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焦還是廣角?
在風光攝影中,有人偏愛用長焦,有人鐘情長焦。
不同焦段沒有對錯優(yōu)劣之分。
選擇哪個焦段,主要取決于拍攝場景的本身特性,和個人的喜好。
·比如壩上主要靠長焦鏡頭
·加拿大洛基山則是大部分時候是用廣角鏡頭的天下
·喜歡小品的攝影師一般用中長焦
·喜歡大場景的則偏好超廣角
縱觀當今風光攝影,大部分攝影師還是偏好大場景的廣角風光。就我自己而言,過去幾年,11-24mm是我的主力鏡頭,這枚超廣角鏡頭有無與倫比的視覺,非常適合大風光。
不過從構(gòu)圖上來說,廣角鏡頭的使用難度要遠遠大于長焦鏡頭。廣角鏡頭的視覺包羅萬象,表面上看氣勢恢宏,但極易有構(gòu)圖混亂不堪的相同以及不同之處,和大家分享一些如何用廣角鏡頭拍攝優(yōu)秀風光攝影作品的思路和技巧。
廣角拍風光為什么難?
畫面里常常同時包括天空和地面
還是逆光的朝霞晚霞和太陽這種大光比場景
對曝光、寬容度、眩光控制等各方面的要求極高
一般從近到無限遠都要求清晰
對景深要求極高
廣角風光構(gòu)圖要點
盡量包含更多的內(nèi)容
·加法:一般來說畫面越寬廣。包含的內(nèi)容越多,氣勢越宏偉。
同時避免畫面雜亂無章
避免大面積空曠前景
避免遠景過小
廣角風光構(gòu)圖要點-加法
一般來說畫面越寬廣。包含的內(nèi)容越多,氣勢越宏偉。
當然,具體焦段要看現(xiàn)場情況。
避免雜亂無章
避免空曠無聊的前景
雜亂的構(gòu)圖和空曠無聊的前景實際上是一回事——無序。
我們需要一雙在混沌中發(fā)現(xiàn)有序的眼睛。
在混沌中發(fā)現(xiàn)有序
·利用線條
·利用規(guī)律團
·走進點-避免空曠畫面
·再走進點-利用前景
·抬高鏡頭或壓低鏡頭
利用重復圖案的規(guī)律
利用線條,特別是引導線
到處都有引導線,看你是否發(fā)現(xiàn)
機位非常重要,向左向右偏離一米都不一樣,需要仔細尋找
走近點,避免雜亂前景
貼近地面只拍一個局部也不錯
抬高鏡頭
對超廣角鏡頭來說,俯拍或仰拍有奇效
前景-中景-遠景構(gòu)圖
很多人都知道前景-中景-遠景構(gòu)圖公式。我前面講過的不少構(gòu)圖例子,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算成這樣的構(gòu)圖。
當然所有的照片幾乎都有前景-中景-遠景,哪怕是前面舉的雜亂無章的例子
這里說的,是要有明確的,吸引人的前景-中景-遠景。
但也不是所有照片都遵循這個公式。
避免遠景過少
初學者用廣角鏡頭時候常犯的另一個毛病,就是遠景太少
人眼的透視大約相當于標頭,但人眼的視覺大約相當于8-10毫米的超廣/魚眼鏡頭。
我們的雙眼視覺外加余光可達150-180度,如果用135全畫幅相機來拍攝,要用8-10毫米的超廣/魚眼鏡頭才能涵蓋這個超級寬廣的視覺。
可是我們又知道,如果用這樣的鏡頭拍攝風景,透視夸張效果會非常明顯。回來后我們會非常失望。
否則就算珠峰在我們面前可能也會給拍成一個小泥丸,完全沒有了氣勢。
根據(jù)場景選擇焦距,不要盲目選擇最廣焦距
超廣拍風光輔助器材
濾鏡是拍水最重要的附件
大口徑燈泡鏡頭,比如尼康14-24、騰龍15-30、索尼12-24、蔡司15、適馬20、適馬14這類主流超廣角鏡頭。適用于150mm方形濾鏡
170mm方形則是 150mm的升級版,徹底解決了150mm 在類似佳能11-24mm、適馬14-24、佳能14等鏡頭上的暗角問題
·中性灰濾鏡控制快門速度最重要的手段,4檔,6檔和10檔是最常用的。
·偏振鏡消除水面和潮濕巖石上的反光,可以相當于2檔中性灰濾鏡使用。
·漸變鏡用于平衡天空與地面的光比,
▲使用ND1000拍攝
大拱門。拍攝于冰島。我用了一片卡色 10 檔 ND 濾鏡,把曝光時間延長到了 3 分半鐘。本來狂風中波特洶涌的海面,變得平靜起來。
▲使用R-GND0.9拍攝
▲使用CPL拍攝
(超廣角專用支架、ND64、ND1000、GND0.9、R-GND0.9、方形CPL、濾鏡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