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老師以后,總避免不了要和家長們進行溝通,而面對這幫十歲多點的初中生,說的最多的話題就是“叛逆”。
而在這個時候,我仿佛看到了曾經的我和我的父母,不同的是,曾經的我,是故事的主角,是被父母控訴的對象,
而現在我是一個旁觀者,是一個傾聽者,也是一個出謀劃策的人。
有一天,曾經教過的學生的家長在微信里對我說,她兒子最近在班級闖禍了,不寫作業,上課不聽講,和同學之間有矛盾,班主任老師找她了。
在我的印象中,這個孩子是一個很聽話的孩子,即使學習成績一般,但也是一個很重感情、很老實的孩子,之前在教他的時候,他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問題。
聽到家長的抱怨,我問她,孩子是不是還有別的事,突然出現這種情況,肯定是有原因的。
孩子媽媽說,好像是有點事,但是他不說,現在啥啥都不愿意說,真是氣死我了。
每當這個時候,我會選擇傾聽,因為我知道,我是她信任的人,也是她此時最依賴的人。而在這個時候,如果我有能力的話,我會給她出出主意。
而我這次給她出的主意,是讓她帶孩子去吃飯。
具體操作是,在她接到孩子時,不管老師之前跟她說了什么,也不管她內心有多生氣,都不要跟孩子生氣,而是帶孩子去吃最喜歡吃的東西。
其實,在這個時候,孩子是很無助的,無論在這件事情當中,他是對是錯,他的心里都是有委屈的。
而在這個時候,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就不應該站在成年人的視角,用成年人的語氣與他進行對話。
如果這樣做了,肯定避免不了一次相當激烈且不解決問題的爭吵,結果怎樣,可想而知。
然后,我又向孩子媽媽提出要求,那就是在吃飯的時候也不要有任何指責,先夸夸他,和他談談心,讓孩子能夠打開心扉,讓他傾訴。
那么在這個時候,孩子也是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的。
后來,孩子媽媽告訴我,她真的忍住了脾氣,心平氣和地和孩子吃了這頓飯,同時,孩子也跟她說了在班級里和同學們發生的矛盾。
當孩子媽媽又問我該怎么解決的時候,我笑了,其實到這個時候,孩子的問題就已經解決了,因為他已經說了出來,沒有了怨氣,和媽媽的距離也拉進了。
這個時候,處在這樣的狀態再去處理和同學之間的問題,也就不那么難了。
家長在這個時候,應該選擇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面對一些他能夠解決的問題。
后來,孩子也真的將和同學的矛盾處理好了,至于怎么處理的,我沒有細問。
不過,可以看到的是,孩子通過這件事和媽媽的關系倒是更好了。
其實,在處理這件事情的問題上,我們通常會忽視幾個點:
當家長接到老師的電話的時候,聽到的所有的內容,都是老師說的。這不能說老師會冤枉孩子,但作為老師,我知道,此時在電話里,只會告知事情發生的結果,然后請家長來學校細說。
從接到老師的電話,到見到老師,家長都是沒有見到孩子的,那么事情的經過到底是什么,還有哪些隱情需要知道,我們都是不清楚的。
而此時家長卻因為孩子又把他折騰到學校而感到非常的憤怒。
即使見到了孩子,又能聽孩子說什么呢?
就像我有時會跟班級里一些男孩子的家長溝通,無論是電話還是微信,家長開口就是,我家孩子是不是又闖禍了。
在家長的印象中,被老師找,或者到學校去肯定是孩子闖禍了,感覺這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
但是,凡事都是有原因的,為什么我們不能從自身出發,去想孩子為什么會犯這樣的錯誤,孩子在這樣做的時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或者再想想自己有沒有一定的責任,或者是自己有沒有能力幫助孩子進行改正。
我的兒子已經三歲了,近半年的時候,讓我感覺他已經有了他的想法。
比如,他不喜歡別人親他,他喜歡研究帶有聲音的東西,他喜歡穿帶顏色的衣服……孩子越大,想法就越多,就越難服從于大人的指令。
但是現在的大人們,往往還是喜歡讓孩子完全按照他的指令去做事,這時,矛盾就會開始激化。
在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去做的,是引導,讓孩子的判斷力是正確的,然后放手讓孩子去做。
其實,很少有家長真正在意過孩子的感受,只是一味地將自己的感受放在孩子身上。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孩子自己會走了以后,在外面卻總喜歡讓家長抱著。
家長會覺得,自己會走了,就拉著手自己走多好。
但是,當一位母親蹲下,和孩子處于一個高度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孩子所看到了并不是我們所看到的。
一個兩三歲孩子看到的事件,是大人的腿,是柜臺的腳,是各種地面,這些會讓孩子感覺自己非常渺小,非常無助。
相反,當我們能夠感受到孩子此時的心情,抱起他,那么孩子就會感到很開心了。
那么現在言歸正傳,很多家長感覺孩子越大,溝通起來就越難,然后會把所有的原因就歸咎于孩子已經到了叛逆期。
而孩子在這個時候,也會覺得自己不被家長理解,不愿意聽家長的話,甚至不愿意與家長說話。
這樣的情況很常見,如果得到很好的解決,則會出現很多不好的結果。
那么在這個時候,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當大人面對孩子的時候,內心里存在的還是領導意識,但是在孩子的心里,面對大人,則是平等意識。
試著回憶一下,孩子們有時會不會這樣說:“憑什么呀,這樣不公平”“你答應我了,為什么說話不算數”“我才不信呢,你是騙子”……
但我們聽到孩子這樣說話的時候,肯定會很生氣,但是請想一下,孩子為什么會這么說?
當你讓你的孩子把自己喜歡的東西送給別人時,原因僅僅是因為對方比他小,他得讓著時,他會說,“憑什么呀,這樣不公平。”
這次,換來的只是你的責備,但是請你想一下,他也還是個孩子,而那樣東西也許是他的寶貝。
當你因為忘記或者假裝答應而沒有跟孩子兌現你的承諾的時候,他會說,“你答應我了,為什么說話不算數。”
此時,你會很氣憤,認為孩子太不懂事了,為什么不能體諒一下大人的辛苦。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也許這是孩子期待已久的,而此時,你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也會大大減分。
所以,之后當你希望孩子去做什么事情而再次許愿的時候,孩子就一定會說,“我才不信呢,你是騙子。”
此時的你,如果再拿家長的身份去壓制,那么在孩子的心中,你的形象全無。
因為你除了是家長,你在孩子的面前,一無所有。
作為老師,我也經常拿老師的身份去壓制學生,但是后來我發現我這樣做是錯的。
偶然的一次,我在課堂上背了幾段非常喜歡的古詩詞,令人意外的是,我看到了孩子們眼中的光亮。
后來有孩子悄悄對我說,“老師,我們都覺得你可厲害了,會背那么多詩。”
這句話點醒了我,原來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們覺得我厲害。
于是,我會在上課的時候,引經據典,背誦詩詞。也是這樣,孩子們越來越喜歡聽我的課。
其實,讓孩子們佩服或者喜歡你,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要放下自己的姿態,不要認為你是老師,你是家長,孩子就會聽命于你,就會接受你,就會認可你。
我們要做的是,找一個孩子們感興趣的點,然后展現出你的能力,這樣孩子就會佩服你,喜歡你,聽你的話了。
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家長覺得,孩子上學會后,聽老師的話而不聽家長的話。
就在于,孩子看到了老師比自己厲害的地方,所以他們佩服老師,喜歡老師。而家長,還是和以前一樣,沒有改變。
其實,作為家長,我們已經為孩子付出了太多太多。但是正因為你付出的太多,反而說的就太少了。
溝通,還要用語言,用情感,將有效信息進行真正地傳達,而不是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因為每天的日子都是那樣過的,孩子習以為常。
用平等的角度,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去溝通,孩子是會接受的。因為,孩子是愛你的。
認同觀點,點個在看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