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公元前284年生,公元前208逝世,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人。秦代書家。字通古。從荀卿學帝王術,西仕于秦,為客卿。始皇定天下,斯為丞相。定郡縣之制,下禁書令,變倉頡籀為小篆,后世稱為“小篆之祖”。李斯篆書“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書斷》卷上《小篆》)。清代王澍在《虛舟題跋》中說:“小篆開自李斯,省大篆之繁縟以趨簡易,三代以來風氣至此一變。蓋李斯筆法敦古,于簡易中正有渾樸之氣?!崩钏棺羟販缌鶉?,后為趙高構陷,腰斬咸陽。著有《倉頡》七篇,已佚。傳世書跡有《泰山刻石》、《瑯玡臺刻石》等?!短┥娇淌?,又稱《封泰山碑》,秦小篆碑刻,傳李斯書,為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所刻。內容是頌揚秦始皇的功德。此刻石為四面環刻,三面為始皇詔,一面為二世詔(二世詔刻于公元前209年)。南向二世詔文7行,滿行12字。傳宋拓本為223字,后不知何時被毀壞。元拓本存50余字,明末殘存29字。清乾隆五年(1740)毀于祠火。嘉慶二十年(1815)復為蔣因培訪得殘石2塊,僅存10字,1901年羅正均作亭護之,時已僅存9字。殘石今存山東泰安岱廟東廡。現傳世的拓本以明安國藏北宋拓本為最,存165字,現在日本,其余大多是29字本?!短┥娇淌窞榈湫颓匦∽?,在書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遺緒,下開漢篆之先河,是中國古文字的最后階段。觀其書法,用筆似錐畫沙,勁如屈鐵,體態狹長,結構上緊下松,平穩端嚴,疏密勻停,雍容淵雅,有廟堂之概。唐張懷瓘則稱頌李斯的小篆是:“畫如鐵石,字若飛動”,“骨氣豐勻,方圓妙絕”。并非過譽。《泰山刻石》的篆書,世稱“玉筯篆”,對后世影響深遠,歷來習小篆者無不奉為圭臬。李斯泰山刻石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它是秦篆保留至今的唯一真跡。據<<史記.始皇本紀>>載,秦始皇稱帝后曾五次出巡,先后留下泰山、嶧山、瑯琊、芝罘、碣石、會稽六處七篇刻石,皆為李斯所書。泰山刻石堪稱是李斯小篆唯一的傳世真跡了。李斯泰山刻石還是中國碑刻制度演變的重要見證。李斯泰山刻石矗立于泰山之巔碧霞祠西側。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滄桑,屢遭劫難,極富傳奇色彩。漢代至隋唐罕有人提起,至宋代開始引起注意。宋真宗封禪泰山時,兗州太守獻出40字拓本。歐陽修好友江鄰幾任奉符縣令時,親臨岱頂尋訪此碑,尚存數十字。此后學者劉支專程登岱考察,制成拓本,撰為<<秦篆譜>>一書。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都有著錄。明代嘉靖年間刻石被毀,僅存二世詔書29字,移置碧霞祠東廡?,F流傳29字拓本即出于此。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毀于火,此石遂失。嘉慶二十年(1815年)在岱頂整修時被發現,僅余殘石兩塊,存10字“臣斯臣去疾昧死請矣臣”,嵌于大觀峰前東岳廟墻外側之“讀碑亭”內。道光十二年(1832年)讀碑亭倒塌,泰安縣令徐宗干“索殘石于瓦礫中”,移至山下岱廟中保存。光緒十六年(1890年)殘石被盜,縣令毛蜀云大索十日,得石于泰城北關橋下,宣統二年(1910年)五月,泰安知縣俞慶瀾在岱廟環詠亭附近專門建亭置放。今存于岱廟東御座,周圍以玻璃鑲嵌,使游客能一睹李斯小篆風采。李斯泰山刻石對泰山文化的貢獻是巨大的。
http://www.21shrc.com/lidai/disp.asp?id=12 李斯。上蔡人。與韓非。俱事荀卿。而才不及非。斯入秦為客卿。及韓非使秦。秦王與語。大悅。李斯懼其寵。譖之下獄。非欲自陳。不得見。竟死。秦并天下。斯為丞相。始皇三十四年。斯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之。令到滿三十日弗去。黥為城旦。始皇可其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使天下無以古非今。始皇不三年死。二世乃使趙高案治李斯謀反狀。榜掠千余。不勝痛。自誣服。然自負有功。實無反心。從獄中上書。趙高棄去不奏。曰。囚安得上書。遂具斯五刑。論腰斬。斯謂其子曰。吾欲與汝復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父子相哭。夷三族。(李斯列傳) 李斯是戰國時上蔡人(今河南省汝南縣北),個性殘虐忌刻,原和韓國公子韓非,同學于荀卿門下,但才學不及韓非。李斯當秦國客卿時,適值韓非出使秦國,秦王和韓非談論政事,對其才能大為贊賞,李斯惟恐韓非得秦王寵用,心懷忌妒,便捏造罪狀,陷害韓非入獄,韓非想要申辯,但被李斯制止,不得見秦王,李斯又派人暗中送毒藥使韓非自殺,結果竟然死在獄中。 秦國并吞天下,任用李斯為丞相,到秦始皇三十四年時,李斯奏請秦王說:“天下藏有詩書百家語錄的,一概下令燒毀除去,令下三十日,若不燒除,罰刺面涂墨,終身作伺守寇虜,建筑長城的苦役。若相對談論詩書的,斬首于市,引古非今的,誅殺親族,官吏見知不舉發的與之同罪?!笔蓟试S可他的建議,于是收繳詩書百家之語,以愚弄百姓,使天下不能有考古鑒今的典籍可憑。時過三年,始皇去逝,李斯和宦官趙高偽造始皇遺詔,殺始皇長子,立次子胡亥即位,是為二世,這時趙高忌恨李斯權勢,誣告李斯謀反罪狀,秦二世命趙高案治,李斯受笞打捶擊千余次,不勝痛苦,只得誣服,但自負對朝廷有功,確實無謀反之心,從獄中上書自陳前功,請二世明察赦免,趙高將書棄置不奏并說:“囚犯那能上書?!庇谑桥刑幚钏刮逍套?,受腰斬于咸陽市。李斯臨死,對其子說:“我想同你再像往日一樣,牽著黃狗走出上蔡東門,追逐狡兔,已不可得了。”父子相抱痛哭,并誅滅三族。
李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 在我國歷史上聲名顯赫,功績卓著。他年輕時當過小窮,后拜茍 子為師,學習帝王之術、治國之道。學業完成以后,他分析了當 時的形勢,認為“楚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唯有秦國具備統一 天下,創立帝業的條件,于是他決定到秦國去施展自己的才能與抱負。
公元前247年,李斯來到秦國,先在函相呂不韋手下做門客, 取得呂的信任后,當上了秦王政(贏政,即秦始皇)的侍衛。李 斯利用經常接近秦王的機會,給秦王上了《論統一書》,勸說秦王抓緊“萬世之一時”的良機,“滅諸侯成帝業”,實現“天下一統”。 秦王政欣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議,先任命他為長史,后又拜為客卿, 命其制定吞并六國,統一天下的策略和部署。
公元前237年,秦國宗室貴族借口韓國水工鄭國在秦搞間諜 活動事件,要求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 斯在被逐離秦途中,寫了《諫逐客書》,勸秦王收回成命。他在《諫逐客書》中,列舉大量歷史事實,說明客卿輔秦之功,力陳逐 客之失,勸秦王為成就統一大業,要不講國別,不分地域,廣集 人才。秦王看了《談逐客書》深受感動,立即取消了逐客令,并恢復了李斯的宮職,不久又提升了他當廷尉?!墩徶鹂蜁凡粌H是具 有重要價值的歷史文獻,而且也是一篇胎炙人口的代秀文章。魯 迅先生曾說:“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李斯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 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佐助秦王政制定了吞并六國,實現統一的 策略和部署,并努力組織實施。結果僅僅用了十年的時間,就先后滅了六國,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 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第一次完成了統一大業。 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繼續輔佐秦始皇,在鞏固秦朝政權,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等方面屢建奇 功。他建議秦始皇廢除了造成諸侯分裂割據、長期混戰的分封制, 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分為36郡(后增加到41郡),郡下設縣、鄉,歸中央直接統轄,宮吏由中央任免。在中央設三分、九卿,分職 國家大事。這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權制度,從根本上鏟除了諸侯王 國分裂割據的禍根,對鞏固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所以,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封建社會里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 秦統一后,由于過去各諸侯國長期分裂割據,語言、文字有很大差異, 對于國家的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極端不利。李斯及對地向秦始皇提出了統一文字的建議,并親自主持這一工作, 他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廢除異體字,簡化字形,整理部首,形成 了筆畫比較簡單、形體較為規范,而且便于書寫的小篆(也稱秦篆和斯篆),作為標準文字。他還親自用小篆書寫了一部《倉頡篇》, 作為范本,推行全國。小篆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魯迅先生說,李斯在我國文學史上是有“殊勛”的。今人遺憾的是,斯手書已汛大多散失?,F在,中國歷史博物館還收藏有李斯親書 的瑯玡刻石,山東泰山岱廟現存有李斯篆書的秦二世詔書刻石的 殘片,這些刻石雖己嚴重殘損,但它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文字刻石,實為稀世珍寶。李斯還在統一法律、貨幣、度量衡和車軌等方面付出了巨大 努力做出了重大貢獻。
此外,人們所熟知的“焚書坑儒,,也是李斯建議為打擊儒生以古非今、誹謗朝政的倒行逆施,為鞏固中央集權所采取的非常 措施。這有當時歷史條件下,不無積極作用,但它畢竟是我國文 化史上的一次大浩劫,對我國秦以前文化典籍的破壞是極其嚴重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李斯為保全自己的既得利益, 附和趙高偽造遺詔,立少子胡亥為帝,趙高篡權后又施展陰謀, 誣陷李斯“謀反”,將其腰斬于市,并夷滅三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