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有4452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詩
家
山河無恙
花枝春滿
文摘
1
編者按
我覺得學習詩詞的最快捷的門徑就是:拜師。找一個詩詞水平比較高的老師,從詩詞的入門開始學習,從觀察生活、感悟生活開始,我覺得寫詩有三關難過:一、對待習以為常的生活要有感悟,這樣才是你詩思、靈感的來源。這個老師教不了,需要自己去慢慢的感覺,刨根問底、尋找事情的真相,情真意切感到自己從而感到大家;二、表達上,就是你的詩所表達的內容要跟你的主題緊密聯系,意象統一、起承轉合。還有就是詩的語言,跟平時的語言還是有所區別的,簡短,優美,但是不能生造詞。三,寫詩的手法,像觀察生活的角度,其中所利用的修辭方法等等。后兩個都可以通過老師的講解,能夠領悟的。但是現在寫詩的高手不多,而且真正的大家都很忙碌,用來指導學生的時間就很有限,所以我提倡大家走出去,多參見一些詩詞活動,見識一下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如果,沒有機會遇見好的老師,大家就應該多看看詩詞方面的書籍和文章。
我平時總愛看一些名家詩話,有時看到一篇好文章,真如醍醐灌頂一樣,許多困惑迎刃而解,遂找到自己以前收藏的優質詩話奉獻給大家,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冬已盡
春可期
IT IS A TITLE
如何寫“時事詩”
張應中
以詩歌寫時事自古有之,漢末建安時期開始多起來。曹操的《蒿里行》即用樂府古題寫時事,全詩僅八十個字,寫出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爭權奪利,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慘情景。
到唐代,杜甫以新題寫時事,“即事名篇,無復依傍”,寫出了像《兵車行》《麗人行》《哀王孫》《悲陳陶》《悲青坂》以及“三吏”“三別”等一大批以樂府體制歌詠時事的詩篇,使詩歌帶有新聞報道的性質。唐憲宗元和年間,李紳、元稹、白居易等繼承杜甫的開創精神,從事新題樂府創作,白居易更從理論上提出“新樂府”的概念,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明確提出了“其事核而實”“其體順而肆”“其辭質而徑”等創作原則,寫出了大量反映時事的詩篇。
此后,時事詩成為詩歌寫作的重要內容,宋代的陸游,明代的鄭善夫,晚清的黃遵憲,現當代的錢仲聯、饒宗頤等等,都寫出過撫事傷時、憂國憂民的時事詩。
時事詩的寫作具有新聞寫作的一些特點,包含真實性、典型性、時效性等。在這里我覺得有兩點特別重要:典型性和傾向性,以下舉例略作說明。
一、典型性
時事有重大題材,有一般題材。重大題材偶爾出現,一般題材可能比較頻繁。寫一般題材的時事得有所選擇,提煉典型,避免見到什么寫什么。杜甫的敘事詩就善于概括提煉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和事件,通過個別反映一般。比如《兵車行》抨擊唐玄宗的窮兵黷武,致使人民流血破產,詩中“行人”所說的話“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成邊”,道出了無數個征夫戍卒相同或相似的遭遇,極具代表性?!叭簟薄叭齽e”更是典型概括的極好范例,如《石壕吏》:因為“安史之亂”,連年戰爭,朝廷不斷征兵抓丁,致使人民家破人亡。《石壕吏》中所描述的一家,三個男孩都去征戰,其中戰死兩個。這一家不但得不到政府的撫恤安慰,反而要捉老翁去當兵,老翁只得連夜翻墻出逃。無奈,老嫗請求代替老翁從軍,服役燒飯。這個悲慘的家庭是當時無數家庭中的一個,是遭戰爭禍害家庭的代表。該詩不發議論,寓思想感情于客觀的敘述之中,體現了杜甫的非戰思想,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其中老嫗的行為也體現了人民對叛亂戰爭的反對態度。
白居易的《新樂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是有計劃的大型組詩,“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一首寫一事,具有高度的典型性?!缎聵犯肺迨仔Хā对娊洝罚栽姷氖拙錇轭},并在題下用小序注明詩的美刺目的,如《新豐折臂翁》“戒邊功也”,《縛戎人》“達窮民之情也”。白居易自言《秦中吟》十首“一吟悲一事”。這兩組詩體現了白居易選材的特點:“一吟悲一事”,即從紛繁的各類真人真事中選擇最典型的事物,來反映社會問題,針砭中唐的弊政。如白居易在《賣炭翁》題下自注云:“苦宮市也?!薄皩m市”,即宮中市買貨物。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常在鬧市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名為“宮市”,實際是一種公開的掠奪?!缎绿茣肪砦迨f:“有賚物入市而空歸者。每中官出,沽漿賣餅之家皆撤肆塞門?!笨梢姡涫芎φ卟恢挂粋€賣炭翁。詩人以個別表現一般,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有力的鞭撻。
二、傾向性
寫時事詩得有一個基本的立場,體現自己的思想傾向。這方面,杜甫、白居易為我們做了杰出的榜樣,他們都有著經世濟民的抱負,憂國憂民的情懷。因此,他們的時事詩無不體現了愛國愛民的立場,仁愛的情懷,體現了鮮明的人民性。這種傾向性有時不直接發抒出來,而是隱含在字里行間,有時體現為直接的議論抒情。比如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賣炭翁》只描述事件的始終,沒有發表意見,而情懷自見,有時,以事實說話,比直接的議論、大聲的控訴更有力量。
白居易的很多時事詩,敘述到最后,往往發為議論,表明詩人的立場態度,對所寫的事情作出明確的評價,所謂“卒章顯其志”。比如《紅線毯》,先寫紅線毯的制作過程、質量的精良,宮殿使用紅線毯的奢華,地方官加重人民負擔的貢奉,最后寫道:“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簡直等于指著宣城太守的鼻子加以譴責。
一般說來,時事詩的主體部分描述事件的始末和主要過程,表明觀點態度的詩句不宜多,反思事件的性質或生發開去,寥寥數語即可。
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清廷被迫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賠款割地,中國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與遼東半島給日本。割臺消息傳到臺灣,群情悲憤,痛哭失聲。丘逢甲一年后有詩《春愁》云:“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臺灣行》大概是黃遵憲戊戌年回鄉以后所補作,該詩鋪敘華人到臺灣開疆拓土的功勞,割臺以后臺灣同胞誓死衛臺的決心,以及戰敗后投降的屈辱行徑。有大場面的鋪陳,有細節的描寫,淋漓盡致,極具現場感。自“噫賊吁”以后發議論,話不多,飽含悲憤、嘆息與無奈,表達了深沉的愛國之心,王蘧?!秶鴲u詩話》評曰:“末數語發人深省。”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蘇門答臘島海域發生大地震,并引發海嘯,東南亞國家死亡人數累計約二十萬人,為二百年來海嘯之最。周嘯天作《海嘯歌》反映這一重大自然災害,詩用三分之二的篇幅極寫海嘯的破壞力,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最后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發議論,表明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
真成無謂蠻觸爭,海嘯一來便傾城;
市街連翩倒骨牌,水火于人殊無情。
由來劇變不可測,朝或多金暮洗白;
饑寒起盜令齒冷,一方有難八方惜;
港臺慷慨盡解囊,大陸富豪莫羞澀!
由水火無情,自然災難的不可預測,看出人生的無常,認為人們爭名奪利真是沒有必要,進而呼吁人們慷慨解囊救災救難。這些議論充滿了人道主義的悲憫與同情,還有對生命存在的哲理性思考,具有超越海嘯事件的啟示作用。
本文節選自《怎樣寫古詩詞》
(完)
特別推薦:
詩集推薦:《流云絕句三百首》
作者曾繼全,收取了2018-2021年之間的部分詩作共321首絕句。又將其分成:親情、主旋律、愛情、祭悼、諷喻、送別、詠物、游歷懷古、田園、抗疫、時事感悟幾個章節,還有一部分名家、高手給絕句的點評。
現余下50本左右,首先提供給流云詩詞平臺的讀者。預購者請加我的微信:zjq924948011.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