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陜西」漫步關(guān)中,尋遍唐代十八帝陵

唐代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輝煌、強盛的時代,萬邦來朝的“盛唐”是每個中國人引以為豪的時代。唐代自公元618年建國,至公元907年滅亡,歷時289年,共產(chǎn)生了共21帝位皇帝(包括女皇武則天),也留下了20座帝陵(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合葬乾陵)。這些唐代的帝陵除了昭宗李曄的“和陵”和哀帝李柷的“溫陵”分別在河南偃師和山東菏澤外,其他18座帝陵都在關(guān)中,從西到東分布在乾縣、禮泉縣、涇陽縣、三原縣、富平縣和蒲城縣共六個縣,綿延100多公里,稱為“關(guān)中十八唐帝陵”,包括:獻、昭、乾、定、橋、泰、建、元、崇、豐、景、光、莊、章、端、貞、簡、靖十八座唐代帝王陵墓。

關(guān)中唐十八帝陵分布圖

唐代的帝陵除唐高祖獻陵,唐敬宗莊陵,唐武宗端陵和唐僖宗靖陵為封土起陵外,其他都構(gòu)筑在山上,"依山為陵",一是顯示氣勢雄偉,再是為了防盜。陵園的平面布局自乾陵開始形成定制,墓室鑿在山南的半腰處,高踞陵園北部,為全陵主體建筑,四周筑圍墻,分內(nèi)外兩道,內(nèi)城墻四面設(shè)門,南門內(nèi)修筑獻殿。外墻南面有3道門,石刻群(石獅、王賓像、碑石、石人、石馬、鴕鳥和華表)置于由南而北的第二、三道門之間。第一道門外分布著皇族和文武大臣的陪葬墓。此外昭陵因山南地形險阻,在陵北玄武門內(nèi)修筑1座祭壇,是舉行大典的場所,為唐十八陵中所僅有。

2020年8月,我在陜西自駕,用一周多的時間尋遍了這十八帝陵。尋陵過程比較艱辛,因為除了昭陵、乾陵、橋陵,泰陵四座帝陵管理整修的比較好之外,其他14座帝陵基本上都在山野間,大都需要要在泥濘的田間艱難跋涉,才能找到殘缺的“闕門”、曾經(jīng)的“神道”......,尋找非常困難。

因為篇幅比較大,我把“漫步關(guān)中尋唐陵”分成兩個部分,其一是尋遍“十八唐帝陵”,其二是“唐帝陵的博物館和陪葬墓”,今天先簡要介紹“關(guān)中十八唐帝陵”。

一、初唐五陵:唐獻陵,唐昭陵,唐乾陵,唐定陵,唐橋陵

唐獻陵

唐獻陵是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陵寢,位于今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徐木鄉(xiāng)永合村。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李淵駕崩,葬于獻陵。獻陵修建之初沒有陵邑,分為內(nèi)外二城,規(guī)模宏大壯觀。內(nèi)城四門各有石虎一對,南門外矗立著一對高大的華表和石犀,獻陵坐北朝南,封土呈覆斗形,高21米,底徑東西150米,南北120米,陵園的周圍分布有67座皇親重臣陪葬墓,宛如眾星棒月,將獻陵襯托得十分壯觀。獻陵石刻渾厚質(zhì)樸,健壯豪放,造形剛毅沉穩(wěn),氣宇軒昂。四門的石虎碩大威武,高近2米,眼神機敏,四肢強健有力,形象栩栩如生。御道的兩端有一對體形高大的石犀。南門外立有8米高的華表,上蹲犼獸,下雕盤龍,八棱形的柱體刻滿了花紋,顯得莊嚴(yán)肅穆。

獻陵附近還有不少初唐功臣貴戚陪葬冢,共有67墓。

唐昭陵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陵,位于陜西省禮泉縣城東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是陜西關(guān)中"唐十八陵"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1961年,國務(wù)院公布昭陵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昭陵還是世界遺產(chǎn)“絲綢之路”的遺產(chǎn)點之一。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占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shè)持續(xù)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昭陵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譽為"天下名陵",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

唐太宗最開始建造陵墓的時候,聽取了虞世南的意見,沿用堯帝因山為陵,不費民力,也防止盜墓,開創(chuàng)了唐朝帝王陵墓因山為陵的先例。

昭陵的陵寢居于陵園的最北部,相當(dāng)于長安的宮城,可比擬皇宮內(nèi)宮。在地下是玄宮,在地面上圍繞山頂堆成建為方型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門。

北司馬門祭壇遺址

闕門遺址

昭陵氣勢恢宏,參觀昭陵沿著北司馬道拾級向上直到半山腰的祭殿遺址附近,昭陵最著名的是“昭陵六駿”,原來安放在闕門上面的東、西的石刻廊房里,現(xiàn)在的昭陵六駿是復(fù)制品,原件存放在西安碑林里。昭陵出土的文物在昭陵博物館里展出(此內(nèi)容在下一篇里介紹)。

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

唐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位于陜西咸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采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陵區(qū)仿京師長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還有十七個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員與功臣。陵園規(guī)模宏大,陵域占地總面積接近240萬平方米。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的合葬陵,是唐十八帝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沒有被盜的陵墓。1961年,乾陵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乾陵還是世界遺產(chǎn)“絲綢之路”的遺產(chǎn)點之一。

乾陵梁山是圓錐形石灰?guī)r山體,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中間為司馬道。

從乾陵的華表處沿司馬道向上共有537級臺階,沿途有華表1對,翼馬、鴕鳥各1對,石馬5對,翁仲10對,石獅1對,在闕門的附近是游客最感興趣的地方,包括兩通著名的石碑——東為武則天的無字碑,西為述圣記碑;還有61尊無頭的蕃臣像。

無字碑

述圣記碑

六十一蕃臣

蕃臣

乾陵的周圍還有17座陪葬墓,最著名的有“懿德太子陵”、“章懷太子陵”和“永泰公主陵”(這三個陪葬陵另篇介紹)。

唐定陵

唐定陵是唐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顯的陵墓,位于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西北15里的鳳凰山。中宗于唐景龍四年(710年)六月七日死去,十一月葬于定陵。

陵園為長方形,坐北朝南,地形北高南低,由南面向北分為多層臺地,而以陵墓為最高點。周圍約十公里,有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門。定陵陵園座北面南,東西寬二公里,南北長三公里,周長十公里。有四門,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門外各有門闕,朱雀門外乳臺和鵲臺。墓前原有石蓮原有石蓮?fù)刑乙粚Γ祚R一對,石馬三對,巨型無字碑一通,另有清代畢沅所豎石碑一通,北門有蹲獅一對,石馬三對。東西門各有蹲獅一對。這批石刻造型高大雄偉,藝術(shù)精湛。是我國唐代藝術(shù)寶庫中的精華。可惜多已無存,經(jīng)戰(zhàn)亂及附近居民盜石材鑿器,陵園及四門石刻幾乎被洗劫一空。現(xiàn)僅有南面一個石獅、一對石人比較完好,東門及北門雖然有石獅、石馬,但都殘破不堪。

定陵周邊都是田地和花椒樹,道路泥濘,尋陵艱辛。

唐橋陵

橋陵是唐睿宗李旦之陵墓。位于陜西渭南市蒲城縣城西北15公里的豐山。

橋陵以山為冢,在山腹開鑿地下宮殿,在地面上繞山筑城,四面各開一門,陵園周長約13公里,因建于開元盛世,規(guī)模宏大,各種設(shè)施十分崇厚。距今已歷經(jīng)1270多年風(fēng)蝕雨剝,但所保留的40多尊巨大石刻,包括石華表、石鴕鳥、石馬、石人、石獅等,石雕在司馬道兩邊排列成行,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就陵園來說它包括整個豐山,四面由高大城墻圍成,全長10公里。整個平面呈一規(guī)矩的刀把形。占地總面積為85萬平方米。其基室就鑿造于墻中的山腹中,陵墻四周各開一門,即前朱雀、后玄武、東青龍、西白虎(東西門又名東華門、西華門),門前兩側(cè)均有石刻和門闕,陵墻建有角闕,陵墻周長約13公里。朱雀門內(nèi)有獻殿遺址附近,立有《唐睿宗橋陵》石碑,系清朝乾隆時陜西巡撫畢沅隸書。

橋陵修復(fù)管理得很好,現(xiàn)在作為“唐橋陵文化遺址公園”對外開放。

進入園區(qū)沿司馬道可直達《唐睿宗橋陵》石碑,如果你有體力,可登上豐山俯瞰橋陵全景。

二、中唐六陵 (唐泰陵,唐建陵,唐元陵,唐崇陵,唐豐陵,唐景陵,唐簡陵,唐靖陵)

唐泰陵

唐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陵寢,位于陜西省蒲城縣東北十五公里處五龍山余脈金粟山南。此山海拔716米山巒起伏,逶迤蜿蜒。

唐玄宗泰陵也是以山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繞陵筑墻。泰陵規(guī)模浩大,陵內(nèi)封地方圓達38公里,設(shè)置分內(nèi)外兩城,布局酷似京師長安。現(xiàn)存石刻有: 華表、天馬、鴕鳥、石翁仲、石獅等。這些石雕刻工細膩,形象逼真,線條流暢,是我國石刻藝術(shù)的瑰寶珍品。陪葬于泰陵的有元獻皇后和內(nèi)侍高力士。

泰陵曾遭受過多次破壞和洗劫。尤其是朱溫篡唐期間,華原節(jié)度使溫韞“唐諸陵在境者,悉發(fā)之,取所藏金寶。”浩劫不僅使宏偉的地面建筑蕩然無存,而且還禍及玄宗遺骸。

北宋太祖開寶六年(公元973年),下詔修葺泰陵,玄宗遺骸著法服、常服一套重新安葬,同時建立玄宗廟。

清代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陜西巡撫畢沅下令修葺泰陵,并于陵區(qū)修筑寬3尺、高6尺的圍墻(今已無存)加以保護,同時還在朱雀門獻殿遺址附近,樹立親筆題寫的"唐元宗泰陵"(為避康熙玄煒諱,改玄為元)巨碑一通,這一石碑至今猶存,五個隸書大字,蒼勁有力,不失為一件鐫刻珍品。

泰陵石刻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到一次大規(guī)模的、無知的破壞。直到改革開放以后,地方政府才加大投資力度,整修道路,植樹綠化并對地面石刻進行修復(fù)。

唐建陵

唐建陵是唐肅宗李亨的陵墓,位于禮泉縣城東北15公里、海拔783米的武將山南麓,以山為陵。東與九嵕山昭陵遙相對峙,西與梁山之乾陵隔川遙望。陵園圍墻約5公里,面積達15萬平方米。城垣四面各辟一門,以四神命名。門外各置石獅1對,筑闕臺1對。朱雀門(南神門)外設(shè)神道,長763米,其南端筑乳臺1對。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華表、翼馬、駝鳥、仗馬、翁仲等石刻造像。朱雀門內(nèi)有獻殿遺址。

建陵保存得不好,殘存石刻都散落在田野里,司馬道完全被農(nóng)田占據(jù)。建陵的石刻和精美,幾對石獅現(xiàn)存放在昭陵博物館里。

陵區(qū)有汾陽王郭子儀、汧國公李懷讓等陪葬墓。

唐元陵

唐元陵是唐代宗李豫的陵墓,位于陜西省富平縣西北15公里的檀山。

元陵闕門殘存

元陵依山為陵,陵區(qū)方圓20公里。《舊唐書·令狐峘傳》載:“德宗即位后,曾詔立代宗元陵制度,務(wù)極優(yōu)厚,當(dāng)竭幣藏奉用度。遭到令孤垣的反對,德宗從之,只好從儉埋葬。”由此可見,元陵陵寢建制已大不如先帝,反映了唐自"安史之亂"以后政治、經(jīng)濟每況愈下。元陵陵園石刻與建陵相同,現(xiàn)僅有陵園東、西、北神門外石獅和北神門外石馬殘塊。石獅形制、大小與泰陵相同。但相比較建陵,這里的殘存更凌亂。陵區(qū)基本上都被農(nóng)田和村莊所占據(jù),文物所剩無幾。

唐崇陵

唐崇陵是唐德宗李適的陵墓,陜西省涇陽縣西北20公里嵯峨山上,陵周圍約20公里,崇陵依山為陵,居高臨下,山環(huán)水抱,墓冢高突,全用方型和長方型青石迭砌而成,石塊鑿出凹槽,卡有鐵拴板,澆灌鐵汁,極為堅固。

崇陵保存的較為完好今陵園有四門,均有石獅一對,朱雀門外有石人十對,華表一對,翼馬一對,鴕鳥一對,仗馬五對。玄武門有仗馬三對。在朱雀門外還有立人石像八尊。石刻雖遭破壞,但大部分仍存,十分雄偉壯觀。史料記載崇陵陪葬墓43座,但今無可考證。

唐豐陵

豐陵是唐順宗李誦與莊憲皇后的合葬陵,位于今陜西富平縣城東北約20公里處的金甕山之陽(今曹村鄉(xiāng)陵村),因山為陵,陵區(qū)周圍20公里,東北距唐睿宗之橋陵26公里。公元806年正月,46歲的唐順宗李誦死在咸寧殿,葬于豐陵。

順宗李誦是唐代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之一,陵園規(guī)模較小。由于歷史的變遷和自然因素的破壞,豐陵園內(nèi)的建筑遺跡已所存無幾。陵園內(nèi)城四門外原各置石獅1對,朱雀門外原置石人10對、石馬5對、鴕鳥1對、翼馬1對、華表1對,玄武門外原置石馬3對。今已損毀殆盡。陵園內(nèi)另有清代巡撫畢沅所立“唐順宗豐陵”石碑1通。據(jù)當(dāng)?shù)匕傩战榻B,"文革"時,豐陵玄宮隧道被掘進10余米,石刻大部分被損毀。

我在豐陵除了找到了兩方文保碑,其他什么也沒找到。

唐景陵

唐景陵是唐憲宗李純的陵墓,位于陜西省蒲城縣城西北7公里的金幟山。

李純是唐朝的第十二位皇帝,元和十五年(公元821 年)正月,暴崩于大明宮中和殿,終年四十三歲。

景陵依山為陵,陵區(qū)方圓20公里,陵區(qū)闕門破壞嚴(yán)重,現(xiàn)僅有三個方向的角闕尚有殘存。

陵區(qū)的神道基本上還算清晰,現(xiàn)存的華表,神獸,石像等數(shù)十尊保存基本完好。神道盡頭有“唐憲宗景陵”為清代所立。

三、晚唐七陵(唐光陵,唐莊陵,唐章陵,唐端陵,唐貞陵,唐簡陵,唐靖陵)

唐光陵

唐光陵是唐穆宗李恒的陵墓,位于陜西省蒲城縣北13公里辛子坡村北的堯山之上。

光陵依山為陵,周圍20公里,玄宮鑿于山南麓。陵園為夯土城垣,平面略呈長方形。陵園四面各辟一門,以四神命名。門外各置石蹲獅一對,筑闕臺一對,陵園四隅建角樓。

路口有一只石獅守護

陵區(qū)保存得不好,闕臺、角樓早已不見了,神道不清晰,只有幾個石刻神獸和無頭的石像散落在田間,一條無法駕車的羊場土路可通往陵墓山下,路口有一只石獅守護。

唐莊陵

唐莊陵是唐敬宗李湛的陵墓,位于陜西省三原縣東北十五公里陵前鄉(xiāng)柴窯村東250米處,莊陵平地積土起冢,陵臺底方形,邊長57米、高17米。

敬宗是唐朝第14位皇帝,16歲即位,18歲駕崩,在位僅兩年。

陵區(qū)保存不好,無清晰的神道,陵區(qū)僅能看到草叢中有幾個殘存的石馬,石獅,陵冢前刻有“唐敬莊陵宗”的石碑是清代所立。

陵冢前刻有“唐敬莊陵宗”的石碑是清代所立

唐章陵

唐章陵是唐文宗李昂的陵墓,位于陜西富平縣城西北15公里的天乳山之陽。

章陵“依山為陵”,玄宮鑿于天乳山南麓。陵園平面近方形,面積約65萬平方米。

章陵是我看到的唐十八帝陵中損毀最嚴(yán)重的,墓穴及周邊多次被盜挖,陵區(qū)的石刻也損毀殆盡,我在陵區(qū)居然沒找到墓碑和文保碑,只看到了有陵區(qū)文物保護的界碑。

唐端陵

唐端陵是唐武宗李炎的陵墓,位于陜西三原縣徐木鄉(xiāng)桃溝村東北,東距唐高祖李淵獻陵約5公里,西北距唐代宗李豫元陵約6公里。

唐武宗在位僅7年,會昌六年(846年)崩于大明宮,同年八月葬于端陵。端陵積土成陵,墓高15米,底部周長360米。端陵積土為冢,呈覆斗型,陵臺底東西58米,南北60米,高15米。陵臺位于陵園中央。

闕門遺址

端陵的神道基本清晰,現(xiàn)殘存四門石獅2對、石馬3對、華表1件、石人1尊、翼馬1對、鴕鳥1對,皆殘破。

唐貞陵

唐貞陵是唐宣宗李忱,位于陜西涇陽縣白王鎮(zhèn)崔黃村北仲山南麓。

貞陵依山為陵,玄宮鑿于山南麓。陵園為夯土城垣,沿自然山勢構(gòu)筑,南垣長1680米,北垣長4080米,東垣長2985米,西垣長4440米,內(nèi)城面積約629萬平方米。陵園四面各辟一門,以四神命名,門外各置石獅一對,筑闕臺一對。陵園四隅建角樓。朱雀門外設(shè)神道,長505米。貞陵保存算是比較好的,有清晰完整的神道。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華表、翼馬、鴕鳥、仗馬、翁仲等石刻造像。

貞陵的石刻雕工粗疏,左文右武的石人像一如中唐陵墓,只是面容已較瘦削,神情也已索然。這些石刻既無中唐時期精細圓和的資質(zhì),也沒有盛唐時期粗壯魁武的氣勢,更沒有初唐時期古樸新奇的風(fēng)格。顯示了國勢衰竭,是亡國前夕窘迫荒涼的寫照。可以說貞陵是晚唐陵墓石刻的代表。

唐簡陵

唐簡陵是懿宗李漼的陵寢,位于富平縣西北三十公里長春鄉(xiāng)紫金山上,懿宗的陵寢就在主峰下,海拔889米。

唐簡陵保存得不好,文物多數(shù)被毀壞、盜竊或移到它處,現(xiàn)在的陵區(qū),只能看到幾尊沒荒草和樹木掩藏的殘缺石獸,還有一個殘缺的闕門遺址,陵區(qū)基本上被農(nóng)田和花椒樹所占據(jù)。

簡陵闕門遺址

唐靖陵

唐靖陵是唐僖宗李儇的陵墓,位于陜西乾縣鐵佛鄉(xiāng)南陵村境內(nèi),是關(guān)中唐十八帝陵中年代最晚的一座,也是唐代帝王陵墓中最后一座以"堆土為陵"形制建造的陵墓。

靖陵封土為覆斗形,底呈方形,邊長40米、高8.6米;頂部亦呈方形,邊長8米。陵園呈方形,邊長480米,陵臺在陵園里,東西居中。陵區(qū)方圓20公里。陵園原殘存石刻華表1對、翼馬1對、石獅1對。鑒于該陵多次被盜,1995年經(jīng)陜西省文物局批準(zhǔn),對靖陵進行科學(xué)發(fā)掘,這是我國唯一發(fā)掘的一座唐代帝陵。

靖陵石刻與唐中期各陵相同,保存得還算可以,神道清晰,神道石刻多已殘損,現(xiàn)存華表、翼馬、石馬和石人,東西兩列間距60米。

以上圖片拍攝于2020年陜西自駕之旅;文字部分參照“陵區(qū)介紹”和“百度百科”的資料刪節(jié)編寫。因涉及的內(nèi)容較多,如有不當(dāng)處,歡迎指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唐十八陵(轉(zhuǎn)2)
圖說唐陵之唐睿宗李旦橋陵
唐十八陵 【貞陵篇 晚唐氣象】
失竊十年 | 被百萬懸賞的建陵石獅
是唐朝祖陵嗎 唐太祖李虎永康陵之謎
夢回千年大唐,醉在亙古榮光(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宿松县| 湘潭县| 鲁甸县| 浦县| 建湖县| 河间市| 寻乌县| 芒康县| 河曲县| 蕉岭县| 永登县| 岫岩| 盐边县| 囊谦县| 沁水县| 乌兰察布市| 郯城县| 班戈县| 贡嘎县| 丹凤县| 清镇市| 成都市| 岳阳县| 虞城县| 汝南县| 宁都县| 清徐县| 康平县| 青铜峡市| 丰宁| 广西| 萨迦县| 日照市| 拜泉县| 隆尧县| 商洛市| 班戈县| 庐江县| 三河市| 翁源县| 东丰县|