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是父親節,電臺原本和我商定要在《說煩解憂》節目里談一談父愛與親子教育,節目還沒到時間,主持人告訴我:題目一經拋出,幾十條信息就已經發到電臺的信息平臺,其中大部分都在責備自己的父親,而且以男孩子為主。為此,那期節目換了話題。然而,幾乎不到三兩天,幾個孩子的家長來咨詢,深入了解后,他們都道出了缺失父愛的經歷:或遭受到父親打罵、出軌的刺激與傷害……
在為其中一個近而立之年的男孩做治療的過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父愛的重要性——父子同來,父親已經年逾半百,看上去挺硬朗。兒子顯得十分窘迫,當著父親的面總放不開。于是我請父親稍回避一會兒,然后我用“空椅法”讓兒子對著假想的父親說話。
男孩子面對著空椅上的墊子(假想的父親),久久嘆著氣,哽咽地難以表達。我暗示他進入童年時被父親打罵的情節感受中,讓他用那時兒童的口吻說話。他一下了嗚咽出來,大喊著“你為什么打我,我怕,我怕,你為什么要打我……?”終于,他如泣如訴地宣泄出來,那股久藏于生命中的負面能量開始流動、復蘇。
大約半個多小時后,他逐漸平靜,我為他進行了一些疏導。
過了兩天我們進行第二次治療,一見到我,父親就說他這幾天沒事就淚流滿面,還總問父親為什么過去要打罵自己。無奈,我又請父親先回避一會兒,誰想父親剛走,男孩子就開始反復嘮叨說要離開這個世界,因為現實太殘酷了……我知道他已經進入了童年時代,基本完全沉浸于當年的恐懼與厭世狀態,但他還沒有從那個孩子的痛苦中走出來,因為那個孩子還沒有得到應有的愛。
于是,我請父親進來,并讓男孩子跪在父親懷里訴說(兒童階段的一切感受)。男孩子開始抱怨父親,緊緊摟住父親痛哭,父親一時不知所措,呆呆地望著我,我在一張紙上寫了兩個字:“道歉”。父親點點頭,他咬咬牙,從嘴里迸出了那久違的幾個字:“對不起,兒子,爸爸不該打你!”
這就是治療的最關鍵之處,也是父子關系的轉折點,其實,兒子要的就是爸爸的一句話,一句低下頭來的實話。由此可見,這位父親真的很有勇氣,也具有足夠的愛。他們只要順著這個方向交流下去,那個三尺之冰當得以融化——
于是聽到此話,兒子哭得更傷心了,號啕著全身抽搐(憤怒的能量開始融解),父親撫摸著兒子的頭發、后背,老淚縱橫、如泣如訴——父子二人第一次用感受交流、敞開心扉。
“爸爸不懂,真的不懂,那次只是因為你成績不好,也問不出原因,急得我不知道怎么辦,所以才打你,爸爸知道錯了,沒想到給你造成這么大傷害,爸爸真的不知道,原諒爸爸,爸爸也是著急呀,畢竟就你這么一個兒子,你說,我能不為你的學習操心嗎?”
“那你也不能拿棍子打我呀!你知道我有多疼?你應該懂我,我在學校受了委屈,本來我就害怕,回家本想得到你們的理解,可是,連你也打我,也不要我,我往哪逃,找誰說呀,我當時真的不想活了,想離開這個世界……”
“好了,好了,現在你說吧,爸爸什么都聽著!”父親一邊說,一邊輕撫著兒子的頭。表面上,那是一個簡單的舉動,然而,它所容納的親情能量,足可以讓一個一蹶不振地孩子起死回生。因為我們都知道,父親是兒子的根,只要得到根中的營養滋潤,自然會健康成長。
他們就這樣以自己的方式交流著,把從小到大的事都倒了出來,化解那些久埋于心中的積怨和誤解,就像兩個外交官一樣:在許多關鍵問題上達成共識。如此大約過了近一個小時,父子倆重新對坐,兒子很自然地拉著爸爸的手,爸爸含著眼淚沖著兒子微笑。是的,他們和解了,兒子終于脫口而出——
“我終于明白了,爸爸,其實你都是為了我好,只不過你太不講究方式方法了,你的性格太直,性子太急,無意間傷害了我,可后來我越來越抱怨你,這個結一直沒有解開,今天,”他看著我,“心里舒坦多了,我好象有許多話要對爸爸說,什么都想對他講,我沒想到,其實爸爸是愛我的……”說著說著,他又有些哽咽。
老實講,這個男孩子比較感性,不過這也讓他很容易進入狀態。為此我給他講了那個故事——
一只老鼠被餓了幾天后被實驗者拿到籠子里,籠子的一端放著食物,老鼠飛快地跑向食物,可實驗者之前在食盤處通了電,當老鼠觸到食盤時,被電擊得嘰嘰亂叫,即刻躲開。可因為電無形,它左右觀察后,還想觸摸食物,又被電擊……,如此反復幾次,它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吃到食物。
過了幾天,又讓它先餓著,然后再放入這個籠子。剛進去,因為氣味、路徑(環境)是相同的,老鼠緩緩地接近食盤,可此次,實驗者沒有通電,然而老鼠就是不敢觸摸它,于是也吃不到食物。在心理學上,這個實驗的結論就是“制約”。
這個男孩子也同樣,大學畢業后,曾經先后到過三家公司應聘,均因與領導、同事搞不好關系而中途辭職,導致他一個高才生十分自卑,越來越苦惱,后來不想出門,更不想走入社會。另外,他還道出過去與同學之間的關系也十分緊張,總之,他與男人之間總會發生矛盾,導致他學業和仕途舉步唯艱。當然,這都與他們父子長期以來存在的矛盾有關(電擊),家庭暴力給他造成了“男性之間的親近就意味著傷害”的制約經驗。
另外,他從小與老人長期生活,導致他比一般同齡人更加具有依賴感,性格也比較脆弱、敏感,也由此造成他在人際關系方面的自卑,以及在創業方面的力不從心。可過去在學校,他曾經是一名高才生,可是,再優異的成績也沒能為他后天的生存能力負責。
然而,我最敬佩的是這位父親,正是他,感受到兒子的焦慮,主動打來電話要求為兒子做心理咨詢,從他陪著兒子來咨詢,到中間幾次回避,再到后來的協助治療:向兒子低下頭當面道歉,并接納兒子的一切抱怨……,他的面對現實及對兒子那真摯的愛,使得他們父子關系得以全面改善。正是“解鈴還需系鈴人”。與此同時,那個制約的電極真正拆除了,父親以自己的行為告訴兒子,愛是安全的,從此,這個曾經被“電擊”的兒子對父愛再沒有了恐懼,所以他吃到了食物——于是在與父親共盡晚餐的時候,男孩子也現父親道出了自己的理想:他打算和幾個朋友同開一家餐館,請父親為他們剪彩,并成為他們第一位顧客。他還說,感覺好久沒有照顧母親了,他很想念她,所以回家后想好好侍奉雙親,他感覺這些年他們太不容易,要好好報答他們……。那時,他的目光里再沒有抱怨與無助,這些愿望均發自內心,因為,父愛的能量已經在他的生命里復蘇。
當然,愿望歸愿望,還要看它是否能夠腳踏實地,然而此刻,父親看到了一個從陰影中走出來的兒子,一個重新充滿朝氣的兒子,一個開始長大成人的兒子。而這一切,無論是希望之火還是家庭之幸,都是父親那龐大、無私的愛換來的!
我深深地景仰這位父親,同時也想到了我的父親,以及天下許許多多的父親,他們難道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快樂嗎?可他們中間大多是普通人,都經歷過那個年代所帶來的強烈的不安全感,同時他們也不可能學過心理學,他們的父母也沒有教過他們如何與孩子換位思考,他們就是在那種強迫加否定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他們也當然攜帶著那種經驗去教育他們的孩子,他們當然不懂,但他們都愛孩子。
不是每個男孩子都有這種造化,比如我的父親就沒能跟我如此交流。嚴格上說,我們彼此是帶著未完成的抱怨分手的,他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雖然我緊緊攥著他老人家的手,但那時候他已經腦死亡,聽不到我的呼喚,甚至連抱怨也聽不到了,作為一個兒子,我從沒向父親撒過一天嬌,我們沒有為曾經的家庭暴力而溝通,他來不及跟我說,我也來不及對他講!
那么現在,許許多多曾經遭受過父親打罵的孩子,以及打罵過孩子的父親,趁你們還有機會生活在一起,放下架子和誤解,心平氣和地坐在一起說幾句心里話吧。其實沒什么了不起的,要知道,兒子向父親學作男人,兒子的仕途,與父愛有很大關系,所謂養不教,父之過。女兒的兩性關系,也與父愛有很大關系,因為她最愛的異性就是父親,如果她在這個愛上有傷,那么她也許就很難讓老公安心地愛他、體貼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