舍利。
第二,在諸多佛塔地宮中,法門寺地宮是于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一個。經過考古人員的勘探和清理,法門寺塔基地宮遺址的全景一覽無余,整個地宮仿照帝王陵寢的規制而建,為頂窯洞式石質建筑,面積31.48平方米。
第三,地宮形制與文物的陳列方式,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唐代密宗金剛界曼荼羅。所謂唐代密宗,簡稱唐密,是指唐代“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及不空先后自印度來中土廣弘密法,并經一行、惠果等祖師的努力,將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大法集于一身,是為“兩部一具”,因處于中國盛唐時期,故名唐密。曼荼羅譯為壇場,意即輪圓俱足,是密宗匯集佛和菩薩以實現修法“即身成佛”的道場,從古到今,世俗界無緣得見,神秘莫測。
第四,法門寺地宮藏有世界上最早的,也是絕無僅有的玳瑁幣。地宮中共出土27000多枚錢幣,而在地宮后室一盞銀燈盞中發現了與眾不同的13枚“開元通寶”,以玳瑁制成,這是一種從未見諸史籍的貨幣。玳瑁屬于海龜科,背甲可以用來制作精美飾品,漢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有“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的詩句,在古代一般限于皇室使用。玳瑁同樣也是佛教密宗七寶之一,《佛說陀羅尼集經》記載“其七寶者:一金二銀三珍珠四珊瑚五玳瑁六水晶七琉璃?!贝筇苹实蹖氋F的玳瑁制成13枚錢幣,供養佛指舍利,寓意深刻。
第五,地宮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唐代宮廷茶具,當是于今所知的年代最早、等級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宮廷茶具。這套茶具由茶盒、茶羅子、茶碾子、茶籠子、鹽臺、風爐組成。原來唐人飲茶需把餅茶碾碎使用,所以作為碾茶器具的茶碾子就變得必不可少了。餅茶碾碎成末還需用茶羅子羅過,茶末出來后還需煮茶,煮茶用的就是風爐。茶水煮沸,倒入杯中,杯下有托。唐人喝茶時有往茶水中加鹽、椒的習慣,因此又叫鹽茶,鹽臺自然就不可缺少了。另外,茶餅需貯存,用的就是茶籠子。茶餅碾成末后也需盛放,這就需要茶盒。
第六,地宮中的一枚雙輪十二環金花銀錫杖是于今發現的年代最早、體型最大、等級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被譽為“錫杖之王”,堪稱稀世珍寶。法門寺地宮一共出土三枚錫杖,以此件錫杖最為引人注目。錫杖又稱“聲杖”或“鳴杖”,本是僧人修行、游方時常常隨身攜帶的十八物之一,顯教以錫杖為乞食、驅蟲之用;密教則視錫杖為佛菩薩內證本誓之標示物。雙輪十二環金花銀錫杖杖身長約1.96米,杖首由垂直相交的兩個銀絲桃形輪組成,輪四面套雕金花金環12枚,輪頂呈仰蓮流云束腰雙層座,座上鑲嵌智慧珠一枚,修長的杖身飾以鎏金紋,一周凸起的仰蓮瓣下鏨刻12個栩栩如生的緣覺僧。
第七,地宮中發現的14件唐宮廷秘色瓷是于今發現的年代最早、有碑文佐證的秘色瓷器。秘色瓷是古代名窯進貢朝廷的一種特制瓷器精品。所謂“秘色”,宋人解釋說吳越錢氏政權控制了越窯,命瓷窯專燒供朝廷使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工藝配方保密,故起此名。也有人認為“秘”并非“神秘”之意,而是當時的人對青瓷色樣的統稱,如同晉代稱青瓷為縹瓷一樣。日本古陶瓷研究者認為“秘色”即“翡色”,“秘”與“翡”乃一音之轉。不管“秘色”作何解,可以肯定秘色瓷是越窯青瓷精品,唐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有詩為證,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
第八,地宮出土的700多件絲織品,有唐代綾、羅、絹、錦、繡、印花貼金、描金、捻金、織金等花色品種,幾乎囊括了有唐一代所有的絲綢品種和絲織工藝,堪稱唐代絲綢博物館,是唐代絲綢考古的空前大發現。
第九,盛裝第一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寶函是迄今發現的制作最精美、層數最多、等級最高的舍利寶函,為唐懿宗所賜之物。
第十,安奉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的45尊造像頂銀函,上面鏨刻金剛界45尊造像曼荼羅,是于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密宗曼荼羅壇場。寶函除底面外,其他五面均鏨刻圖像。頂面所鏨刻的圖像有五重,以頂圖像為中心,共45尊佛構成整個密宗曼荼羅壇場。修佛之人禮拜曼荼羅,可獲得無上之智慧和神秘之法力,達到快速成佛之心愿。法門寺數歷榮衰,地宮一度隱匿千年,一朝重見天日,便引來舉世矚目。寶物瑰麗,舍利飛霞,晨鐘暮鼓,香煙繚繞,信徒云集,八方來瞻,法門寺因之萬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