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是北疆最美的季節(jié)。所歷所見無不印證著那句流傳很廣的話: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國有多大;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國有多美!
本文的攝影人@李毅軍于2015年9月16日起,和一群資深攝影發(fā)燒友,開啟了一段難忘的長達4000多公里、歷時10多天的北疆行攝之旅。精彩圖文與大家共饗!
自駕路線:
烏魯木齊出發(fā),沿烏魯木齊—呼圖壁百里丹霞麗景—克拉瑪依—布爾津—白沙湖—五彩灘—喀納斯—白哈巴—禾木—可可托海—可可蘇里—青河—木壘胡楊林—木壘平頂山—烏魯木齊;
里程:4000多公里
時長:11天
喀納斯湖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區(qū)布爾津縣北部,湖面海拔1374米,面積45.73㎞2,湖水最深處達188.5米左右,是一個第四紀冰川作用形成的高山湖泊,2009年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湖泊”。
這些年來,喀納斯的名氣如日中天,有人甚至將其與九寨溝相提并論,說“南有九寨溝,北有喀納斯”。對很多人來說,喀納斯不是風(fēng)景,而是一個夢,到北疆的唯一理由不為別的,只為奔向喀納斯。
通往喀納斯的童話之路
通往景區(qū)的有些路段旁,聚集著當(dāng)?shù)匕傩盏拇迩f。
可以遠眺到遠處的雪山頂,白皚皚的雪峰與山腳下的綠色森林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看到了現(xiàn)實版的風(fēng)起云涌、云騰霧蒸。
山腳下的公路,一輛大客車在孤獨地行駛著。
現(xiàn)在進景區(qū)的道路都是柏油路了,順著山勢向前延伸,沿路風(fēng)光相當(dāng)不錯;
這個在雨中打傘行走的女子與通往蒙古包的小道構(gòu)成了一幅美妙的圖畫;
森林中的放牧人家
行駛在這樣的道路上,就是行走在美麗的風(fēng)景長廊中;
喀納斯游客接待中心
駝頸灣
喀納斯的駝頸灣,它位于喀納斯湖南面一公里位置,是喀納斯湖的入水口,位于喀納斯河發(fā)源地。喀納斯河在這里形成了一個恰似駝頸的大拐彎,由南東轉(zhuǎn)向南西,后又轉(zhuǎn)向東。河流彎急谷深,水流湍急。
臥龍灣
臥龍灣是景區(qū)內(nèi)公交停靠的第一個景點。它是喀納斯湖的排水口。面積約9公頃,河灣中心是一塊植物茂盛的沙洲,酷似一條靜臥在水中的巨龍,臥龍灣以此得名。
從不同的角度拍攝,因光線反射的角度不同,湖水也呈現(xiàn)不同的顏色。
這個角度和位置拍攝的這張照片是網(wǎng)上流傳最廣的一張臥龍灣照片,很多有關(guān)宣傳喀納斯的資料上也可看到這張照片。
臥龍灣的入口處巨石抵中流,形成了一個水流湍急的險灘。
月亮灣
喀納斯湖月亮灣位于臥龍灣上游約1公里,是臥龍灣河曲的延伸部分,美麗靜謐的月亮灣會隨喀納斯湖水變化而變化,確實是嵌在喀納斯河上的一顆明珠。喀納斯河床在這里形成幾個由反“S”狀彎河曲組成的半月牙河灣,被稱之為“月亮灣”。
站在比河面垂直高出60米的盤山道上鳥瞰月亮灣,感覺近在咫尺,實則遙不可及,令人若即若離,奪目牽魂。月亮灣的確美到了極致。只要看上一眼,她可能一生都會印在你的腦海,刻在你的心頭。
神仙灣
它是喀納斯湖在山澗低緩處形成的一處淺灘。湖面背光看去在陽光照射下閃著細碎的光,仿佛無數(shù)珍珠任意灑落。由此也稱它為“珍珠灘”。加上常有云霧繚繞,山景,湖水,樹木相映,如臨仙境,神仙灣由此得名。
這處河灘里的河水將森林和草地切分成一塊塊似連似斷的小島,它實際上就是喀納斯河在山澗低緩處形成的一片沼澤淺灘,在陽光照射下河水流光溢彩,連樹上的葉子都隨風(fēng)搖曳、閃閃發(fā)光,乍看去仿佛無數(shù)珍珠任意撒落。
周圍的植物色彩斑斕,一池翡翠色的湖水光彩奪目。
一片美到不真實的白樺林
從臥龍灣到下游的喀納斯大橋有一段約兩公里的步行棧道,沿路要穿過據(jù)說是喀納斯景區(qū)最大的一片白樺林,真是美得不真實。
走進白樺林之后,心情逐漸振奮起來。一條落滿金黃樹葉的木質(zhì)棧道在林中蜿蜒伸向林間深處,濃密的樹冠如同一柄巨大的雨傘為我遮風(fēng)擋雨。此時,偌大的林間只有我一人,靜得可以聽見雨點落在樹葉上的聲音,氤氳的霧氣在林中散開,白色的樹干、金黃的樹葉還有林邊湛藍的湖水在我的眼前展現(xiàn)了一副難得的靜謐之美。
此刻竟然只有我獨自一人在此享受著,我簡直為自己的“奢侈”感到有點不知所措了。在這樣的空間里,拍不到那種大氣磅礴的“大景”,但只要仔細觀察,那種雋秀雅致的“小景”則俯身皆是。
在我的眼中,這些“小景”同樣是喀納斯美景中極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可惜來到這里的游客往往是被導(dǎo)游直接領(lǐng)到月亮灣、臥龍灣和觀魚亭等處匆匆一觀便離去,根本不能體會到這些散布在這些著名景點之外的隱匿之美。顯然,這些“小景”就在游客們的眼皮底下被忽視,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
一條棧道蜿蜒伸向林子的深處,道上鋪滿了金黃的白樺樹落葉。在我的眼里,這就是一幅極好的“小景”。
白樺林中的草地因雨水的連日浸泡而變得極度滋潤,離開棧道走進林中拍照,每走一步就會留下一個積水滿盈的深深腳印。
穿過一片樹林來到林邊,看到了靜靜流淌的喀納斯河,讓我想起了俄羅斯名著《靜靜的頓河》的某些描寫。
不知是誰將一柄船槳遺留在此,讓人無端地聯(lián)想:槳仍在,舟何往?
這段浸泡在碧水之中的枯木是幸運的,與其被隨波逐流漂向異國他鄉(xiāng),不如長眠在家鄉(xiāng)的青山綠水之中。
林湖相連,渾然天成
這片林子以白樺樹為主,也夾雜著一些松樹;
真不忍心自己的腳步落在這些嬌弱的葉子上,但一場場秋雨淋下,一場場寒冷侵襲,它們又怎能扛得住“蒹霞蒼蒼,白露為霜”的殺戮呢?
樹干上的累累傷痕,記載了白樺樹與嚴寒抗?fàn)幍墓适隆?/span>
終于看到了喀納斯河大橋。公路橋與步行橋相依而立,宛如一位柔美的女子相偎著心上人偉岸的身軀。
河水流經(jīng)喀納斯河大橋下時,由于險灘的阻礙產(chǎn)生了落差,形成了一處“涇渭分明”的景觀,上游處“春來江水綠如藍”,下游處“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走到步行橋處,發(fā)現(xiàn)這片美景也不是我在“獨享”。
這樣的情景是否有卞之琳《斷章》中所說的意境:“你站在橋上看風(fēng)景,看風(fēng)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確實,世界上往往有很多的“小”被籠罩在“大”的光環(huán)下而讓人們不能輕易地看到它們自身固有的美麗和價值,我要在這里為喀納斯的“小景”們搖旗吶喊一下,如果您有機會去游覽喀納斯,一定要到這片白樺林中去親身感受一下“小景”們的美麗,這樣才會使您對喀納斯的印象更加立體且豐滿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