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作為一味常用中藥,防己還是受到歷代醫家較多的關注的,其清熱利濕之用在歷代醫家記載里也受到推崇。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熟悉一下它。
從植物屬性來說,防己屬于防己科多年生木質藤本植物漢防己、或者馬兜鈴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木防己的根莖,一般采集后切片曬干生用即可。
歷代本草家認為,防己的性味苦而大寒,能入膀胱、肺二經,主要就是能清熱利濕。
比如《本草衍義補遺》就說它“氣寒,苦辛,陽中之陰”。實際上,在傳統中醫方劑里,防己最常被用于調治腰以下到足的濕熱腫盛,這是古人認為它能“補膀胱,去留熱,通行十二經”之故,此外還對中風引起的手腳攣急適用。
而據《本草綱目》記載,認為漢防己主水氣,木防己主風氣,這是兩者的大致差異所在。
總的來說,防己味辛能散,能祛風濕而通絡,主治風濕痹痛之癥;苦寒降泄,利水濕而消腫,能除水腫腳氣之患。
總結歷代本草家對防己的闡述,將防己分為漢、木二種,木防己性偏宣通經絡,善于祛風止痛;漢防己功專疏通水道,力善利水消腫。也就是說,漢防己更適合于利水消腫,而木防己則更適合于祛風止痛。
現代科學發現,漢防己含有漢防己甲素、漢防己乙素、丙素等,同時還含有黃酮苷、揮發油等物質。
而木防己則含有木防己甲、乙、丙素、以及黑褐色結晶木防己素丁。這些物質有明顯的鎮痛解熱、消炎、利尿降壓、抗心律失常、抗菌、等作用。
歸納歷代醫家對防己的運用,大概有如下幾個方面:
1、 祛風除痹:
這是防己用得最多的一個功用,主要就是取它祛風勝濕之用而止痛,用于各種風濕痹癥,根據其性味苦而大寒的額特點,尤其是濕熱偏勝者更為合適。
濕熱痹證常見有骨節煩痛,屈伸不利,而防己善能祛風濕,清熱通絡而止痛,常和薏苡仁、滑石、蠶沙等配伍,代表方劑有宣痹湯。
如果是一些風寒濕痹證引起的關節疼痛,防己也可以運用,但配伍就需要靈活一些,常和附子、桂心、白術等配伍,代表方劑如防己湯。
2、利水消腫:
由于防己本身就有利濕逐水之能,所以也常被用于各種水腫、腹水以及腳氣浮腫,這是由于防己能利水、清下焦濕熱之故。
此時常和其它的一些利水消腫之品配伍,如葶藶子、椒目、大黃等,代表方劑如如己椒藶黃丸;
如果是虛癥水腫,方劑可以配伍一些益氣健脾之品,比如黃芪、白術、甘草等,代表方劑如如防己黃芪湯。
需要注意的是,防己性味大苦大寒,苦寒容易傷脾礙胃,因此體弱陰虛、脾胃虛弱應該謹慎。
最后,介紹一下和防己相關的幾個方劑:
1、防己茯苓湯:出自《金匱要略》,組成為:防己、黃芪、桂枝、茯苓、甘草。適合皮水一證;
2、防己生姜湯:出自《本草匯言》,組成為:漢防己、生姜,適合臌脹;
3、防己木瓜湯:出自《本草切要》,組成為:漢防己、木瓜、牛膝、桂枝、枳殼,適合腳氣水腫。
4、宣痹湯:出自《溫病條辨》,組成為:防己、杏仁、滑石、連翹、山梔、薏苡、半夏、晚蠶沙、赤小豆皮,主要就是適合濕痹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