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很多人貴州人都說自己是江西移民?其實有關于大移民,最近的一次大規模移民在明朝初期,也就是當時的江西填湖廣。
其實在漢朝之前,江西人口比較少,最多的時候不過是37萬。后來隨著戰亂和其他原因,江西經濟迅速發展,江西人口也大規模的提升。到了元朝末期,江西人口已經上升到了1400多萬。
而當時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五省的人口之和,不過是和他們一樣。但是古代以農耕文明為主的情況下,人口太多,造成耕地面積減少。所以很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踏上外遷的旅途。
第一次外遷是明朝初年,歷史上稱作是江西填湖廣。因為當時朱元璋稱帝之后,開始進兵湖廣和云貴地區。而江西地區則成為了軍需的供養地,所以急需其他地區人員過來支撐戰爭。
朱元璋為了招攬移民與開墾土地,在兩湖地區放寬了賦稅的政策。因此愁于沒有土地可種的江西農民,紛紛來到了這里。
甚至在某一段時間,官府和豪門勾結,迫使江西地區的農民走投無路。當時上山落草為寇者不知凡幾,農民暴動現象也時有發生。由于當時湖廣人口已經發生飽和,所以不得不進入云貴地區。
除了這些流民的自主搬遷之外,在很多貴州人的家譜里面,還記載了祖先從江西跟隨軍隊前來的內容。比如說安順市的一處族譜記載:
曾鞏后裔曾德一祖居江西南豐,至明朝初年,任征遠將軍之職,率師來黔,鎮居安順府。
另外比如說貴陽市花溪區有祖訓,要求當地人班李不能成親。原來當年有江西籍的將軍帶著夫人來到此地,后來夫人因病去世,就娶了當地的班姓布依族女子為妻。
后來生了兩個兒子,大的跟隨父親姓,小的跟隨母親姓,如今已經傳到17代。除了跟隨軍隊過來的,還有些是因為逃難。因為貴州交通堵塞,正所謂天高皇帝遠,因此這里也成為了避難的天堂。
由于明朝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很多人選擇了棄軍從商、棄農從商,大量手工業者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F在在貴陽地區,有諸如江西村路、江西村學的地方。
原來根據當地人所說,這里曾經聚集了很多江西籍住戶。再加上江西也比較注重教育,除了修路之外,江西來的商人也會建造一些學校。比如說如今貴陽四中的前身就是豫章中學。
另外如今很多的貴州人,聽說自己祖上都是來自于吉安,或者是什么石板橋之類的,其實這也是有據可循。他和當年的大槐樹一樣,石板橋很有可能是某種標志性建筑物。
說到標志性建筑物,江西移民的標志性建筑物則是萬壽宮。在貴州東部的鎮遠縣,有著一處名叫萬壽宮的建筑。大多都是由江西商人投資興建,也被稱作是江西會館。
如《貴州通史》記載:“從全省來看,江西會館最為普遍,譬如遵義府一州四縣均有萬壽宮,僅綏陽一縣就有七座。
安順府城內,舊州及壩陽都有萬壽宮,新設的‘苗疆六廳’如臺拱(今臺江)、清江(今劍河)、八寨(今丹寨)也都有萬壽宮?!?/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